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是由一堆細胞構成的。要是浪漫一點,那男人就是泥做的,女人就是水做的。其實還有一些人是玻璃做的,在現實中當然不可能,但在16世紀前後的歐洲,很多人認為自己就是玻璃做的,而且還是一碰就碎那種。
上文訴的就是曾經在歐洲歷史上發生的“玻璃妄想症”,體現在人身上時,就是堅信自己和玻璃一樣,只要外力足夠大,那自己就會碎成一地。看似有些異想天開,但在不少西方的史料文獻中對這件事均有記載,而且一個比一個玄乎。
關於將自己想像成玻璃這件事,最有代表的就是查理六世,他是17到18世紀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不是15世紀時的那個法國皇帝。而他出名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精神並不是很正常。根據史料記載,查理六世就認為自己是玻璃做的,他懼怕一切接觸,因為擔心自己一下就碎了。平時的時候,他也是身著盔甲,而且外面還裹了一個大毯子,這一點從他的畫像上就能看出來。
這種現象可不止查理六世一例,在當時的歐洲很多人患上了這種奇幻的心理疾病,這一點就說明這一切並不是一個偶然。荷蘭詩人康斯坦丁·惠格斯曾經說過,他害怕周圍的一切物體,只能躲在床上,緊緊地用被子包裹住自己,以防像玻璃一樣碎掉。而同時代的另一個詩人卡斯帕·巴拉烏斯也經歷了同樣的遭遇,可能文學家平時想的都比較多,思想變得敏感之後,行為也跟著變得稀奇古怪了起來。
綜上所述,將自己當成玻璃這種事情多是古代歐洲上層社會,他們不是貴族就是文學家,相反那些平民卻很少出現這種狀況。畢竟在當時玻璃並不像現在這般普遍,能接觸到的也就是上層社會。所以有人覺得這是過度的優越感導致的,例如自己的身體很金貴,就像玻璃一樣容易碎裂。同時因為玻璃出現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他對於當時的所有人來說也是神秘的。
但另一種現象推翻了這種結論,因為當時的人不僅僅會把自己想像成玻璃,也有可能是陶器,或者是其它一些列易碎的物品。更何況在玻璃出現前,容易碎的東西還是很多的。所以這種想像跟玻璃其實沒太大的關係,而是跟直接“破碎”有著密切的聯絡。根據歐洲中世紀時期來看,當時的西方人經常會出現各種莫名其妙的心理疾病,這是因為當時的特殊情況形成的。
中世紀的歐洲充滿了黑暗,人們麻木的生活著,而唯一的希望還是寄託在教會的身上。就算是文藝復興已經開始,這糟糕的情況也沒有減弱。而這一現象也直接導致了人們的內心脆弱,對身邊任何不正常的事物都會產生巨大的恐懼,其實現在的西方這種情況也是很普遍的。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當時的西方人懼怕“破碎”是一種社交恐懼症的表現,人們因為碎片化而變得焦慮,進而引發了妄想症。這也就是對“玻璃妄想”最符合常理的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