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馬良、馬謖兄弟同為荊楚集團骨幹,平素稱兄道弟的親密,倘若他真的是出於執法需要而無奈斬殺馬謖,那應該對勸阻他殺馬謖的人心懷感激才對,但事實上他對勸阻他殺馬謖的人不但不感激,甚至可以說很厭惡,並不惜進行行政處罰:
“馬謖在前敗績,亮將殺之,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亮意,還蜀”
——《三國志》《蜀書》《李邵傳》
這充分說明了他此刻非常需要馬謖去死,不然就不會對勸阻殺馬謖的人厭惡到如此地步。由此可見他一再堅持要將馬謖處死,而在判決馬謖死刑時卻又“為之流涕”,馬謖死後又“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的態度,絕不僅僅出自與馬氏兄弟的深厚感情,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在內,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他非殺馬謖不可,而且還惟恐殺不成。
實際上,真正可以導致馬謖被處死的罪狀,乃是馬謖畏罪潛逃一事。但奇怪的是,在諸葛亮請罪自貶的表章中,對此事卻連一個字也沒提起,這也正是諸葛亮的厲害之處。
因為此刻的諸葛亮,需要讓馬謖來承擔起北伐失敗的主要責任,如果馬謖是因為畏罪潛逃而被處死,顯然在北伐失敗的問題上,諸葛亮所要承擔的責任就要更大一些。這一來對他自己所做的處罰就會顯得輕了很多,不足以平息因此帶來的這場政治危機,因此他才對此一字不提。而這樣做的結果乃是他成功地依靠馬謖之死,暫時解脫了這次可以危及他本人乃至整個荊楚集團在蜀漢政權中主導地位的危機。
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在我看來完全不象一直以來人們稱讚不已的那樣,是表明諸葛亮執法嚴明過於孫武,以及他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例證,相反地如果聯絡他縱容、變相支援法正濫殺無辜的事例來看,正好表現了他剛愎自矜而又老於政治手腕,做為一名權臣在政壇上善於翻手為雲覆手雨的一面。
諸葛亮雖然借馬謖的人頭,成功地暫時擺脫了這場軍事和政治上的危機,但是他既沒有取得軍事上的成果,也沒能在政治上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地位,更嚴重的是他非但沒有證明自己在軍事上的能力,還給李嚴以及象魏延、吳壹這樣軍中的宿將和在軍事上有著多次成功記錄的對手們,留下了對他軍事能力進行質疑的把柄。因此他這次北伐的目的全然沒有達到,甚至在政治上還可以說是完全失敗和大大地退了一步。
有鑑於此,無論是出於他對蜀漢政權戰略判斷上得出的需要,還是出於他本人的政治需要,諸葛亮都必須再次開始北伐來擺脫這樣的局面。北伐雖然是諸葛亮主動發起的,但街亭之敗卻猶如啟動了一輛連他自己也無法使其停止的戰車,使得他不論是否願意,都必須跟著、而不是駕御著北伐這輛戰車向前衝下去,將他此後的政治生涯和北伐緊緊地捆在了一起,問題的關鍵在於他確實是個出色的御手,雖然北伐戰車已經停不下來,但是他依然可以操控其方向,因此這使得他在最後還是成功地達到了他人生里程中最輝煌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