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魏國佔領河西之地,這樣秦國想東進就不可能了,而且河西之地本來是秦國的地盤,現在落入魏國手中,自然被秦國視為奇恥大辱。

秦孝公在他釋出的求賢令中說了這麼一句話:

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史記秦本紀》

秦孝公將其視為奇恥大辱。

不僅秦孝公視其為奇恥大辱,在秦孝公之前的幾個國君也視其為奇恥大辱。秦惠公在公元前389年調集50萬大軍集結在陰晉城外想奪回河西。

事實上在此之前魏國與秦國已經交戰多次,秦軍沒有一次佔到便宜。

魏國在河西設立西河郡,西河郡的郡守是著名的軍事家吳起。

吳起在西河郡做什麼?

繼續訓練魏武卒。

聽到秦軍集結50萬大軍,這些魏武卒不怕不害怕,反而自發請命想與魏國作戰,生怕錯過立功的機會。在此之前魏武卒就沒有打過敗仗,最多隻是打平手。

吳起對魏武侯說讓我帶五萬人馬去對敵。

要知道秦軍的戰鬥力一直就不弱的,1:10以絕對人數劣勢去能贏嗎?

估計現在看的朋友心中會有疑問。

吳起還提了一個要求:

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吳子勵士》

面對敵人五十萬大軍,吳起提出的要求是帶五萬沒有立過功的魏武卒去作戰。沒有立過功就意味著這不是魏武卒最精銳的部隊,相反應該是最差的部隊。

五十萬大軍,吳起帶五萬人,而且還是魏武卒中最差的去對敵。如果秦惠公知道會不會氣的鼻子冒煙。

吳起的戰前動員令也很簡單:

諸吏士當從受(馳)[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易)[功]。——《吳子勵士》

一句話你是什麼身份的如果不能抓住同等身份的人就不算立功,比如你是騎兵,你就得抓住或者消滅騎兵才算有功。

五萬魏武卒外加戰車500乘戰車、騎兵3000人在吳起的帶領下上了戰場。

結果很簡單,五萬多人將五十多萬人打的落花流水,這是正面作戰而不是藉助其他條件輔助手段。

所以我說用"吊打"兩字完全不過分。

但是後來呢?

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徙野王。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史記·魏世家》

這是魏景湣王時期,秦國時不時就去佔領魏國的城池,今年弄一點,明年再弄一點,反正年年都弄,魏國毫無還手之力。此時秦國由呂不韋主政。

那問題來了,魏武侯時期可以將秦軍吊打,為什麼魏景湣王時期就被秦國打的無還手之力呢?如果重建魏武卒也不至於如此,那為什麼不重建呢?

我們能想到,魏景湣王自然能想到,他沒有重建自然是遇到大難處。

我們先來看一下魏武卒是怎麼回事。

魏之武卒是一種由吳起創立的制度,這些都是步兵。

怎麼樣的人符合魏武卒的標準呢?

你得拉得開3石的弓。3石弓是什麼概念?

謂軍士曰:"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丁字!"——《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五十七》

這句話是唐朝時任節度使張弘靖說的,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2石弓的拉力是唐朝軍隊的入門級別。當然魏國的3石與唐朝的3石的重量肯定有差異,從這裡可以看出能當選魏武卒的第一個條件是臂力要好。

其次體能必須要好,能適應一天急行百里的速度。

再次負重要好,每一個人行進之時要背五十支箭,不要認為箭很輕,要知道五十支並不輕,而且是在急行軍的過程中要揹著,全身還有盔甲包括劍等武器。

換句話說能入選魏武卒的肯定是青壯人士。

這樣的要求對於魏景湣王來說也不是難事,因為青壯人士一個魏國弄上十來萬肯定還是有的。

為什麼魏景湣王不弄?因為魏武卒的重建還有一個條件:

魏武卒的裝備是很好的,衣三屬之甲,置戈其上,冠冑帶劍。

待遇也是很好的。

入選魏武卒之後,就可以免稅,免徭役,而且還有田地賞賜。

如果立功之後呢?還可以使用金、銀、銅等本來屬於貴族使用之物。如果戰死的,每一年魏國還要派人去慰問,慰問自然要花錢。

同時魏國國君要定期召集他們聚會,賞賜,論功,這些都需要錢。

戰國時期養士成風,養個幾千個門客似乎問題不大,如果養上十萬,你覺得魏國受得了嗎?

這些魏武卒嚴格來說已經不是兵,而是士是戰士。魏國如果建立十萬魏武卒,就意味著這十萬人不但不能產生賦稅,而且還需要國家提供錢財。

時間推移,戰死數量肯定越來越多,如果累計有十萬人戰死,以一家五口計算,魏國還需要負擔四十萬人的生活慰問。當然還有一些因為年老而退伍也需要享受待遇。

所以荀子一下子就指出這種制度的問題:

是其氣力數年而衰,而複利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資治通鑑·秦紀·秦紀一》

大意就是這幫士兵隨著時間推移會老去,但是他們享受的待遇又不會減少,這就相當於這幫人退休了,錢還得領。魏國國土雖大,這樣下去稅收就會減少很快。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稅收可以支撐,那是很危險的,運轉會出問題。所以荀子說這是一種危國之兵。

沒錢是魏國沒有重建魏之武卒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魏國不懂得留住人才,反成了秦國培養人才的基地。

魏文候能用人,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後期的國君就不怎麼會用人了,範睢、張儀、商鞅、這些或是魏國人,或在魏國被忽視而入秦的。他們為秦的強大作出重大貢獻。商鞅幫助秦國收回了吳起當年吊打秦軍的河西之地。

還有一個沒有提到的是孫臏,本來想在魏國出仕,反而受臏刑。無奈孫臏跑到齊國,馬陵之戰的誘敵深入,直接弄死統帥龐涓,俘獲太子申,此戰之後直接將魏國從頭號強國打成二流國家,從此與爭霸無緣。

結語:

不是魏國不從建,純粹是有心而無力也!魏武卒這種制度一開始是有神效,但是長期就是一種負擔,不要說放在魏國,就算是放在秦國長期之後也無法支撐。這就是為什麼魏武卒這麼厲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在他國也無法複製的原因。

戰爭拼到最後拼的就是國力,綜合實力,魏國到後期不如前期如此強大,根本無實力負擔魏武卒的消耗,無力也!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暗殺愷撒事件的發生,實質是為了阻止愷撒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