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出現過數十個王朝,它們不斷更替,不斷演進,最終才有瞭如今這璀璨的中華文明。其中有一個曾依附於中華文明的王朝見證了我國古代由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的興衰,而自己卻獨善其身,屹立不倒,這個王朝就是位於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可以說是“流水的中原,鐵打的高麗”。在中原地區戰亂四起,政權更迭的數百年的時間跨度中,這個看似並不強大的政權究竟作對了什麼,才能得以明哲保身呢?

高麗時期建造的佛教寺廟

首先,高麗王朝懂得依附於比自己強大的對手。高麗王朝最早是由高麗太祖王建透過兵變奪權所建立的,所以又稱王氏高麗。早在隋朝時期,隋煬帝就曾三徵高麗,使得高麗向自己稱臣,但隋朝也因此消耗了巨大的國力,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伏筆。高麗由此意識到中原不好惹且自己國力弱小,故此對中原一直採取“事大政策”:即向中原王朝稱臣,透過政治上的低姿態來換取自己政權的獨立自主。所以從五代十國到北宋、遼、金,高麗都會表明稱臣以保護自己免遭入侵。但到蒙古崛起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忽必烈用武力征服了高麗,並在朝鮮半島設定了徵東行省,任命了“達魯花赤”,也就是行省長官。自此,高麗王朝便成為蒙古帝國遼闊疆土的一部分了,雖然要向元朝俯首稱臣,但是也正是在元朝的庇護下高麗王朝才能免於戰事,得以安穩度日。

其次是高麗的地理位置。高麗的都城為開京,也就是如今的朝鮮開城,其國土大致位於今天的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區,十一世紀中葉後以千里長城與遼、金為界。由於位於朝鮮半島上,距離中原大陸較遠,所以中原發生的戰亂極少會波及到高麗,除了像隋煬帝這種主動出擊,三徵高麗的,還有元末迫於形勢,紅巾軍打到高麗的這種情況。再者中原地區發生戰爭時往往自顧不暇,無心顧及高麗這樣的外邦,哪怕是中原地區得到統一以後,由於太過遙遠,無法有效地進行管理,當權的統治者往往也會因為成本巨大而不會輕易派兵。所以只要高麗採取“事大政策”,對中原地區俯首帖耳,不對中原地區有什麼敵對的舉措,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往往都會欣然接受,大家相安無事。

元朝時期的高麗版圖

再就是高麗自身攜帶的貿易屬性。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透過海路東與朝鮮建立了貿易往來。唐朝後期,由於陸上絲綢之路遭到破壞,唐朝便將非常受歡迎的陶瓷、紡織品以及茶葉等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由於製作工藝精美,唐朝出口的紡織品供不應求,就有商家從高麗等屬國採購絲織品,“貼牌”之後再出口海外。到蒙古帝國崛起,統一歐亞大陸,加上元朝寬鬆的貿易政策更進一步加速了東亞地區的貿易繁榮。再加上高麗定期會向中原地區上交歲貢,除了元朝時期,所以留著高麗對中原地區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再加上打又確實不好打,高麗就這樣多次免於戰火。

但話說回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中原地區發生大的變化時,尤其是元朝時期,依附於元朝的高麗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在元朝滅亡不久後,失去依靠的高麗最終因為內亂而改朝換代了。可以說高麗王朝就是一個典型的“穩定脆弱系統”:它自身的侷限決定了它無法完全地將自身地命運握在手中,無法逃脫被元朝這樣的中原地區的政權的控制及影響;作為遠離中原地區的附屬國,在中原地區戰亂四起時它又能獨善其身,不至於被捲入其中。作為朝鮮半島歷史篇章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能從高麗王朝的身上再次見證中國歷史上那一頁包含唐朝及蒙古帝國的波瀾壯闊的中原王朝史。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春秋時期一家族,連續五代祖孫自掘墳墓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