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了空前的大一統帝國。統一天下後的秦始皇躊躇滿志,俾睨天下,四處巡遊,登山涉海,刻石尋仙,順便到處炫一下肌肉,展示一下老大的風采,似乎在像世界宣佈:唯我獨尊!
秦始皇在巡遊的路上死了
秦始皇一生巡遊天下五次,最後一次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主要陪同人員有兒子胡亥、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這是一次有去無返的行程,始皇帝在巡遊路上歸天了。
公元前210年7月,正值酷暑,秦始皇巡遊的車馬隊伍行至沙丘,忽然得了重病,他預感自己時日無多,是該安排後事的時候了,於是寫了一封書信給長公子扶蘇。
書信的內容是:“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把軍隊託附給蒙恬,趕快到咸陽參加葬禮,然後下葬)”。
扶蘇是秦始皇眾多兒子當中最優秀的一個,可謂德才兼具,朝野上下很有威望。相比之下,胡亥就差得很多,既無才又無德。
扶蘇和胡亥同是秦始皇的兒子,為啥差距那麼大呢?兒子確實都是兒子,但相似不意味著相同。
此時的扶蘇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監軍了,秦始皇臨死前賜書給扶蘇就是想讓扶蘇繼承皇位,可是書信寫好後,還沒來得及讓使者傳送,始皇帝就駕崩了。
此時書信和玉璽都在趙高手中,而始皇帝去世的訊息只有胡亥、趙高、李斯和幾個貼身宦者知道,其他隨從人員都被矇在鼓裡。
自古以來,帝王的身體狀況就是國家的最高機秘,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駕崩,還沒有立太子,為穩定局面,就對始皇之死秘而不宣。
他們把始皇帝放在轀輬車中(類似房車,能睡覺,有窗戶,關窗則溫,開窗則涼),百官奏事如常,飲食進取如常,大家並沒有感到有什麼異樣。
由於天氣炎熱,後來始皇帝的屍體開始腐爛了,散發出陣陣惡臭,(很多時候生前無比尊貴的人,在死後往往非常悽慘)。為了消除人們的疑惑,就找來了很多鹹魚放在車裡,用鹹魚的臭味遮掩屍體的腐臭,可憐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後都沒落個安穩。
在這皇帝已死,太子未立之際,帝國的權利出現巨大真空,此時帝國的權力就掌握在胡亥、李斯、趙高三人手中。
在這三位之中,對秦始皇之死最感興奮的就是趙高,他隱約感到上天賜予的機會來了,自己的命運會因此改變。在經過冷靜的分析和策劃後,趙高決定走一著險棋,他的這一決定可以說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而且趙高的出現絕對是秦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皇帝已死,大秦帝國這輛巨大的馬車將駛向何方?
趙高撒下了彌天大謊
趙高的如意算盤打的很好,他計劃說服胡亥與李斯,修改遺詔,立胡亥為皇帝,然後透過控制胡亥把權利握在自己手中,因為他是胡亥的老師,深得胡亥信任。
第一步先要說服胡亥。
趙高見到胡亥,開門見山的說:“皇帝駕崩了,遺詔只單獨賜予了扶蘇,完全沒有提及其他諸子。如果扶蘇到了咸陽,馬上就能立為皇帝。而公子你同樣是皇子,卻得不到尺寸之地的封賞,豈不是很無奈(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
胡亥並不為所動,說:“事情本來就應該如此,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去世,沒有封賞諸子,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趙高人品極差,但口才很好。他很懂得要說服一個人聽從自己的意見,就必須讓對方有看得到的利益。
他繼續對胡亥說:“臣下不認為是這樣。當今皇帝去世,天下的權位懸而未定,而決定權就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更何況,讓別人為你打工與自己為別人打工,那感覺能一樣嗎(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
胡亥還是沒答應,又說出一番大義凜然的話來:“廢棄兄長,而立幼弟,是不義也。不遵守父親遺詔而懼怕死亡,是不孝也。才能淺薄而勉強因人求功,是不能也,這三種行為都是違背道德的,會讓天下人不服。”
看到這大家還以為胡亥是英明神武,德行高尚的君子,如果瞭解後來胡亥的一系列舉動後,會發現此人就是個窩囊廢。
趙高看胡亥還是沒同意,又繼續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說出一大堆道理來,最終讓胡亥鬆了口。對胡亥來說,能白撿個皇帝當,他還是願意冒險的。
趙高知道,說服了胡亥,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他也知道,此事若成,還要拉一個人入夥,此人就是丞相李斯。
李斯會與趙高同流合汙嗎?其實趙高已經胸有成竹。因為他很瞭解李斯的為人。
李斯是一個利益至上人,利益會驅動一個人做出選擇,既便你認為所選並非道義之事,但也會昧著良心去做。利和義,是人生的一道艱難的選擇題,怎麼樣去平衡它,是需要智慧的。
李斯被趙高拉下水
信心滿滿的趙高找到李斯,單刀直入的說:“皇帝駕崩,留遺詔給長子扶蘇,讓他到咸陽主持葬禮。如今遺詔還沒有發出皇帝就死了,現在還沒有人知道皇帝已死,遺詔和玉璽都在我這,立誰為太子的決定權就在你和我手中,你覺得事情該怎麼辦?”
李斯大怒說:“你怎麼能說出如此的亡國之言!這種大事不是我們這些當臣子的人應該議論的(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趙高不緊不慢,開始了直逼李斯內心深處的利害分析。他知道李斯最害怕失去現已擁有的富貴權利,說:“丞相你覺得和蒙恬相比你們倆誰的功勞更大?誰更能謀遠不失?誰更能無怨於天下?誰和扶蘇的關係更親密(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李斯考慮了一下說:“這些我都不如蒙恬,但這個時候你用政事的欠缺來指責老夫,也不太合時宜啊。”
趙高話鋒一轉又說:“我趙高不過是內廷的一個打雜的,幹了二十來年,從來沒有見過被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好下場的,幾乎都被殺掉了。
始皇帝有二十多個子女,其中長子扶蘇勇敢、堅毅,還能取信於人。他即位之後必定用蒙恬為丞相,而君候你肯定是不能以列候之位榮歸故里的。
胡亥仁慈厚重,輕財重士,雖不善言辭但內心明辨,能夠禮賢下士,其他各個皇子沒有比得上過他的,立胡亥為皇帝是再合適不過的,就看丞相你如何決斷了。”
李斯說:“我李斯奉皇帝的召令,聽上天之成命,我沒有什麼可決斷的,趙君請回吧!”
趙高說:“安可以轉危,危也可以轉安,自己不能決定安危,豈不會有禍!”
李斯又說:“我李斯,只不過是上蔡的一介布衣,有幸被皇帝提拔為丞相,子孫後代也都位至尊位。如今皇帝把國家的存亡安危託附於臣,我豈能辜負,怕死避難,這不是忠臣所為,身為臣子,要守其職責,趙君不須多言了(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
趙高接著說:“順應時勢變化,是事物固有的本性,哪有守成不變的道理!如今天下權柄繫於胡亥;而胡亥能否即位就取決於丞相你啊!”
李斯說:“我聽過晉獻公變易太子,導致晉國三世不得安寧;齊恆公兄弟爭奪王位,公子糾死於內亂;商紂王殺比干,囚箕子,不聽勸諫,導致國家成為廢墟。這三件事,都是逆天而行,使宗廟不得安寧。我李斯之為人,要遵守為臣之道,立嗣這種大事,我豈干預?”
趙高直接使出殺手鐧:“天下事在人為,丞相若是聽從我的計劃,必定長處列侯之位,榮華富貴長久不絕。如果丞相拒絕,那就會富貴全無,還得禍及子孫。善於處事的人因禍為福,請丞相你慎重決斷(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簡而言之,趙高說服李斯的話可以歸結為兩句:
如果扶蘇當皇帝,則會用蒙恬當丞相,李斯下臺,富貴不保。
如果擁立胡亥,則李斯可繼續為丞相,手握大權,延續富貴。
趙構非常懂得人性,善於攻心,他堅信李斯一定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妥協。談論至此,李斯陷入深深的矛盾中。
其實我個人是願意相信李斯拒絕趙高的這番言論是發自內心的。
一方面,他深受皇恩,從一介布衣成為大秦帝國的丞相,這一切都是皇帝所賜,所以他不願做背叛皇帝之事。
另一方面,他害怕失去,為了得到現在擁有的一切,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想想當年背景離鄉去求學,衣食無著的日子,再想想現在的榮華富貴,如何選擇,真得是太難!
在經過一番內心強烈鬥爭之後,最終李斯仰天長嘆一聲:“老天啊,身處亂世,身不能隨先帝而去,命將何處依託啊!”
李斯最終妥協了,在道義與利益面前,他選擇了後者。
此時的李斯已經70多歲,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李斯內心的價值觀依然沒變,就是“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還是那套“老鼠哲學”。
整個沙丘之謀的總策劃是趙高,此人陰險毒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整個事件中,趙高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他在說服胡亥和李斯的過程中,從頭至尾都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來說,這就是趙高的高明之處,他深刻了解人類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一邊是利劍,一邊是蜜糖,他把利害關係擺出來,由不得你不選。
扶蘇窩囊而死
趙高說服了胡亥和李斯,但事情並沒有完成,他要為胡亥順利即位掃平最後一塊石頭——長子扶蘇。扶蘇只要存在一天,胡亥的帝位就會受到威脅。
扶蘇不但為人仁德,又是長子,背後更有大將蒙恬以及三十萬邊防軍做後盾,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比胡亥更適合繼承皇位。所以在趙高的計劃中,扶蘇是必死的,但不可力取,只能巧奪。
於是趙高和李斯、胡亥又商量出一個計謀。他們先銷燬秦始皇的遺詔,另外又偽造一份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同時又賜書扶蘇、蒙恬,讓他們自殺。
偽造詔書的內容是:“朕巡遊天下,祭祀名山和各路神仙以求長生不老,如今扶蘇和蒙恬帶領數十萬軍隊屯駐邊疆,十多年來白白耗費國力,沒有一點功勞,反而還多次上書誹謗朕之所為,還因為不能當太子,天天報怨我。
扶蘇身為人子實為不孝,賜你一把劍,自行了斷吧。蒙恬輔佐扶蘇,不能糾正他,也不是啥忠臣,也賜死。”此書加蓋皇帝的印璽被送到扶蘇面前。
當時扶蘇與蒙恬統領三十萬軍隊防衛帝國北部,是絕對的實力派。收到偽詔後,扶蘇泣下如雨,沒想到父皇竟然讓自己自殺,父命不可違,扶蘇是孝子,於是就真準備自殺。
蒙恬趕緊勸止:“皇帝在外巡遊,沒有冊立太子,派臣率三十萬大軍鎮守邊疆,任命公子為監軍,這關係天下的安危,眼下只憑使者的一封書信就自殺,怎能知是真是假?請公子上書請求複核,確認之後再自殺也不晚。(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蒙恬所言,句句在理,怎麼能憑使者的一封書信就自殺呢,尤其對於身居要位之人,一念之差就會關乎整個國家的存亡。但讓人想不明白的是,扶蘇最終也沒聽蒙恬的勸告,他說:“父賜子死,尚安復請”,然後就真的撫劍自殺了。可見扶蘇不是一個在政治上懂得周旋之人。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扶蘇沒有自殺而即位,那中國的歷史又是另一個走向了。總之扶蘇之死留給後人太多的遺憾,扶蘇一死,蒙恬也就失去依靠,之後被拘禁起來。
扶蘇自殺的訊息傳來,胡亥、李斯、趙高大喜。最強的對手已不存在,天下就是他們的了。於是馬上率隊伍回到咸陽,為始皇帝舉行葬禮,然後胡亥被立為二世皇帝,李斯繼續任丞相,趙高升任郎中令,新一屆領導班子正式確立。
胡亥即位後,在趙高的煽動下,做出了一系列既瘋狂又匪夷所思的舉動,可以說胡亥的即位直接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剛剛統一全國十幾年,準備傳萬世的秦帝國,到二世這已經是血色殘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