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政治鬥爭中,成為實權君主的就是最大的贏家。但在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對父子,先後當上了君主,卻都沒能善終,這一支的後人也因此失去了繼位的機會,只能以旁支宗室身份干預朝局,雖然一度取得了短暫的風光,但仍然沒能逃脫敗亡的命運——在這一家族的主線上,竟然連續多達五代人殊途同歸地以橫死告終。
兩代君王其實這個故事的主角並不算太冷門,因為這一家族的第一號人物,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齊襄公被殺時,沒有兒子,其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位,公子小白勝出,是為齊桓公。在管仲、鮑叔牙等良臣的輔佐下,他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但他有個毛病,跟賢臣就學好,跟奸臣就學壞。管仲臨死要齊桓公遠離奸臣廚師易牙、宦官豎刁,他卻沒能堅持。他跳過了長子無虧而立公子昭為繼承人,雖然這是連管仲都贊成的,也許是擇賢而立的結果,但不僅無虧不服,其他公子也不服。
他晚年病重,支援無虧的易牙、豎刁就隔絕宮門,導致堂堂的霸主連吃飯喝水都成了奢望,含恨而死。易牙、豎刁趁機誅殺百官,擁立無虧繼位,迫使太子昭出奔宋國。等無虧擺平了其他兄弟回過頭來安葬父親,距離桓公去世已經六十七天了,連屍蟲都爬出來了。
然而,無虧這個符合無嫡立長規則的繼任君主也沒做長。齊桓公和管仲生前已有安排,讓宋襄公照應太子昭。宋襄公便上門討說法,厭惡易牙、豎刁的齊國人根本無心抵抗,趁易牙在外領兵抵抗,大夫們便率領百姓發動政變,把留守的豎刁和寶座都沒坐熱的無虧都殺了。
女裝大佬無虧的兒子叫克,字慶父,簡直是在致敬隔壁那個禍害魯國的大佬,不過史書一般不這麼叫他,而是叫他慶克,因為他以自己的表字為氏——先秦有地位的男人都給自己取“氏”以區別於別人,比如大家都姓張,看不出區別,但如果有人因為家裡有人做了局長而取了一個“局”氏,以後在人前他就可以自稱“局某”,大家也就知道他是來自張局長的家族了。
魯國的慶父死後,後裔仍然成為魯國的重要權臣家族孟孫氏,可見春秋時期並不流行斬草除根,即使罪人的後裔也有可能繼續活躍。
當時齊國的君位最後落到了無虧和昭的另一個兄弟齊惠公元這一脈,惠公傳頃公,頃公傳靈公。也就是說,頃公是齊國慶父的堂弟,靈公見了齊國慶父還要叫一聲堂伯。魯國的慶父勾結後宮,和自己守寡的嫂子不清不楚;齊國的慶父也好不到哪裡去,和堂弟的遺孀也就是齊國的太后(當時沒這個稱呼,大家意會,在位君主之母嘛)聲孟子玩到了一塊。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不惜穿上女裝和真正的女人一起坐輦車進宮,但還是被鮑叔牙的曾孫鮑莊子鮑牽撞見。鮑牽告訴了大夫國武子國佐。齊國的國氏是世襲卿族,地位尊崇,慶克自己又理虧,所以國佐罵了他一頓,他也沒啥好說的,躲在家裡羞於見人。
但他又也不好好閉門思過,設法告訴太后:上次的事,國佐罵我了。
於是齊靈公出國會盟回來時,聲孟子見奉命留守的高無咎和鮑牽關上城門仔細盤查過往旅客,就對兒子告狀:
這倆想造反,不讓你回國,換成你弟弟公子角登基,跟你一起去會盟的國佐也參與其中!
她倒是發現鮑牽在其中的作用了,為了誣陷他和國佐,不惜把高無咎也捲進來。高無咎和國佐一樣來自齊國的老牌世襲卿族,又剛一起帶兵打過仗,也許本來就是一夥的。
畢竟親媽告狀,齊靈公砍了鮑牽的腳,取消了他鮑氏繼承人的身份,驅逐高無咎。
看到老子蒙冤,高無咎的兒子不幹了。他名叫高弱,做起事卻一點也不弱,他割據盧造反了!
靈公哪裡知道內情,造反了就要鎮壓,就派大夫崔杼、慶克率軍圍攻。正在與諸侯聯軍一起圍攻鄭國的國佐聞訊,以齊國內亂為由撤軍回國,來到盧戰場,進入軍中,殺了慶克,佔據谷,也造反了!
靈公這時候學會息事寧人了,和國佐談判一番表示不追究,於是國佐和高弱都投降了。
輕敵喪命如果事情到此為止,好像慶克的命很不值錢。畢竟國佐又擅殺大夫又造反,靈公也要維護自己的權威,於是派衛士殺了國佐,再以慶克的兒子慶封為大夫,慶佐為司寇。
齊靈公死後,後莊公繼位。後莊公與崔杼的後妻有染,被崔杼所殺。崔杼立後莊公的弟弟為景公,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就算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慶封與崔杼同謀弒君,但慶封顯然是欣然接受了崔杼弒君得來的好處。
他倆脅迫都城人發誓忠於自己,只有名臣晏子不給面子不合作,把說出口的誓詞改成了忠於朝廷,不和崔、慶結盟。慶封要殺晏子,崔杼說他是忠臣,是民望所在,放過他一人,就得到了民心,於是就此作罷。
單看這裡,似乎崔杼比慶封冷靜理智也更要臉皮,但在後來的權力鬥爭中,崔杼卻正是因為要臉,徹底敗給了慶封:在依附慶封的大臣盧蒲嫳勸說下,慶封鼓動崔杼諸子發難爭奪繼承人寶座,再接受崔杼的求助派盧蒲嫳帶兵去平定崔家內亂。刀劍無眼,等崔杼回家,崔家該涼的人都已經涼了。崔杼看自己家都死完了,覺得孤家寡人生無可戀,大權在握又如何,竟然上吊自殺了。
這劇本對慶封來說太熟悉了,這不就是他親太爺爺齊桓公當初玩剩下的嗎?
齊國由慶封獨大了,慶封當然很感激盧蒲嫳。他喜歡喝酒、打獵,所以事情都託管給兒子慶舍。慶舍和盧蒲嫳成了連女眷都不避嫌的酒友,把女兒嫁給了盧蒲嫳的哥哥盧蒲癸,很是親密。殊不知,這哥倆之前挑撥兩家關係不僅是為了剷除崔氏,也是為了剷除慶氏,好為後莊公報仇;和盧蒲癸一起保護慶舍的王何也是一路人。
計劃動手前,盧蒲癸和王何還算了一卦拿給慶舍:這是攻打仇人時占卜來的。慶舍看後說:這卦象說的是能贏,見血。
他根本沒去想對方說的仇人是誰。
冬季,慶封去打獵的時候,慶舍的女兒——因為本是姜姓又嫁給盧蒲癸,所以史稱盧蒲姜——也覺得不對勁,對丈夫說:你們謀劃的事不告訴我,能成功嗎?
很久前,鄭厲公的大夫雍糾想謀害岳父祭足,被妻子告發,反而被殺。可盧蒲癸可能沒聽說過這個故事,或者覺得自己媳婦和別人不一樣,竟然明說了:我就是要對付你爹!
盧蒲姜說:我爹性子倔,越勸他,他越一意孤行。看我的。
眾人商量好動手的場合,是慶舍主持的太公廟的秋祭。太公,就是齊國的老祖宗姜太公。盧蒲姜便對慶舍說:有人要殺你,別去。慶舍果然不聽勸,覺得沒人敢。
其實盧蒲姜不一定就是個弒父的惡女,在她的角度她這個做女兒的已經盡了提醒父親有危險的本分了,至於父親聽還是不聽、能不能活下來,就交給老天爺吧。
合著有人要動手的事大家都知道,就慶舍這個目標不知道。
於是,景公的堂叔高蠆敲門為號,盧蒲癸和王何給了慶舍一個痛快。慶舍臨死還努力殺了一個人陪自己上路。其他在場的慶氏黨羽當然也就都被消滅了。
臨終過癮也就是說,慶氏第二代慶封還活著,第三代慶舍先死了。
慶封得知風聲,殺回京城,攻破了城門,卻不能攻破內宮,向齊景公和眾臣約戰無果,就逃到了魯國,把自己的車送給魯國權臣季武子。來季家做客的展莊叔一看他的車很漂亮有光澤,就覺得他活該完蛋。魯國另一大佬叔孫穆子請慶封吃飯,慶封卻先祭祀神仙們,叔孫穆子不高興,讓樂工為他誦讀《茅鴟》。這首詩現在已經失傳,只知道內容是諷刺別人不恭敬的,但慶封並沒能領會。
齊國責怪魯國收留罪人,慶封於是又逃到吳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吳王餘祭把朱方賜給慶封當封地,還把自己女兒嫁給了這個連孫女都已經嫁人的遠客。其他慶氏族人聞訊,也都來投靠慶封,慶封這個齊國罪臣反而在吳國做起了富豪,甚至比在齊國時更有錢,氣得魯國大夫子服惠伯對叔孫穆子說,這真是太沒天理了!
叔孫穆子卻說:老天爺怕是要滅亡他們家族才讓他們重聚的。
慶封的好日子過了七年,楚靈王率諸侯聯軍討伐吳國,攻下了他的封地朱方,果然消滅了慶封的家族。
為了在諸侯中博取好名聲,楚靈王決定當著諸侯處決慶封,要慶封自己說:“不要學齊國的慶封那樣弒君,擁立幼主,與大夫會盟!”
臨死的慶封這時大概想起了以前晏子被迫發誓時改口的場景,當場改詞:“不要學楚共王的庶子圍,殺死他為君的兄長的兒子,自己取代他,與諸侯會盟!”
圍就是楚靈王以前的名字,這下揭了他殺侄篡位的老底,氣得他趕緊下令把慶封砍了。
至此,前後加起來,從當上君主的齊桓公、無虧,再到無緣登基的慶氏祖孫,這一支竟然出現了連續五代都未能壽終正寢的奇觀,而且他們並非像滅門慘禍一樣遭到一次團滅,而是先後被殺,甚至無一例外地死在自己給自己挖下的坑裡。
後記在這以後,整個戰國時代、秦朝乃至西漢,都沒有了慶氏家族的傳說。
到了東漢年間,突然出現了汝陰令慶儀,其曾孫慶純更是官至侍中。然而當時漢安帝的生父叫劉慶,所以為了避諱,慶氏家族只能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不是滅族,沒那麼殘忍。皇帝爸爸叫慶,咱就不姓慶了,找個同義詞,姓賀。
當時,慶純,哦不,賀純的家族已經在會稽山陰安定下來,在漢、魏六朝時期,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並稱為“會稽四姓”。到了漢末三國,便出了東吳名將賀齊,他正是賀純的侄子,一說孫子。再往後,就是唐朝大詩人賀知章了,這就是著名的會稽賀氏。
是當初楚靈王消滅慶封家族沒消滅乾淨嗎?還是這一支是別的慶氏呢,比如吳公子慶忌之後?那就看大家相信那種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