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愷撒執政期間表面共和實質帝制的做法也讓很多人心懷不滿,於是,就發生了暗殺愷撒的事件。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在前往召開元老院會議的途中被14名刺殺者圍攻殺害,愷撒共受23處劍傷而亡。
而當天的元老院會議是公佈18日就要遠征帕提亞的愷撒對自己遠征期間,留守本土與各行省負責人名單的會議,同時,人們對愷撒征服帕提亞也有著絕對的信心,那麼,如果愷撒打敗帕提亞,將沒有任何人能阻止愷撒稱帝。
所以,這一系列的原因,讓對君主制極度過敏的一些羅馬人有了殺害愷撒的理由,而這些刺殺人員裡包括了3·15事件的真正主謀卡西烏斯·羅基努斯、愷撒遺書指定的第二繼承人德奇姆斯·布魯圖、愷撒情人塞維利婭的兒子馬庫斯·布魯圖等14人。
這些刺殺人員可以分為三類,如因為個人的政治目的、仕途前景而行兇的主謀羅基努斯一類人;因為個人政治見解不同的德奇姆斯·布魯圖一類人;因為個人原因、個人感情被利用的馬庫斯·布魯圖一類人。
不論刺殺者的真實原因是什麼,但他們都打著阻止羅馬走向帝制的口號完成了刺殺行動,而他們“崇高”的刺殺行為,並沒有受到熱愛自由的羅馬市民們的擁戴,反而愷撒多年的威信和受到的擁護讓這些刺殺者感到驚懼。
之後,透過愷撒的遺囑得知了愷撒對之後執政人員的安排後,一些刺殺成員對這次的刺殺行動產生了極大的動搖,如德奇姆斯·布魯圖就是愷撒指定的第二繼承人,所以,愷撒在臨死前所說的那句“布魯圖,你也在啊”指的就是德奇姆斯·布魯圖而不是馬庫斯·布魯圖。
一方面是愷撒對一些刺殺人員的喜愛看重,讓刺殺人員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另一方面是愷撒被尊為國父,那麼,這些刺殺人員的行為從一定角度上來說可以稱得上弒父,而在羅馬弒父是最重的罪行。
同時,這次的刺殺行動雖然打著恢復共和的旗幟,但其實質卻是各懷鬼胎,所以,刺殺行動更像是一時的衝動,而對於殺死愷撒之後事件的發展走向,這些個刺殺者們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做出任何的安排。
所以,在義大利現行的大學歷史教材中也是這麼評價的:“3·15事件是懷舊主義者們自我陶醉式的、弊大於利的悲劇。” 而悲劇產生的原因是那些個打著正義旗號的人,沒有看到時代的變化,也沒有看到愷撒對多民族國家帝制的理解。
刺殺行動引起了民眾的憤怒,於是,這些刺殺人員紛紛逃離羅馬這座憤怒的城市,同時,元老院作出了對刺殺人員皆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決議,而當初這些刺殺者的共同目的——重建共和政體,卻再也沒人提起了。
3月18日在古羅馬廣場舉行了愷撒葬禮,在火葬的最後階段下起了瓢潑大雨,愷撒的骨灰被雨水沖走,所以,之後屋大維給愷撒建造了一座帝陵,但裡面卻並沒有愷撒的骨灰,也許,這也是愷撒另一種超越於常人的體現吧。
一個時代的締造者就這樣死去,這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但時代卻依然遵循著愷撒的架構前行,愷撒是羅馬共和的終結者、是羅馬帝制的引路人,而之後歷史的發展,再次證明了愷撒確實超越了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證明了愷撒的偉大與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