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64年10月12日,三名蘇聯宇航員乘坐"上升號"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帶著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政治期盼和美好祝願順利升空,他們在太空中與赫魯曉夫通話說:"赫魯曉夫同志,您在地球上等著我們,我們一定會再見的。"

"上升號"宇宙飛船

而此時,這位蘇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已經被蘇共中央撤銷了一切職務,變成了一個靠領取養老金過活的退休人員,官方宣佈他離職的原因是"年邁和健康情況惡化"。

赫魯曉夫

當赫魯曉夫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時,沒有一個人替他大聲疾呼,為他鳴不平,也沒有一個人上街維護赫魯曉夫的權威,他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徹底告別了充滿鬥爭的政治舞臺。

時至今日,許多人或許仍然暗暗不解,這位曾經在蘇聯政壇叱吒風雲的政治家,為何會一步步走向眾叛親離,逐漸登上了他昔日親信和幕僚為他專設的歷史審判臺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導致赫魯曉夫下臺的原因所在。

在蘇聯的歷史上,赫魯曉夫是新舊兩個時代交叉點上的一位重要而複雜的人物。

斯大林逝世後,1953年9月,蘇共中央召開全會,赫魯曉夫被一致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在隨後的黨內鬥爭中,赫魯曉夫相繼擊敗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將黨政大權集於一身,逐漸鞏固了自己的黨內地位。

蘇共中央二十大

1956年2月,蘇共中央二十大召開,這次會議確立了赫魯曉夫所倡導的改革方針,在蘇聯掀起了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嘗試。

1957年,赫魯曉夫有效懲治了黨內的"反黨集團",並最終確立起了赫魯曉夫時代的政治體制,從此開啟了蘇聯新一輪的改革步伐。

然而,經過多年大刀闊斧的改革,到了60年代初,蘇聯改革卻已呈現出全面失敗之勢,政治、經濟、外交等政策弊端頻現,這引發了蘇聯社會對赫魯曉夫的強烈不滿。

終於,以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為首的政變隊伍逐步壯大,在1964年10月14日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被迫簽署了一份"自動退休"的檔案,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赫魯曉夫

表面上看來,赫魯曉夫是在蘇共中央的黨內鬥爭中敗下陣來的犧牲品,他的下臺是蘇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甚至赫魯曉夫本人也認為確實如此,但事實上,導致赫魯曉夫下臺的真正原因,卻蘊藏在他十多年來強力推行的每一項改革措施上,也潛藏在他親手培植的官僚階層的人心中,正是因為各項改革的失敗,才使赫魯曉夫失去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被權力中樞一步步架空並最終被徹底拋棄。

對於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農業是經濟和社會的整體基石,赫魯曉夫的失敗首先就表現在農業改革上。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前五年,他十分關注農業發展,改組農業管理機構,擴大農場農莊的自主權,改革農產品採購制度,再加上開墾荒地所提供的糧食,蘇聯的農業情況有了很大改觀。

蘇聯農民

1958年蘇聯農業大豐收後,赫魯曉夫便開始盲目樂觀起來,他越來越把自己發展農業的主觀意志強加於農民,改變了某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比如:赫魯曉夫提出了"三四年內肉類產品超過美國"的浮誇口號,結果政府為達到指標,不惜採用宰殺耕畜、種畜、外出搶購和強徵農民牲畜等非法手段,它的後遺症是致使蘇聯的肉類生產長期衰退;

赫魯曉夫還倡導了轟轟烈烈的"玉米運動",導致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赫魯曉夫不準私人飼養牲畜,最終使牛奶產量下降,城市供奶緊張;赫魯曉夫還將農業部遷至農村,並罷免了不少農業部長,任命國營農場的場長擔任農業部長,這種人事更迭不僅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也給赫魯曉夫樹立了反對派。

其次,在工業改革中,赫魯曉夫也嚐到了失敗的苦果。赫魯曉夫很想改革蘇聯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因此他一上臺就進行工業、建築業大改組,擴大加盟共和國的預算權,精簡中央管理機構,設法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從1954年至1956年,蘇聯各主管部門撤銷了一半以上的處、司、局等,精簡了75萬名行政管理人員。但是,主管機構的精簡,不僅沒有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許多重疊、平行的小機構。

1957年的蘇共中央二月全會,又正式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改進工業和建築業管理組織》的決議,決定把工業和建築業的領導重心從中央移到地方,部門管理改為按地區管理,建立經濟行政區,成立國民經濟委員會。

這次改組擴大了加盟共和國和地方的權力,但卻同時帶來了地方本位主義和分散主義。為了扭轉改組引起的經濟混亂局面,赫魯曉夫採取了各種應急補救措施,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工業的集中管理,但收效不大,反而使國內工業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赫魯曉夫

如果說經濟改革的失敗只是導致了國民經濟遭受損失,那麼,政治改革就使赫魯曉夫樹立了越來越多的政敵,這是造成反對赫魯曉夫聯盟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蘇聯,黨的地方委員會每年改選一次,各州黨的委員會每兩年改選一次,赫魯曉夫提出,從黨中央委員會到地方和州委員會,進行下一屆選舉時,各級委員會中必須有1/3的成員由新黨員幹部擔任,這一新規定使中央委員們失去了穩定感與安全感。

那些過去由赫魯曉夫提拔起來的中央委員們,在1957年的"政變"中是赫魯曉夫的支柱,而現在卻成為了他的反對派。

另外,在幹部任免方面,赫魯曉夫提出打破領導的"終生制",撤換主要機構乃至最高階層中各級年老體弱的領導幹部,這一大膽提拔年輕幹部的舉措,使幹部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蘇聯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實際工作中的偏差,加上頻繁地改組黨政機構,致使幹部大批大批地、多次地更換,幹部更新幅度過大,加之幹部任期制的實行,直接觸犯了太多人的權益,引起了各級幹部的強烈不滿和反對,這也是赫魯曉夫不斷失去廣大幹部支援和擁護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赫魯曉夫在軍隊的改革同樣使他失掉了軍界人士的支援。赫魯曉夫在經過了從逮捕貝利亞到搞掉布林加寧這一系列的過關斬將後,對自己克敵制勝的能力已毫不懷疑,縱然是對於手握兵權的將領們他也並不怎麼放在眼裡。

1957年,朱可夫被赫魯曉夫輕而易舉地解職,這給一些軍隊高階將領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

1960年1月14日,赫魯曉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不僅提出要裁減現有軍隊人員的1/3,而且毫不顧及與會將領們的情緒與臉色,大講"在現代軍事技術發達的情況下,我國的武裝部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向火箭核武器"。

第二天,最高蘇維埃會議就作出了裁減軍隊人員120萬和削減軍事預算的決議,這遭到了全體元帥的一致反對,雖然後因柏林危機才使裁軍計劃暫時擱置,但赫魯曉夫的裁軍思想,引起了以國防部長為首的軍隊將領們的惱怒。

赫魯曉夫

另外,赫魯曉夫極端粗暴的個人性格以及在批判個人崇拜上的不徹底,使他越來越獨斷專行,熱衷於發號施令,從而失去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支援。

儘管在蘇共中央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赫魯曉夫曾大肆批判個人迷信的危害,揭露斯大林濫用職權、專橫跋扈的個人品質,但是在後來的執政過程中,赫魯曉夫並不反對別人對他的頌揚和溢美之詞,預設、滿足、縱容直至讚賞他人為自己樹立個人迷信的形象。

尤其是到了執政後期,赫魯曉夫公然無視黨與政府領導集體的意見,不再考慮其他領導人的主張,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力圖建立他的個人專政,自以為絕對正確,驕傲自滿、毫無根據地企圖充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理論的實踐家,他把一切成就不是歸功於黨,而是全部歸功於他個人,在工作中不尊重別人,經常怒氣衝衝地吼叫,為所欲為、心胸狹窄。

可以說,赫魯曉夫執政期間所培植的對自己的個人崇拜與斯大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在他70歲生日時,蘇聯幾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歲誕辰的那一幕。

總之,在赫魯曉夫下臺前,他已經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當時許多人都能感到赫魯曉夫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毫無作為的地步,雖然他離開了斯大林政策的此岸,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彼岸......換句話說,他失掉了人們對他的信任和個人聲望......"因此,在關鍵時刻到來時,他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援,卻幾乎引起了所有人的憤怒。

赫魯曉夫

作為蘇聯歷史轉折時期的政治家,他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對外關係等各個領域發動過廣泛的改革,其歷史功績是不容忽視的,但他執政時期的失敗,特別是他的下臺,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極為深刻的經驗和教訓,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參考資料:

楊小梅:《論赫魯曉夫下臺的原因》,《前沿》,2011年第6期

陸南泉:《赫魯曉夫下臺的真實原因》,《百年潮》,2008年第6期

王乃禧:《赫魯曉夫下臺及其改革失敗的教訓》,《江海學刊》,1989年第1期

聞一:《赫魯曉夫為什麼會下臺》,《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7期

王桂修:《赫魯曉夫下臺內幕》,《世界博覽》,1995年第4期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秦賦燕丹和嬴政塑膠兄弟情決裂,樊於期獻人頭,助荊軻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