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這是封建帝制王朝不斷更替所詮釋出來的道理。
這道理幾乎每個臣子都懂,但他們又對權力趨之若鶩,以至於冒著殺身之禍,也要朝著權力的中心拼上一拼。
當然有些臣子拼贏了,但只是少數。
而拼贏的這些臣子中,除了知道急流勇退之外,有一個好的君主也是至關重要的。
縱觀歷朝歷代的君主們,能被臣子稱為好的皇帝,還真不多,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沒有,有兩位皇帝,不管在後世的口碑如何,至少在臣子的眼中是好皇帝。
原因無它,只是因為這兩人沒有做卸磨殺驢的事情。
在取得天下之後,功臣幾乎都得到了應有的封賞,鮮有被殺的記錄。
這兩位皇帝一個是秦始皇嬴政,另外一個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後世人的眼裡,秦始皇是殘暴的,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君主,愣是沒有殺一位功臣,而且他也會給臣子戴罪立功的機會。
比如說李信和蒙恬,在攻打楚國的時候,就葬送了秦國20萬的精銳士兵,之後,兩人灰溜溜地跑回了秦國,盛怒的秦始皇也沒有把這兩人給咔嚓掉,反而繼續重用他們,尤其是蒙恬,在後來更是成為了秦帝國的頂樑柱。
李世民踩著兄弟的鮮血,從父親李淵手裡搶到了皇位,一直備受後人的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確實足夠優秀,如果李淵之後是李建成當了皇帝,那麼唐朝會發展成什麼樣?
沒人會有答案,但未必就比李世民做得好。
此外,李世民對功臣也是出奇的好,後來還建成了凌煙閣,用來存放功臣的畫像,李世民更是將24位功臣畫像掛在其中,以表彰功勳,在這24人中,知名度頗高的秦瓊排在最後一名,那排第一是誰?
我們一起來看。
李世民:跟我幹,吃飽飯,名利雙收不算難李淵當了皇帝之後,心中就比較難受,因為他的江山是留給嫡長子李建成的,但是次子李世民實在是太優秀了,尤其在軍中威信很高。
為了打壓李世民,李淵還曾撤掉了他的兵權,但之後,李淵心裡更難受了,因為他發現打天下,沒有李世民還真不行,撤了李世民的兵權之後,唐朝政權像外擴充套件都成了問題。
不得已,李淵只好又恢復了李世民的兵權。
隨著李世民的開疆擴土,他的權力則越來越大,而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則越來越深,李建成看著李世民越來越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總想著除之而後快。
但李世民也不是軟蛋,尤其是李世民手下的那些將領,各個都是刺頭,眼瞅著李建成要拔劍了,這些將領自然知曉,一旦李世民倒臺了,他們的下場只有一條——身首異處。
於是,在臣子的慫恿下,李世民一顆本就不能安定的心更加按耐不住了,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肅清了太子一派的主心骨。
李淵雖然一直支援李建成,但事已至此也沒有辦法,為了保命,便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確實做得還不錯,出現了後世聞名的貞觀之治,而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臣子幾乎都名利雙收。
凌煙閣24位功臣,便是對臣子榮耀的詮釋,不過其中的排名是分先後的,當然也和這次政變有關。
秦瓊:我勇猛,我門神,凌煙閣裡最末名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有貼門畫的習慣,現在貼的多是“福”、“春”等等之類的祈福對聯。
但是在以前,人們總喜歡在門口貼門神,用來驅邪保平安,其中秦叔寶和尉遲恭便是首選的兩大門神。
叔寶,是秦瓊的字。
按理來說,能被人們敬為門神,在凌煙閣排名中應該不會太低,尉遲恭在凌煙閣功臣中就排在了第七位。
但是秦瓊卻被李世民排在了第24位,也就是倒數第一位,如果李世民就選23位功臣的話,秦瓊還上不了凌煙閣。
說到這,有人就說了,這排名真是個謎,怎麼知名度那麼高的秦瓊,卻被排在了倒數第一,這李世民是有成見吧?
其實還真有,因為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秦瓊根本沒有出多少力,當尉遲恭在前奮勇爭先,想把李建成的人頭遞給李世民的時候,秦瓊只是象徵性地喊了兩嗓子。
李世民又不傻,自然明白,在政變中賣力的,才是能信得過的臣子,給他們高的權力,地位,名聲才是應該的。
此外,李世民在為24位功臣排名的時候,也根本沒有想到,秦瓊會因為《隋唐演義》而被後世褒揚,如果沒有這些演義的刻意加工,秦瓊在當時也僅僅只是一個並不突出的名將而已。
長孫無忌:我機智,我皇親,不要第一都不行在李世民成為皇帝的道路上,長孫無忌出力頗多,當然,他的角色並不是武將,而是謀臣,李世民的數次重大決定,背後都有長孫無忌的影子。
在玄武門之變前,長孫無忌聯合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在李世民猶豫期間,房玄齡和杜如晦被李淵下令逐出了秦王府,這下李世民刻意商量的人,只有長孫無忌了。
在長孫無忌的策劃和鼓動下,李世民發動了政變,結果成功了,長孫無忌自然功居第一。
此外,李世民還是娶了長孫無忌的親妹妹長孫氏,後來更是把長孫氏立為了皇后,長孫無忌一躍又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國舅爺。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很是信任,甚至還可以自由出入李世民的寢宮。
後來有朝臣密奏李世民,直言長孫無忌的權寵過盛,將來很可能尾大不掉,讓李世民警惕。
但李世民卻轉身將這份奏摺給了長孫無忌看,以表示自始至終都對他沒有猜忌之心,等到李世民建好了凌煙閣之後,自然把長孫無忌排在了功臣榜的第一位,還是沒人有意見的那種。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劉邦為功臣排名次的場景。
在劉邦的心目中,蕭何該穩居第一,但是在排座次的時候,其他的武將卻極其不滿意,如果不是劉邦強硬,整出了一套“功人功狗”的說辭,蕭何想要排第一,還真不容易。
由此可見,在封建王朝之中,功臣座次的排位,並不全看“業績”,還要看帝王的“喜好”,深得帝王的信任,才是名利雙收的關鍵。
對此,您認同嗎?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