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軍隊後勤水平,估計很多人都要說給一個差評。因為二戰中的日軍後勤水平真心是不怎麼樣,光是看記錄就能看到一大堆"現地自給"的記錄,這個意思大多就是靠搶的。而日軍士兵的伙食水平,也自然就在這種不靠譜的後勤下,忽高忽低,屬於"薛定諤"級別的後勤,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

那麼,到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軍伙食水平,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事實上,在日軍開始他們的侵略擴張之前,日本士兵的伙食還算可以。早期日本明治維新建立正規軍時,最能吸引日本人來當兵的莫過於是能吃到精米飯這一條。在日本社會的飲食習慣裡,精米飯有很高的地位,畢竟在過去的日本,只有那些貴族才可以吃的起精米飯,平民逢年過節才捨得弄一點來吃。這能隨時吃到精米飯,可是平時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於是大把的日本人就為了能吃精米飯參了軍。

當然了,日本陸軍基本上也算是說到做到了,這精米飯也算是管夠了。可是也不能讓士兵只吃精米飯,副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否則士兵們豈不是各個都要患上"腳氣病"?這腳氣病可不是指有腳氣,而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1引發的一種病症,並且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輕則會讓士兵一病不起,重則讓士兵們一命嗚呼。在日本歷史上因為腳氣病而一命嗚呼的貴族不在少數,日本的明治天皇也是因為腳氣病死的。

而日軍奉行的又是部隊自行採購伙食,上級直接下發伙食費的套路,所以早年計程車兵們經常會為了省下伙食費裡的菜金,而只吃醃菜、味增和精米飯,結果導致了大批士兵患上了腳氣病。在腳氣病的發病機理於明治天皇去世後被西方醫學界發現後,日軍就嚴格規定了部隊的副食配比,爭取杜絕士兵飲食缺乏副食的情況。其在1937年發行的《軍隊調理法》中,列舉了從主食、湯類、燉菜、燒烤、油煎、拌菜、醃菜、調料品、甜食、病號餐等數百種菜餚和主食的製作方式。

日本陸軍第33步兵聯隊在1922年的伙食清單,可以作為日軍在士兵的副食方面做出的調整。以早餐和午餐的主食都是摻雜了大麥或糙米的米飯,而副食方面則要求除去味增湯和醃菜之外,還必須有新鮮蔬菜和豆腐製作的味增湯,或是用白菜、雞蛋、胡蘿蔔和蕎麥麵製作的湯菜。而晚餐上則難得學習了一下日本海軍,有面包和咖哩燉肉。總體來說,這個伙食水平在當時也算是不錯的了。

考慮在野外環境作戰,日本軍隊在這方面也是有考慮的,但是不同於歐美有野戰食品,日軍在這方面比較匱乏,野戰食品屬於緊急狀態下食用的,通常是英式硬餅乾和各式罐頭,鰹魚乾。後者在日本是一種非常常見和受歡迎的食材,一般會將鰹魚乾削成碎屑製作拌飯和燉湯。因為鰹魚乾有耐儲存的特性,日本陸軍也將其選擇為野戰食品。可是對於日本士兵而言,這種過於堅硬的鰹魚乾實在是難以下嚥,牙口不好的人甚至會被崩了牙,因此鰹魚乾就比較失敗。

除此之外,日本士兵食用更多的就是用隨身攜帶的行軍飯盒煮出來的飯菜。通常來說,日本士兵會隨身攜帶七天份的口糧,除去兩天份的野戰食品外,剩下的就是經過加工幹米飯、醃菜、等物品,日軍士兵會利用行軍飯盒煮飯,並加入一個大和煮罐頭作為副食。這種由牛肉或是鯨魚肉,配以砂糖、醬油和姜熬製而成的罐頭,是當時日本士兵的最愛,一飯盒的米飯加上醃菜和一個大和煮罐頭,就是日本士兵的一頓飯了。

如果這麼看的話,日軍士兵的伙食水平還是不錯的,起碼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算得上是良好水平。那為什麼在各種戰史裡普遍會提到,日軍士兵的伙食水平很差呢?

其實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原因在於日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十分有限所致。日軍的後勤保障體系很粗糙,即便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評價也屬於低劣。雖然有提供後勤物資的兵站,但是這通常是提供武器彈藥,被服和汽油等,而食物方面則鮮少會直接提供。日軍各部隊在和平時都需要從民間商人那裡自行採購食物、木炭等,這對於一支部隊的後勤保障能力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畢竟在戰區裡很難進行採購工作。也因此有關日軍的戰史裡就頻頻出現"現地自給",意思是讓部隊在戰區裡以掠奪的方式獲取口糧。

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日本從美國進口牛肉和糧食的渠道也就中斷了,日軍的伙食水平自然也就一落千丈。這方面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大和煮罐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的大和煮罐頭還算是上等罐頭,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物資的短缺,大和煮罐頭也開始粗製濫造起來。罐頭裡的牛肉開始減少,動物內臟的數量開始增加,味道也是一落千丈,很快就成為了劣質罐頭的代言詞。

而另一方面,日軍在後勤保障能力上退化最為顯著的就是他們的航運能力。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在航運方面的爭奪十分激烈,日本陸軍甚至有自己的運輸船隊。在兩套後勤航運體系的壓力下,日本海軍根本不可能為陸軍的運輸船隊提供有效的保護,因為日本海軍連保證自己的航運安全都是個問題,何來能力保護陸軍的運輸船隊?(另一個原因是日本陸海軍關係惡劣,海軍不願意管陸軍的死活)

這一點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裡就有所表現,當時日軍為了奪回瓜達爾卡納爾島而前後輸送了超過五萬的兵力,但是因為美國海軍的封鎖,日本海軍根本不能為島上的陸軍提供後勤補給,只能依靠高速驅逐艦和潛艇提供有限的補給。通常一天能提供的補給不超過十噸,數量非常稀少,很多還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被部隊收到。在這種狀況下,島嶼上的日軍士兵就會陷入可怕的饑荒之中,生還者少之又少,當時島嶼上還有一份著名的生存指標,內容如下:

"能站立者,壽命為3個月。能維持坐姿者,可活3周。躺下而無法站起者,壽命為1周。躺下失禁者,還能活3天,說不出話的人,只能活2天。不能眨動眼睛的,第2天就會死去。"

這種場面在日後的戰爭中,對於日軍並不陌生,因為美軍佔據海空優勢,對日軍據守的島嶼進行封鎖,再加上日軍的後勤運輸能力差,國內物資又嚴重匱乏,所以日軍士兵通常都會在戰場上忍飢挨餓,很多島嶼上的日軍就被活活餓死了。就算等來補給送達,有時候也只能分到一盒米飯加一個鹽漬梅。即便是這樣的食物,都是難得一見的"美食",更多士兵需要啃草根樹皮,喝泥水為生。因此,我們也就不奇怪在諸多戰史裡,會有日軍後勤極差,伙食水平極低的記錄了。

參考文獻:《惡魔的飽食——就日本帝國陸軍伙食淺談》

《日軍二戰後勤史》

2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黑土學歷史(普及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