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多因為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招致保守派的瘋狂攻擊。
但是由王安石主持的“史上第一改革”(熙寧變法),卻很不一樣。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應該是這樣——喜歡王安石的都是聲名狼藉的壞蛋,恨他的都是萬中無一的天才。
眾所周知,王安石能一展才華,靠的是宋神宗趙頊[xū]的支援。
趙頊比王安石整整小27歲,很有危機感。
他很明白,王朝表面熱鬧,實際上已暮氣沉沉。
開國才百年,像攤大餅一樣,全國士兵數量增長了四倍,幹部增長了八倍。
有人曾算過一筆賬,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在朝任職二十年,至少可以幫助兄弟、子弟二十人在京做官。
“冗官冗兵冗費”,就像三根絞索,令大宋命若遊絲。
全國行政和參公人員的工資,幾乎都發不出來了。
軍隊很業餘,士兵們連開槍都不會,一旦與北方發生戰爭,更完蛋。
……
趙頊還有一個小目標——進入歷史最強皇帝排行榜。
就像他的廟號一樣,很神。
他的這個虛妄野心,王安石都看在眼裡。
老王在29歲的時候就寫過一首名詩《登飛來峰》。
其中有傳世金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那時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縣長,就有這樣的格局,實在難得。
看看那氣勢——
我最終是要在最高層俯視你們的!
如果說以前是一種幻想和意淫的話,
那這次,風雲際會,他真的要走到最高層了。
2
熙寧元年(1069年)春天,48歲的王安石第一次見到神宗。
離他寫下《登飛來峰》,整整20年。
這20年,他過得很煎熬,也很得意。
在好幾個地方,他經歷了歲月曆練,積累了行政經驗。
關鍵是,在大家都拼命朝上擠的時候,老王“淡泊名利”,幾次拒絕了朝廷的提拔。
簡直逆天了!
這種事不合常理,總是很有傳播力的。
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僅憑口耳相傳,王安石的江湖地位,已經高高在上,聽者如雷貫耳。
所有這些,神宗都注意到了。
所以,他對這次會面滿懷期待。
顯然,兩人的氣場十分契合,好得不能再好了。
“要超過幾位先皇,必須改革!”老王拱了拱手說。
除了口頭彙報,王安石還帶了書面材料——《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此帖被後世稱為“北宋第一札”。
在這個帖子裡,王安石評點了宋太祖到宋英宗等五任最高領導人的工作業績。
總之,評價得很藝術,一方面剋制地表揚,另一方面含蓄地批評。
比如,對美譽度很高的宋仁宗,老王評價道——
“寧屈己棄財於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
“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吏,非有能吏以鉤考”;
“凶年饑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
大意是,仁宗啊仁宗,對外軟弱,對軍事及財政管理無當,選拔官吏無原則無標準導致魚龍混雜,面對自然災害束手無策。
這幾句批評,有些大膽,畢竟那是神宗的爺爺。
可是神宗一點也不生氣,反而熱血噴湧。
因為王安石說到自己心坎上去了。
王安石不愧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采情懷槓槓的。
緊接著,王安石說了石破天驚的三句話,令神宗完全不能拒絕改革的提議了。
這三句話是,“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意即,“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
完全是離經叛道啊。
可是,有新意。
彼時的大宋,舊藥方都已經不管用,必須有全新的思維。
王安石就是那個藥師,他知道範仲淹的"慶曆新政"為何失敗。
因為太溫和。
他要發起一場"脫胎換骨"式的激進改革。
3
面對神宗,王安石高唱《征服》,俘虜了一枚對他來說意義最重大、最重磅的粉絲。
神宗不顧一切地想扶老王上位。
其實,技術男王安石雖然有才華有理想,卻有個很大的缺點。
那就是極其清高自傲,難於相處,江湖人稱“拗相公”。
神宗想重用王安石的訊息傳開後,一片反對之聲,如排山倒海,呼嘯而來。
學士孫固搖了搖頭說,老王是有才,但是沒肚量。
參知政事吳奎眨了眨眼睛說,老王是有才,但是太軸。
副宰相唐介滿面愁容地表示,老王是有才,但是性格有問題,會把天下搞亂。
神宗充分考慮了這些官員的意見,覺得很有價值。
第二天,他激動地任命王安石為宰相。
我想扶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
大家都反對的,也許是機會之所在?
……
之後,面對三天兩頭彈劾王安石的人,神宗不為所動。
我就要一條路走到黑。
神宗這個人還是有優點的,那就是擁有迷一般的自信。
雖然他一心思變,但真的沒有駕馭變化的能力。
即便王安石加班加點、不遺餘力地推進改革,結果也一樣。
什麼原因?
因為神宗根本走不出封建帝王的侷限性,身邊圍滿了蛆蟲。
4
神宗登基的時候,朝堂內外,機會主義者層出不窮。
最典型的一個,便是當時還年輕的蔡京(幾乎與神宗同齡)。
看到朝廷重文輕武,小蔡努力攻詩文和書法(後來居然很有成就)。
蔡京書法
王安石到汴梁任職的第二年,蔡京透過科舉出道。
看到王安石得勢,他還沒搞清改革是什麼玩意,便拼命擠到老王面前,自稱鐵粉。
他嗅到了機會,巨大的機會。
後來他的弟蔡卞成了王安石的女婿,他對改革就更加“死心塌地”了。
事實證明,他的“只站隊,不站對”策略,是很成功的。
傍上王安石這棵大樹後,他的祖墳就開始冒青煙。
他活了80歲,四度出任宰相,權傾一時,在整個宋代再也沒誰了。
還有一代帥哥、酷愛辟穀的福建人章惇。
很多人記住這個名字,不僅因為他參加了仁宗年間的“千古第一科舉”,是小一號的王安石。
更因為他屢次構陷好友蘇東坡,直到後者臨終之時。
還有鄭俠,王安石的親學生。
改革正酣,鄭俠忽然丟擲一幅作品《流民圖》,置疑新法。
這幅圖成了舊黨攻擊新黨的一顆炮彈,王安石几乎吐血。
最後要提一下呂惠卿,一個極有野心又忘恩負義的人。
王安石首次罷相離開之時,將改革大旗轉交給呂惠卿。
但這是一招昏棋。
呂惠卿此人,是個職業政客,為獨霸權力,一上臺就開始構陷打擊王安石及其弟王安國。
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據史料記載,也因為呂惠卿的反水而死。
除了神宗,以上這幾位,算是王安石的“核心”隊友。
是不是有些唏噓?
支撐歷史上最著名改革的,居然是這些居心不良、獐頭鼠目的傢伙。
改革最後硬著陸,摔得七零八亂,也就很正常了。
一切都繞不開利益和權力。
王安石,不容易!
5
如果說王安石身邊的機會主義者太多,那在對立陣營的人,一個比一個強硬,一個比一個大咖。
其中好幾個還是不世出的天才。
比如老王的死對頭、從小就敢砸缸的司馬光(曾經是好朋友),就特別喜歡跟他對著幹。
沒辦法,道不同,不相為謀。
王安石改革計劃的核心之一,是不加稅費而令國庫充盈。
對此,司馬光笑了,他在各種峰會和論壇上大肆譏諷,說那是無稽之談。
王安石上位後,司馬光馬上辭職,躲回洛陽,用餘年寫下一部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鉅著——《資治通鑑》。
領導,你不聽我的,我只好把自己的想法,統統寫到書裡去。孰是孰非,讓後人來鑑別。
文壇盟主歐陽修,曾是范仲淹的忠粉,為改革擂鼓助威的人,這次一反常態,旗幟鮮明地反對變法。
其實,歐陽修與王安石同為江西老鄉,曾是老鐵。
很多人還記得歐陽老師給王安石寫過一首詩。
《贈王介甫》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曷留連?”
“小王同志,評價你的才華,除了李白和韓愈那樣的終極大咖,我還能提誰呢?”
“現在朝綱不振,以後就靠你啦!”
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兩人就不對付了。
王安石拜相後,歐陽老師第一時間向神宗提出辭職。
神宗就此事向王安石徵詢意見,老王不愧是一代直男,說的毫不留情。
——“歐陽修此人,在一郡壞一郡,在朝廷壞朝廷,留之何用?”
他還提到了歐陽老師年輕時的一樁陳年舊事——與外甥女私通並黑其財產被人告發。
全國讀書人的偶像、外星人蘇軾的老師,到了王安石那裡,變成了一團屎。
王老師,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6
一代文豪蘇軾,也是王安石的政治對手。
不是東坡先生不懂經濟,他也是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
我理解,兩人氣場不合,怎麼看對方都不順眼。
蘇軾剛做官的時候,他的父親老師、親朋好友大多身居舊黨陣營。
比如父親蘇洵就曾寫過一篇《辨姦論》,暗刺王安石矯飾反常、不近人情,並預言他必將禍害天下。
但這些都不是蘇軾反對王安石的理由。
他的成長經歷,其實就是跟老王搏鬥的過程。
嘉祐六年(1061年),24歲的東坡參加制舉,王安石是考官。
東坡在考卷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基本上與王安石兩年前向仁宗所上的萬言書背道而馳。
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安石就開始對東坡不滿,多次給東坡“差評”。
在神宗面前,王安石多次打小報告,說東坡為“惡馬””非可獎之人”“邪險之人”“不可大用”。
年輕氣盛的東坡,哪能受得了這個。
他寫詩諷刺改革,“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所謂的改革,都是假象,給百姓帶來的苦難是真實的。
嫌不夠,他又寫,“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沒什麼好說的,人生在世,“慘”就一個字。
王安石生氣地說,小蘇,會寫詩的,不止你一個!
你越是反對,我越是來勁。
即使被貶回江南,他也天天唸叨著,哪天重回首都,操盤改革——
《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但他們的結局,註定遺憾。
那就是漸行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