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秦始皇到底應該姓嬴還是姓趙?都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並因為這個問題,對秦始皇衍生出兩種不同的叫法,一種稱他為嬴政,一種稱他為趙政,當然,東漢時期的班固還曾頑固的將秦始皇稱為呂政,原因不用說大家也知道,無非認為秦始皇是秦相呂不韋的私生子而已。
秦始皇
一:傳統。
上古關於姓氏,一直有“五世乃遷”的傳統,什麼意思,古人大多出身於一個氏族,五世之後,就可以採用其他的姓氏。
單拿秦始皇來講,沒錯,他跟趙人的確出自同一個祖上,但問題是,趙人是遵循五世乃遷的傳統,從嬴姓當中分離出去的,因為他們共同的祖上是五帝時期,幫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是皋陶的兒子,他們那個氏族姓嬴。
人物
嬴姓發展到商朝,出了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這個人就是封神演義裡的大奸臣飛廉,飛廉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季勝,老二就是跟他同樣有名的惡來,惡來這一支傳到周朝,又出了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周穆王的司機造父,造父因駕車有功,封到趙地,有了封地之後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分家,於是便遵從五世乃遷的傳統,從嬴氏家族中分離出來,改姓為趙,造父也就成了趙國趙姓的始祖。
從這個層面講,趙國的趙姓倒是從嬴姓當中分離出去的,而秦始皇的祖上呢,因為另一個原因,沒辦法分離另立姓氏,這也是秦始皇必須姓嬴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二:王命
趙氏之所以改姓,當然也有王命的因素,但究其實,還是得歸根於嬴姓的確已經沒落,這個姓氏不能給他們帶來榮耀,而是帶來無盡的麻煩。改了趙姓之後,惡來這一支倒是發達了,但季勝這一支呢,沒落的無話可說,萬不得已,千里迢迢,投奔以前的親戚,現在已經在周朝發達的造父一族。
駕車
造父這一族的確還算仗義,將嬴非子推薦給周穆王的兒子周孝王,周孝王就唸在他們曾經闊過,並有點本事的份上,安排嬴非子當了弼馬溫,到渭水邊上放馬,結果呢,嬴非子馬養的非常好,導致馬大蕃息,周孝王很是開心,決定把這個弼馬溫提拔一步,賞賜犬丘做了他的封地,讓他當了周的附庸。
造父一支賞到趙地,所以人家改姓了趙,嬴非子這一支呢,封在犬丘,縱不能讓他姓犬吧,因此,周孝王還多加了一份賞賜,即為了紀念上古聖賢皋陶、伯益等人的功績,不至於讓他們斷了香火,絕了祭祀,所以任命嬴非子做嬴姓宗主,重新延續其嬴姓的香火。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儘管有人將嬴非子一支稱為犬丘趙氏,但從根本上講,應該叫犬丘嬴氏是更為妥當的。
牧馬
綜上所述,從五世乃遷上看,趙氏是分離出去的,他可以改姓,嬴姓又沒分離,他為什麼要改;從王命上看,則更不能改,嬴姓是上古大姓,發展到嬴非子的時候,已經分離出廉、徐、江、秦、趙、黃、梁、馬等十四支,簡稱“贏姓十四氏”,然而不管他們怎麼改,共同的祖上是不能忘的,如今嬴非子一支成了宗主,這得多大的勢力,睡覺都能樂醒了,幹嘛好端端的改掉,給別人當奴才去。
所以,秦始皇必須姓嬴,叫嬴政,至於儒家為什麼非要讓秦始皇姓趙,非要說秦始皇叫趙政,歸根到底,無非就是秦始皇曾經得罪過儒生,導致有發言權的都對他不滿,因此,不但編造出私生子的謊言,還從宗族的正統性上對他極盡攻擊,非要將他說成趙氏小宗,要知道,在古代,特別是宗族禮法至上的上古時代,小宗跟大宗,地位上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參考文獻:《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