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千古楷模,科苑篤耕喜獲碩果累累;萬世師表,杏壇放歌樂見桃李芬芳”,這是學生謝曉明對他最真切的懷念和追思。

“他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平易近人的作風,幾十年如一日、不倦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線,切實為祖國建設作貢獻,而深受大家的尊敬”,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對他的高度評價。

他是吳自良,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吳自良

自立當自強,熱血少年志

吳自良生於書香門第,但幼年喪父,由母親兄姐撫養成人。名“自良”,是父母希望他通過自強不息成為賢良方正之人。

受門第家風的影響,他從小在家接受私塾教育,並由此培養了遠大的人生志向。以私塾先生講授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格言為起點,開始了他的夢想探索與追求之路。

1926年,吳自良入浦江縣立浦陽小學讀書,後又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學讀初中。隨著少年時期的學習,他開始接觸到自然科學知識,天下種種新奇事物都激發了他去認識和了解的求知慾;同時他學會考慮起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並逐漸明白科學對家國富強的重要意義。

1932年,他進入杭州高階中學,不斷刻苦學習、認真鑽研,在這個時期,他掌握了紮實的基礎知識,養成了良好的治學習慣。

高中校友錄檔案

1935年吳自良被天津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的礦冶系錄取。在礦冶系學習一年後,恰逢“航空救國”的熱潮,大家普遍認識到航空事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胸懷報效祖國的熱忱之心,吳自良也憑著優異的成績轉入航空機械系。

1939年大學畢業後,他受學校推薦在雲南雷允中央飛機制造廠設計科任設計員。當時,他主要的工作是根據圖紙用購買來的原材料和零件裝配戰鬥機和教練機。懷著極大的熱情,他苦學專業知識、苦練英文能力,並虛心向廠裡的美國工程師請教飛機制造中的各項技術。

但是事情的成敗往往還需要依靠時勢,他的航空救國之路遭遇太平洋戰爭,戛然而止。1942年後,日軍大舉進攻緬甸,地處西南的中央飛機制造廠遭到日本飛機的毀滅性轟炸。在這樣的緊急關頭,國民黨官員卻利用工廠搬遷的機會大肆揮霍,他在現實下明白當時的體制註定會讓自己的“航空救國”之夢難圓。

艱難回國路,赤誠愛國心

受戰亂影響,1943年,吳自良在當醫生的大姐的資助下,自費赴美留學。

在留學之前,他曾有過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擇。當時有關方面在組織航空廠的重建工作,通知他可以通過加入國民黨重新開始他的航空救國大業。但是親眼目睹過國民黨腐敗及惡行的他毫不猶豫地回絕前來通知他的人:“寧死也不加入國民黨!”。之後國民黨航空委員會就以“逾期不報到”為由將他除名,並宣佈永不錄用。自此,他的航空夢完全斷送。

既然學航空不得,他只好尋本溯源,撿起了初入大學時報考的礦冶專業。由於平日表現優異,中央機器廠廠長推薦他到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理工學院學習冶金。

留學期間,他師從物理冶金學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學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悉心鑽研物理冶金學。

1948年,他完成題為《片狀鋁單晶中滑移機制和內耗的關係》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卡內基理工學院金屬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傳到美國,他激動萬分,面對新中國的召喚,毅然放棄在美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極具發展前途的工作,著手準備回國。

但受國際環境制約,他的回國之路歷盡艱辛。在堅定的信念和不停的努力下,終於在1950年冬,他突破重重阻撓,離開美國,取道日本轉途香港回國,並於1951年初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土,任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

甘做“鏈條人”,科技興家國

1956年,新中國處於建設用人之際,在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第一個遠景規劃的時候,國家部署了原子彈的研發任務。研製原子彈,是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抵禦帝國主義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核訛詐、核壟斷的有效途徑。

研製原子彈,首先必須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產線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臟”——一種叫做“甲種分離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於將鈾-235和鈾-238這對“雙胞胎”同位素分開,提煉出高濃度的,可用於發生核裂變反應的鈾-235。當時,全世界掌握這項技術的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隨著蘇聯專家的撤離,中國亟需自主研製這項技術。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決心,吳自良放下籌備已久的研究專案,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會戰之中。他擔任了由上海冶金所及原子能所、復旦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第十研究室主任,主持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研製工作。

吳自良在做實驗

條件困難,他們不退縮不抱怨,迎難而上,夜以繼日地努力,終於在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後,甲種分離膜於1964年試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的蘑菇雲在中國西北升起的那一刻,這位攻克它的功臣,在祖國的天空下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從此,中國開始擁有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核力量。

“甲種分離膜”獲獎證書

後來在病榻上的他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寫就的回憶文章《‘鏈條人’日記》中這樣說道:“80歲以前,我是根‘鏈條’,被‘掛’上了多項任務。每項任務我都超額完成了,堪稱是優質‘鏈條人’了!”

作為材料科學家,吳自良一直致力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所急需的關鍵實用材料的研製工作,以及有關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其研究領域廣泛,涉及金屬、半導體和氧化物超導體等各個方面。

40多年來,他和他所指導的研究集體,碩果累累,成績卓著:50年代率先完成的蘇聯低合金鋼40X 的代用品的研製,對建立中國自己的合金鋼系統起了推動作用;60年代自力更生研製成分離鈾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種分離膜,打破了核壟斷,為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作出了重大貢獻;70年代提出和指導了大規模合成電路用矽材料品質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

天助自助者,嚴師出高徒

吳自良一生除了刻苦攻關完成國家的科研任務,還十分重視指導和培養年輕的科技人才。“天助自助者”是他的座右銘,他也以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

吳自良院士題寫人生格言:天助自助者

因為對學生論文的要求十分嚴格,注重成果創新和寫作品質,反對盲目追求論文數量和低水平重複,更反對粗製濫造的文章,他被稱為“難發文章的大家”。但正是他的嚴要求,讓他的學生終生受益。

他的學生,原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究員張巨集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暑假,他看到吳老師在家裡穿著汗衫短褲,在電扇下揮汗為一位學生修改英文撰寫的論文。後來這篇文章發表在國外權威期刊上,引用率相當高,這與吳老師的重視和努力分不開。

吳自良在八十華誕及從事科研教育工作五十週年座談會上

另一位學生,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謝曉明則說,1988年他將自己辛苦撰寫的第一篇論文興沖沖地交給吳自良後,吳自良召集參與這項工作的學生們,長達幾個月一遍又一遍地討論、核實、分析、修改。當時學生們還都暗自責怪老師太過認真、速度太慢,但將近十年後的一場國際會議上一位義大利同行對這篇文章高度認同和讚譽後,他才真正認識到那篇浸透吳先生心血的文章的分量。

吳自良一直告訴學生,只有自信地生活,並積極地行動,上天才會給你“格外”的關照;如果受到挫折就放棄自己,上天也會放棄你。他始終秉承著“自助者天助之”的信念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攻堅克難,奮戰在科研第一線。

2008年5月24日19時45分,吳自良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同年,他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

幹驚天動地事,做純粹科研人,他是新時代的我們銘感於內的標榜。

吳自良

(1917.12-2008.5)

材料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參考文獻:

《聚焦|“兩彈一星”元勳吳自良為第一顆原子彈裝上“心臟”》,中國之聲國防時空

[2]《百年人生路|科學大家吳自良的光輝人生》,科學人生百年

[3]《吳自良:科研路上的追夢人》,教育導報

[4]《攻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心臟”》,中國科學報

最新評論
  • 1 #

    這樣的文章越讀越喜歡。向老一輩科學家吳自良老人致敬。

  • 2 #

    他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平易近人的作風,幾十年如一日、不倦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線,切實為祖國建設作貢獻,而深受大家的尊敬

  • 3 #

    家國大於天,他們的人生追求,萬世楷模

  • 4 #

    都是在即將逝世時或逝世後才給予榮譽,是不是太慢了!?

  • 5 #

    了不起!點贊!!!

  • 6 #

    春風化雨,桃李爭妍

  • 7 #

    我很喜愛讀老一輩為中華崛起的科學家的故事!請作者多多布,我和我的孫子一齊拜讀。

  • 8 #

    為什麼現在沒有那麼多優秀人才跑回國內,反而都往國外跑?

  • 9 #

    中國現在科技人才大多都跑美國去了

  • 10 #

    蔣介石搞封建皇帝那一套,順治永不錄用姚啟聖一樣。搞什麼?國家的人才,不是你家的人才。

  • 11 #

    科學強軍強國的模範人物!祖國優秀兒女!

  • 12 #

    看老一輩做學問的人,不驕不燥,不圖名,不圖利,一心為了祖國的強大,貢獻自己畢生精力。那向現在的人,多少有點成績,就不知姓啥了。有的乾脆忘了國家的培養,為了自己一己私利,競然去效忠敵對國家。和老一輩比人格錯的不是一點。

  • 13 #

    科學是實實在在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偽,聯想前些年槍著發表論文,撈職稱的風潮,,真是壞了學風,

  • 14 #

    民族楷模佩服佩服,向您致敬!

  • 15 #

    浦江的驕傲!吳老為兩禪一星作出了傑出貢獻,仁者壽

  • 16 #

    向民族英雄吳自良先生致敬!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紅色故事展播:血雨腥風紅旗永擎——新羅鐵山鎮陸家地基點村革命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