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昨天,我為大家講了李嘉誠的祖上定居到廣東潮州,世代都是讀書人,李嘉誠算是出生在書香世家了。 雖然他出生的時候家境已經下坡路了,但是祖上留下的古籍是嘉誠的最愛,他常常躲在老家的藏書閣裡忘我地看書。

父親李雲經是小學校長,他經常和小嘉誠談詩文,談國家大事,那時候一家人生活的也算安逸。 可是為什麼就去香港了呢? 1939年,李嘉誠11歲,那時候的潮州已經不太平,天空隨時會有日軍的飛機飛過,人們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李雲經所在的學校關門了,家裡的經濟收入斷了,嘉誠的祖母也在戰亂中病逝,家中的積蓄越花越少,到後來一家人無以為生。

當時的香港沒有戰亂,一派太平祥和,是理想的避難所,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在香港做生意小有成就,李雲經和妻子商量只能暫時投奔他了。

1940年的冬天,李嘉誠隨著父母來到了香港。 當時的香港是金錢至上的社會,李雲經卻是個老老實實的讀書人,他不會做生意、肩不能扛、手不能挑,一家人的溫飽是他最大的負擔。李雲經找了個小職員的工作,辛苦努力地幹活,可香港的物價飛漲,一家人的生活仍是捉襟見肘。

雖然舅舅莊靜庵經常接濟他們一家人,但在香港生活壓力仍然很大。其他親戚也來看望過他們一家人,但是很快就沒有了音信,小小的嘉誠那時候第一次體會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童年五彩繽紛的夢想破滅了,嘉誠彷彿一夜之間長大!

後來,父親李雲經得了肺病,他卻捨不得求醫買藥,省下來錢供李嘉誠讀書。 1943年冬天,在這個家最艱難的時刻,李雲經撒手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時候李嘉誠已經深深的知道沒有人可以無限幫助自己,只能靠自己的勞動去賺錢!

父親離開了,再沒什麼人可以依靠,舅舅雖然有錢,但是小嘉誠卻不準備 依靠舅舅,他記得父親的教誨“求人不如求己”、“做人要有骨氣”、“貧賤不能移”等等。

舅舅答應資助嘉誠讀完中學,雖然他也很想讀書,但還是拒絕了舅舅的好意,他毅然決定出去打工掙錢,養活一家人。

15歲!今天我們15歲的孩子還是父母手中的寶貝,還在如夢如幻的叛逆期,可是嘉誠已經要挑起這個家了! 來香港逃難的人很多,找工作無疑是困難的! 冬日,母親帶著小嘉誠挨著街鋪一家一家地找工作,天黑下來了,但是工作仍然沒有著落,走了一天的路,腳上磨起了血泡。

早喝的稀粥早已經消化,餓的前胸貼後背,聞到酒樓裡飄出來的香味,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母親心疼孩子,準備給兒子買只雞吃,可是小嘉誠倔強的說不餓,他知道家裡連喝粥的錢都快沒有了,自己吃一頓雞,母親和弟妹就肯定要斷頓了。

第二天一早,李嘉誠一個人偷偷上街,他不忍心讓母親陪他一起受罪,昨天的血泡今天更疼了,走路一瘸一拐,可是這一天的結果還是和前一天一樣——沒有工作。 找不到工作的同時,李嘉誠的強大自尊心也受傷了,兩天的時間,他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和冷語,小小少年體會到世事艱辛!

晚上回到家,母親高興地告訴他:“你舅舅答應讓你到他的鐘表公司上班,你可要好好珍惜機會啊!” 聽到這裡,各位聽眾不禁會問,這舅舅怎麼當的,怎麼現在才說給孩子一個工作,不早點讓孩子去你公司上班呢? 其實,舅舅是有意在磨礪李嘉誠,讓他懂得自立自強,先嚐嘗苦頭,就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 舅舅夠狠!但是他沒想到少年嘉誠更狠,嘉誠對母親說我要自己找工作,我不去舅舅的公司。 這叫做骨氣!腳已經疼的不行,工作還沒個著落,可這個倔強少年還是選擇自立自強。 這讓我們成年人聽了都不禁汗顏,這骨氣也是李嘉誠一步步邁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以後的日子,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他總能挺過去,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

幸運之神終於眷顧這位少年,第三天中午,小嘉誠找到一份茶樓跑堂的職業,老闆同情他的遭遇,同意讓嘉誠來試試幹。 茶樓跑堂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早上五點就要到了茶樓,晚上十點才能收工,而剛到茶樓的小嘉誠地位是最卑下的,大夥休息的時候,他也要在茶樓伺候著,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非常累的。

但是李嘉誠堅持下來了,他總是早上第一個去,晚上最後一個走,做事最為勤快,老闆看在眼裡。

與他喜歡待的藏書閣不同,茶樓是一個三教九流的小社會,每個客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習慣和性格,在這裡李嘉誠學會了觀察人,也學會了在學校永遠學不會的察言觀色這項技能,這為他以後的推銷工作和商戰打下良好基礎。

聽茶客談天說地也很有意思,嘉誠發現原來世界這樣大、這樣精彩! 一年後李嘉誠升級為堂倌,他可以和其他人一樣輪流午休和早歸了,養家餬口也基本沒有問題了,但是李嘉誠卻辭去這一工作。

因為李嘉誠認為做堂倌沒有太大前途,這次他選擇了舅舅的中南鐘錶公司。 當時的香港乃至全中國的鐘錶行業幾乎一片空白,李嘉誠分析做鐘錶應該很有前途,於是他到舅父的公司上班了。 這不是接受舅舅的恩賜,而是幫舅舅做事情。 從學徒開始做起,沒有人知道李嘉誠是老闆的外甥,他是店裡最小的店員,也沒有人把他當回事,但不久大家就對他刮目相看了。

幾個月的時間,從掃地、煲茶、倒水、跑腿,到後來準確地裝配各種型號的鐘表,李嘉誠對鐘錶的熟悉就像在鐘錶行業做過很多年的員工一樣。 有幾個老員工在老闆莊靜庵面前誇獎李嘉誠,說這個小夥子才來幾個月就表現的非常好,優秀地出乎意料!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小夥子其實是老闆的外甥! 舅舅心裡暗自高興嘉誠能這樣出息,可是他卻從不當面誇獎嘉誠。 凡是成大器者,一是聰明,二是勤奮。 李嘉誠是輟學打工的,在茶樓上班的時候,他就經常利用空閒時間默背英語單詞。現在來到中南公司,他有了更多時間可以自學中學的課程,彌補自己不能上學的遺憾。

但是,李嘉誠沒有多餘的錢買課本,他的工資要維持這個家的開銷,還要供弟妹讀書。 後來,李嘉誠想到了舊書店,他從舊書店淘到自己需要的課本,學完以後再賣回舊書店,再從舊書店買回自己需要的下一本書。

就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下一大筆開銷。 李嘉誠自己開玩笑說,這些小智慧都是家裡窮逼出來的! 但他驚人的毅力讓我們感嘆,在那麼辛苦的工作環境中仍然不忘學習,能這樣勤奮和堅持還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正當中南公司前程無量的時候,李嘉誠再次選擇辭職。

這是為啥? 原來啊,17歲的李嘉誠表面看起來性格沉穩,可是骨子裡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他看好中南公司的前景,更看到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前景,他不滿足於在舅舅的庇護下發展,他想趁著年輕自己出去闖一闖。 這次,他說服舅舅,去了一家五金廠做推銷員。 推銷員用香港話說就是“行街仔”,過的是走街串巷的生活。 這與在茶樓端茶倒水不同,與坐在鐘錶店等顧客來賣東西也不同,這是要讓完全沒有購買意向的顧客買你的產品。 單單靠眼力勁還不行,還要能說會道,瞭解客戶心裡。

可青春期的李嘉誠生性靦腆,不善交談,能推銷出去五金商品嗎? 或許各位朋友們有和我一樣的擔心。 其實推銷不僅要會說話,更重要的需要運用智慧,去思考到哪裡推銷,怎麼推銷更能吸引顧客。 沒有現成的課本和教材,李嘉誠只有靠自己慢慢摸索。 他發現很多五金推銷員都扎堆到日用五金商店推銷,但是日用五金商店還要賺夠自己的利潤再賣給顧客,為何不直接推銷給顧客呢?

李嘉誠另闢蹊徑,他不去日用五金店,專門去中下層居民區推銷,因為這裡大部分居民還在使用木桶,他推銷的鋁桶比木桶輕,價格是廠家直銷當然比五金店低,所以有市場。 他還專門找老太太推銷鋁桶,聽眾們或許會奇怪,怎麼非找老太太呢? 這些老太太們啊,平日閒居在家,喜歡串門聊天,只要向一個老太太推銷成功,其他老太太也會買他的鋁桶,這買桶的老太太都是他的義務宣傳員,賣一個相當於賣一批吶!

另外,李嘉誠發現酒樓、旅店是大宗購買五金商品的商戶,有一次他一次就推銷掉一百多隻桶。 李嘉誠的推銷能力讓五金店的生意蒸蒸日上,老闆喜不自禁,他在所有員工面前誇讚李嘉誠是第一功臣。 然而剛剛開啟銷售局面的李嘉誠卻又要辭職,這下老闆不幹了,他給李嘉誠升職加薪,讓他回心轉意留下來,可是李嘉誠一但決定了一件事,就很難改變主意了。 這又是什麼原因?請聽明天的講述。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最後的黃埔女兵,因抗戰離家80年,直到100歲終於圓了回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