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甲午戰爭前十年中朝宗藩關係的近代化

甲申政變,清軍挫敗了日本變朝鮮為殖民地的陰謀,但日本對朝鮮獨立的威脅依然存在。1860年後,俄國強佔烏蘇里江以東中國大片領土,其濱海區與朝鮮咸鏡北道隔圖們江相望,繼日本之後,成了對朝鮮懷抱侵略野心的又一強國。英、美二國為了一己之私利,頻頻插手朝鮮事務。為了應付列強環伺朝鮮半島的複雜形勢,清政府挾甲申戰勝之餘威,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化中朝宗藩關係。

受朝鮮政局和國際形勢影響,清政府內部提出了處理中朝關係的三種設計:設立監國論、朝鮮中立論和強化宗落關係論。

清政府既反對在朝鮮設行省置監國,又反對朝鮮中立化,於是只能因循守舊,維持中朝宗藩關係的下策。

日本外交策略的變化,也是促使清廷維持中朝宗藩關係的有力因素。

19世紀80年代,俄國開始以強有力的姿態介入在朝鮮的外交角逐,日本在甲申政變中敗於中國,又遇到一個比中國更強大的對手,因此日本井上外相認為,如果局勢的發展導致俄國控制朝鮮,將對日本形成嚴重威脅。但日本沒有力量單獨阻止俄國進入朝鮮。兩相權衡,莫如同軟弱的清政府暫時妥協,鼓勵中國維持對朝鮮的控制,借中國之力抵制俄國南下朝鮮半島,防止出現中俄聯手對抗日本的局面。然後加緊擴軍備戰,在時機成熟時一舉戰勝中國,獨霸朝鮮。

井上向李鴻章建議中日聯合對抗俄國,但是李鴻章拒絕日本干預朝鮮內政外交,也不贊成中國派大員駐朝,李鴻章認為朝鮮局勢複雜,只能暗中干預, “可否請旨略為變通,密飭朝王以後與各外國議約必先請示,其擢用外務及兵、戶各署大臣須先申報核准,然後施行,庶借皇威鎮懾,得以隨時操縱,使就範圍”。至此,中國對朝鮮的干涉政策又進了一步。遣送大院君回國、任命袁世凱駐紮朝鮮總理通商交涉事宜,即是最初的兩個重要行動。

朝鮮大院君李昰應回國。

1885年10月3日,袁世凱和總兵王永勝護送李昰應抵達仁川,袁電告高宗,應體尊親之義,隆孝養之情,速迎大院君,在漢城,袁世凱又試圖調解閔妃與大院君之間的矛盾,收效不大。其時,朝鮮統治集團內部親日派、親俄派、親華派(即事大黨)互相爭鬥。高宗時以三千里山河臣服於華為恥。在引日拒華失敗後,又思投俄背華。清政府送回大院君是想加強親華派的力量,牽制閔妃集團,穩定朝鮮政局。不意大院君歸國後,立即受到閔妃集團的嚴密監控,嚴禁政府官員與其交往或私通訊件,並藉口懲治壬午兵變亂黨,殺大院君親信數十人。大院君雖暫時閉門謝客,但其心不死,時刻準備東山再起。

袁世凱駐朝鮮

袁世凱在處理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的過程中顯示卓越的膽識與才幹,贏得了李鴻章的賞識,1885年11月15日,袁世凱帶著李鴻章致朝鮮國王李熙的至要密函到漢城就任新職。

然而在朝鮮問題上,李鴻章是穩健派,向來不主張公開干涉朝鮮的內政外交,只給袁世凱“與聞外交”的許可權,但袁世凱是個激進派,又是年少氣盛(時年袁26歲),他為排除親日派,親俄派,加強中國的宗主國地位,往往做出超過授權。

1888年10月底,朝王來麗,稱袁世凱駐東既久,終難相濟,要求乘其二年任期屆滿而更換之。李鴻章認為,袁世凱雖輕躁妄動,但有才幹,有功勞,任勞任怨,經過屢次訓傷,意氣已平,尚能慎重自持,兼之熟悉情況,纖細必報,牽制李熙非他不可,處理朝鮮問題離不開此人,堅決反對撤換。

1888年11月,朝鮮大臣金明圭奉李熙之命面謁李鴻章,談及袁世凱與朝鮮君臣之間表裡隔膜,乃牴牾而不相入,甚有損於大局。再次要求男選人以代其任。

張窖、張佩綸等也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

李鴻章力排眾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奏請免補知府,以道員分省歸候補班儘先補用,並加二品銜。奉旨允准。1892年8月,李鴻章再上《奏保袁世凱片》。

從1882年入朝到1894年歸國,袁世凱在朝鮮任職13年,其輕躁急進,引起朝王及部分大臣不滿,卻在抵制日、俄侵略朝鮮,維護朝鮮王室安全,功績卓著。甲午之役,中國戰敗,中朝關係變化非袁世凱之過也

袁世凱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公子扶蘇被害:秦始皇子孫差點被滅族,胡亥、趙高、李斯皆無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