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閹時代的開始與土木堡之變(前)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家王朝。前期可是風光無限,洪武開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永樂盛世萬國來朝、仁宣之治與民休息。這些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事情,也是中國人歷史上的光輝一面。但歷史有時候也是一個很會編戲的導演,總不會讓一個王朝光輝下去。對於明朝,歷史導演也是如此。
公元1435年1月31日,英明神武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去世,享年36歲。年輕的皇帝去世往往留下都都是年輕的孤兒寡母。公元1435年,朱瞻基長子朱祁鎮即位為皇帝年號正統。朱祁鎮這個人其實人還是不錯的,能辯是非也有不錯的政務能力,人生中除了兩個汙點(打錯一仗和殺錯功臣)以外其實是個挺溫和的君臣,如果沒有發生改變明朝國運的土木堡事件或許也能平凡的渡過一生。可惜歷史是沒有如果的。朱祁鎮註定不會平凡的渡過一生,影響大明國運的土木堡還是要發生的。但是說起土木堡事變之前,必須說說這場事變中的導火索和點火人-----王振
王振,出生日期不詳,死期是公元1449年。史書上說王振以前讀過書,考過秀才,後又中過舉人,也在鄉間教過書。算得上是一個文化人。不過王振的理想可不是想當個鄉村教師,他的理想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於是他便自行閹割,進宮當了一名宦官。那時還是明宣宗時代,因為王振人品雖然壞,但懂得察言觀色又有些文化,深得宣宗喜愛。於是就調王振去太子東宮當東宮局郎(相當於太子的貼身僕人),王振很得小朱祁鎮的喜愛和尊敬,他稱呼王振為“先生”。這個舉動令得王振開始更加目中無人飛揚跋扈。
宣德十年朱瞻基去世,因為擔心年僅九歲的兒子還不能親政,於是去世前立遺詔令母親張太皇太后秉政,三楊(楊士奇、楊榮、楊傅)和英國公張輔、蹇義、胡熒共同輔政,全力照顧好小皇帝。那時的國家大事基本都是幾位老人家商議好後請太皇太后進行決議。有一天,張太皇太后把幾位老臣和王振召集到小皇帝身邊,先對小皇帝說家國大事一定要跟幾位老臣商量,如果沒有他們的首肯就不能做。而後又指著王振說你這個狗奴才,趁著皇帝年幼想圖謀不軌謀奪政權,今天我就要殺了你。身邊的衛士一下子湧上來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王振那會嚇得尿都出來了。身邊幾位老臣和朱祁鎮下跪求情,張太皇太后就饒了他一命並說以後不准你參與國事。於是這位祖母級的大人物活著的時候王振也都老實巴交的,沒有幹過多的壞事,連幾位顧命大臣都覺得王振是一位老實人不會對朝政和皇上產生什麼危害。王振就靠著忍讓和狡黠蒙過了這些歷經四朝不倒的老狐狸。
公元1442年,張太皇太后逝世。隨著這位老祖母的去世,朝廷上徹底沒人能夠控制得了這位有文化有理想的死宦官了。此時三楊中的楊榮在正統五年去世,楊士奇的兒子因為殺人被王振攻擊教子無方而引咎辭職,剩下的楊傅等人都垂垂老矣。王振放飛自我,況且那會朱祁鎮開始親政了,王振仗著和朱祁鎮的親密關係,開始以代批奏章、傳達詔諭等的方式,欺上瞞下、控制朝廷了。後來,王振為一試自己的權力,便下令在京師朝陽門外修了一座將臺。又召集來守衛京師的各衛武官,校試射騎,又請英宗閱兵,但實際上是要收取兵權。有一個叫紀廣的人,是王振的親信,王振利用這機會把紀廣報了個武官第一,請英宗下旨,升他為督都僉事。並且把自己的侄子馬順安排來當錦衣衛指揮使。那時的朝廷很多人都爭相攀附,時人稱王振為“翁公”。明朝開國初期,朱元璋親自立了一塊碑文,上面寫道:宦官不得干預政事。把它立在宮門前,朱棣遷都時也順帶了過來北京,同樣把它立在皇宮前。這時王振就瞧這塊碑不順眼,他心裡想:什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老子幹給你看看。於是命人把碑文移走扔了。明天早上,大臣們上朝時從宮門走過,看到開國皇帝的手跡不見了,個個心裡都知道是誰幹的但也都不說。因為此前很多直言上書罵王振的都被王振變相殺害或者流放。這時的王振上有皇帝的信任下有文武百官馴服,身邊一眾親信可謂風光無量。一般一個壞人到了這個節點就肯定要再做出一點更壞的壞事,而王振是一個超級壞的人渣,所以他也想幹一點驚天動地的壞事。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北元被打散後就被分成了韃靼和瓦剌兩個部落,兩個部落都聲稱屬於黃金家族的正統。一邊幹架一邊騷擾明朝,後來被朱棣幾番親征後消停了一會。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當年親征的朱棣和捱揍的瓦剌太師馬哈木都去世了,只剩下韃靼首領阿魯臺四處遊蕩。公元1434年,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擊敗阿魯臺並將其殺死。正當脫歡準備一統蒙古草原時突然去世,於是這個責任就留給了他的兒子也先。也先在位時控制東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軍事征討、封官設治、聯姻結盟等手段,把乞兒吉思、哈密、沙州、罕東、赤斤、兀良哈三衛等,分別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又結好女真各部,使之為其效力。極盛時勢力東抵朝鮮,西部至塔拉斯河並與巴爾喀什湖以西的金帳汗國接壤,北括貝加爾湖及南西伯利亞,南臨長城。瓦剌勢力達到全盛,不過此時的瓦剌並沒有侵略明朝的準備,因為此時他跟明朝的關係還不錯,因為他們在邊境跟明朝的人做交易。瓦剌的牛羊馬賣給大明換取一些瓷器、臉盤飯鍋之類的生活必須品,順便也能得到大明的獎賞,大家都開開心心的。可惜死太監王振偏偏要插一腳,說給瓦剌的賞賜太多了,要縮減。王振還很高興的以為自己做了個好事。可惜人家瓦剌並不是好打發的,賞賜少了就要搶,加上此前祖上的種種恩怨,使得也先決定起兵,恢復大元天下。於是兵分四路南下侵略大明。訊息傳到王振這裡,王振興奮了。因為這是一個可以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歷史上一直沒有太監能夠建立起不朽的軍功。我王振就要做第一人,於是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朱祁鎮頭腦一發熱,也聽從王振建議御駕親征。無論朝廷多少人反對都於事無補。於是在正統十四年七月。朱祁鎮及王振率領五十萬大軍自京城出發前往漠北。勢要踏平瓦剌!
每每看到這裡,除了嘆息也只有嘆息,這場戰爭從悲劇中開始以更悲劇的形式結束。但此時的王振一點都不悲劇反而耀武揚威。明天,將繼續續寫這個死太監的下場以及這場改變大明國運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