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遊牧民族都是以草原地區為根據地而發展起來的,這是鐵律。可以說,沒有草原就沒有遊牧民族的存在。從地理位置上看呢,相對於中原地區,草原基本上都在北方,或正北,或西北,或東北。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而,人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生產方式。
在草原上,都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地。祖先從最初的以打獵、採摘等方式為生,逐漸地過渡到了遊牧的生產方式上,因為圈養動物所帶來的食物比打獵、採摘等方式要更加的有保障。從大趨勢上來說,歷史總是在進步的,所以說,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在遊牧生產方式形成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個以草原為基礎的生態系統或者食物鏈。為了生活,遊牧民族要與以圈養動物(比如羊、牛、馬等)為食的食肉動物(比如狼、狐等)做鬥爭。有時,為了獲取某些生活資料,比如由於地處北方寒冷地區,為了得到保暖用的獸皮,遊牧民族還會專門地組織打獵。在這些過程中,遊牧民族逐步形成了血性、堅剛、進取、豪壯等的性格。
而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地處大平原,陽光充足,水量充沛,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中原人是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這樣的生產方式在食物的獲取上就更加有保障了。農耕民族不必為了保護食源而與動物為敵。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在安逸的生活中養成不思進取、嬌弱、奴性、怠惰等的性格。
如同資本往成本低的地方流動是經濟規律一樣,生活資料欠缺的,或者保障性差的民族掠奪生活資料相對富足,或者保障性較強的民族也是規律。是一種對人來講,最基本的生存規律。就像狼可以輕鬆戰勝、殺死羊,並以羊為食一樣,以血性為性格特點的遊牧民族征服以奴性為性格特點的農耕民族也不是什麼難事。再加上游牧民族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其作戰的快速機動對抗農耕民族步兵的遲滯呆板,那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所以說,遊牧民族能夠征服、統治中原,有自然環境這個根本原因、客觀環境造就的遊牧民族的性格還有作戰工具的應用等。然而,要想長時間地統治、管理中原,遊牧民族必須融入中原文明、學習中原文化,否則,時間一長,原來的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會在性格上、作戰方式上有一種中和效應,此消彼長,遊牧民族就會被農耕民族趕回草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