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史上知名武將被逼自殺、被帝王冤殺者不在少數,比如大家常常提起的戰神白起。

白起為秦國擴張立下大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24萬聯軍,掃平大秦東進之路;鄢郢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坑殺40餘萬降卒,等等。

白起一生,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了很多的鋪墊,為大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白起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後賜死於杜郵。

一代戰神,就這樣冤死了。

秦王政統一六國期間,秦國湧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將,比如本文要說的王翦將軍。

王大將軍與其他將軍最大的區別是知進退,當大王需要攻城拔寨的武將時,他站了出來;當天下一統,大王不再過度倚重武將的時候,他急流勇退。

王翦有多厲害,打過多少勝仗,相信大家都清楚,書生不再贅言,只跟大家聊聊王翦的不凡之處。

《大秦賦》第65集,王翦率秦軍與李牧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佔了上風,王翦卻鳴金收兵,副將騫盾不解,王翦對他說:“此役的勝敗,不在兩軍廝殺,在廟堂的運籌,今日小試一番,趙國的軍隊不敢與我硬戰,足見大王的運籌,卓見成效。”

王翦所說的“運籌”,指的是秦王透過外交控制了齊國銅鐵對其他諸侯國的輸出,導致趙魏韓楚燕沒有銅鐵可用,短時間價格飛漲,五國百姓被貴族們逼著私自冶煉銅鐵,導致糧食產量暴跌,民不聊生。

秦國鄭國渠通水,有了大片沃野,秦王下令給予他國入秦的民眾以高額補助等,以此削弱其他諸侯國。

秦王政此舉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此策能抵百萬帶甲大秦銳士。

為秦王出謀劃策的謀士,為秦王出使他國的使節,戰場之上的武將等,都是秦王政這一策略的輔助者,每一環都不能出現差錯。

文臣洞悉秦王政的心思不難,可武將就不一定了。

武將都很純粹,靠帶兵在戰場上廝殺立功,特別是秦軍,殺敵多就能加官進爵,誰都想拿人頭。

作為主將的王翦,比誰都希望打勝仗。

可他卻在即將勝利的時候選擇鳴金收兵,足見其睿智。

電視劇雖然有演義的成分,但也是從這個方面給大家展現了不一樣的王翦。

假如沒有鳴金收兵,而是打了勝仗呢?

破壞了秦王的策略,日後的王翦再難受重用,因為他只是個武夫,不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將。

不能配合王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王翦最後的結局,書生在前文中提到了,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安享晚年。

王翦的功勞,不比白起少。

他與白起一樣,都已經功高震主。

秦王政疑心重,王翦對此一清二楚,所以時刻小心翼翼,比如滅楚之戰。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到了關鍵時刻。

秦王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

秦王問諸位武將,滅楚需要多少兵馬。

老將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不太滿意。

不滿意的原因不是王翦要的兵馬太多,而是內心對戰功赫赫的王翦早已有了防備,怕王翦有二心,導致統一天下的大業受阻。

王翦說完之後,秦將李信說“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

秦王政聽了大喜,喜的是代價小且沒有太大的威脅,就算李信有了二心,大秦少了二十萬人也不至於影響統一大業。

王翦見此情景,明白自己真的“老了”,可以回家了,便稱病辭朝,迴歸故里。

結果,李信率領的二十萬大軍,不敵楚將項燕的四十萬楚軍,打了敗仗,成為秦王政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

40萬楚軍,名將王翦卻要60萬秦軍對抗。

這王翦是真的老了?

並不是。

楚國,山東六國中實力很強的諸侯國。

滅掉楚國,滅六國之戰基本上就結束了,燕國不足懼,齊國也抗不了多久。

所以,滅楚之戰至關重要。

楚將項燕的確是名將,但王翦實力也不比他差,王翦向秦王要四十萬秦軍或者三十萬秦軍都有勝算。

可他偏偏要60萬秦軍,原因有三,一是王翦已經功高震主,不能打敗仗,一旦敗了,阻礙了秦王政統一六國,就會受到重罰,一輩子的努力就廢了,整個家族也會受連累;二是王翦瞭解秦王政,他已經不能接受大的敗仗了,伐楚只能勝不能敗,要一鼓作氣拿下六國,一旦給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諸侯國以喘息的機會,秦王政的統一大業就可能完不成;三是示弱,透過此舉表明自己能力有限,必須以多勝少,以打消秦王政對他的堤防。

鑑於這三點的考慮,王翦才開口要60萬,以絕對的兵力優勢,一舉擊敗楚軍,滅掉楚國。

滅楚之後,王翦又南征百越等,因功晉封武成侯。

看到“侯”,相信大家都清楚王翦的功勞和地位有多大多高了。

史料明確記載秦國文臣武將中被封為“列侯”只有那麼幾位,比如商君商鞅、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等。

商鞅較為特殊,“商君”只是號(《史記》: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列侯”就是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中最高的徹侯,後因避漢武帝劉徹諱,而為列侯。

王翦成為武成侯,已經到頂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接下來他再立功,秦王政無侯可封了。

這個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已經很危險了,功高震主,稍有不慎就會被秦王政殺。

還好,王翦不是呂不韋,他不貪戀權勢,成為武成侯之後,銷聲匿跡,歷史也沒有了關於他的記載。

一位功高震主的將軍選擇急流勇退,成功避免了被疑心重的皇帝誅殺。

他的孫子王離繼續在軍中效力,戍邊抵抗匈奴,一直忠於秦皇,後鎮壓起義軍,被項羽所殺。

懂得配合秦王,不貪戀一時之功;懂得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懂得適時示弱,讓秦王打消疑心,等等。

正因懂得了這些,才有了全身而退的王翦將軍,其家族也都受益。

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武將,若能與王翦一樣,被冤殺者也會少一些。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3、《漢書》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鐵血北朝5:八王之亂傾覆天下,狂風驟雨中拓跋部加入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