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志李嚴傳》裡,李嚴的事蹟基本上是清晰的。從李嚴詣永安談起。
章武二年,劉備兵敗回川,招李嚴赴永安,拜為尚書令。(其意很明顯,是加強永安的兵力防吳。雖然兵敗後不久,孫權就派信使談和,和劉備達成協議。但雙方都還是權宜之計,不得不防。)
章武三年,劉備病重託孤。“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此句統內外軍事爭論最多,事關李嚴的軍權問題。但也須關注留鎮永安一句,那就還是防吳。所謂的內外軍事,當指永安一帶的內外軍事。因為劉備再糊塗也不可能把成都諸葛亮的兵,漢中魏延的兵以及其它地區的兵,都一股腦交給李嚴管。
如果像有些論者所言,劉備連諸葛亮都信不過,怎能信得過後歸附的李嚴?) 同年,改元建興,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這次蜀國普遍的升官潮中,廖立的意見最大,認為沒有受到重視。而後來諸葛亮的清算廖立的表文中提到,此時李嚴的地位仍不過是將軍一級,還沒有晉升到“卿”的地步,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建興四年,李嚴官職變為前將軍。因為諸葛亮要出師漢中,李嚴的職責有所變動,就是所謂的“知後事”,負責後方防務。所以他移屯於江州,而令陳到守永安,但陳到仍受李嚴統轄。
在以上這幾年中,諸葛亮和李嚴的關係是很好的。諸葛亮誇獎李嚴辦事有能力有效率,是“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李嚴則因為責任重大,想拉回孟達做助手。諸葛亮、李嚴與孟達分別通訊,來往頻繁。李嚴為了擁護諸葛亮,曾提出給諸葛亮加九錫。建興八年,李嚴官升驃騎將軍。
這段時間,李嚴與諸葛亮出現了分歧。正如後來諸葛亮所說,李嚴“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我們看其它記載可以得知,李嚴這幾年在江州,建設方面搞得很好,修築了江州大城。轄區百姓也深受其福,是很有成就的。諸葛亮的“尚為小惠”之語,其實是清算時的委婉之語,一如今日之“曾做過有益的工作”。但李嚴有了成績和功勞之後,自己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所以便幹了一件以五郡求立巴州的事,給自己討巴州刺史的官。縱觀三國時,分郡的極多,合郡為州的極少,其原因是大的割據政權避免在內部形成新的小割據,所以郡越分越小。巴郡一帶就曾經分過幾次郡,而因此地是古代的巴國,傳統上自然一體,所以當地人一直有合郡為州的願望。李嚴此舉,事實上頗順民意,而對蜀國的大局不利。諸葛亮堅決反對,因此和李嚴有了隔閡。
建興八年,因為魏國要大舉進入漢中,諸葛亮調李嚴率二萬兵入漢中增援。李嚴不肯離開根據地江州,再三推諉,並且提出要給自己開府闢官屬。諸葛亮無奈,便使李嚴的兒子李豐繼承江州的職位,李嚴方才肯來漢中。 (這裡頭有幾點必須注意。其一是可以看出李嚴統轄的兵力,除江州留守一部分之外,李嚴赴漢中帶了兩萬人,則李嚴在建興年間所轄兵力在兩至三萬,甚至更多。蜀漢的兵力一共也就十萬多一些,李嚴統轄乃近三分之一,那麼許多論者提及的諸葛亮奪李嚴兵權的事可以不攻自破。其二,李嚴鎮守江州一帶的主要任務是防吳,而建興七年孫權稱帝,蜀漢遣使祝賀,雙方交分天下,進入一個新的聯盟合作時期,則李嚴駐大軍防吳的意義便失去,所以諸葛亮會想到調李嚴赴漢中,同力對付魏國。從李嚴自己的權力來說,去漢中不如在江州,在江州是老大,到漢中就成了老二或者老三了,因為還有一個魏延。)
李嚴率軍到漢中之後,立即被諸葛亮任命為主要助手,就是“以中都護署府事”,這個府,指的是諸葛亮的丞相府,李嚴變成了諸葛亮的官屬。同時,李嚴改名李平。 (這個任命,李平心裡必不滿意,因為他原想自己開府呢。而漢中的其它官員也不滿意,因為李平在後方多年,沒有立過戰功,一來就成了紅人,後來者居上,長期跟隨諸葛亮的這批人肯定不滿意,所以諸葛亮才大家做過一番解釋,說莫若褒之。)
建興九年,諸葛亮伐魏,李平鎮守漢中,負責運糧。便發生了後來獲罪的事情。 (有人指出,諸葛亮糧盡退軍是經常的事,不應當以此深責李平。其實,第一次北伐是敗回來的,並非糧盡;第二次取陳倉是不能取勝,打到糧盡便退;第三次是取得勝利,奪得陰平武都二郡而退。此為第四次,諸葛亮專門發明了木牛來運糧,效率比以前提高許多。運糧不繼主要是天氣原因,因下雨道路難行,李平畏難,又故意搗鬼,所以派人通知諸葛亮糧盡。這個罪過,最多是個翫忽職守,並不是最嚴重的。但李平此時鬼迷心竅,對諸葛亮玩起花樣,等諸葛亮退軍之後,便忽然說軍糧很充足,為什麼退軍?這屬於不認賬。另外上表後主,說諸葛亮退軍是故意的誘敵之計,掩蓋軍糧事件。而且在諸葛亮回軍之後,李平懼罪,四處躲著不見。
這正說明,當時所謂的運糧不繼,主要是李平畏難,不是真的運不過去。因為如果有不可抗拒的原因,李平事後便不必如此心慌。李平是託孤大臣,諸葛亮處理他很費勁,所以把前後各種文書證據蒐集齊了,才當面問李平的罪,李平理屈辭窮認罪之後,才進行處理。)諸葛亮廢李平為民,徙居梓潼郡。其子李豐的江州都督也奪了,改任丞相府中郎參軍。後官至朱提太守。
(李平於建興九年八月被廢,而據《漢晉春秋》記載,其年“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似乎在以此災異暗示李平有冤情或者怨情。但也可解釋為李平在江州多年,有惠愛在民,他被廢后,江州一帶百姓是抱同情態度的。)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死,李平聞訊後,發病而死。
(李平發病的原因,史書中說是李平以為只有諸葛亮才明白他的才能,也只有諸葛亮才有雅量或者資格重新起用他。諸葛亮一死,後來主持國政的人即使瞭解李平的才能,即使想起用他,也會因為當政者資望淺於李平而做罷。因為李平畢竟是與諸葛亮同受先帝遺詔的人,蔣琬等人都是晚起,無法任用李平做下屬。)
總結: 蜀漢的大政國策,在於北伐,在於統一中原。諸葛亮為了這個目標,從建興五年出師到漢中,一直就沒有再回過成都,可以說是盡心盡力。李嚴則長期專注於搞國內建設,尤其是在轄區江州搞建設,發展民生。對北伐,對統一,興趣並不大。 這是兩人的第一大分歧。
諸葛亮為人獨攬大權,目的在於辦事,權力集中才好指揮。李嚴好幾次爭權爭官爭地位,目的則只在榮譽和利益,他最重的是做官。(勸諸葛亮加九錫也可做反證。)這是兩人的第二個分歧。
而在個人感情上,兩人其實能夠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瞭解。所以在李嚴鬧情緒時諸葛亮會容忍,會宛轉處理,而李嚴在被廢后,堅信諸葛亮會起用他,也是一種深層的理解。如果諸葛亮不是意外死在前線,事情可能會有別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