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 英國貴族是怎麼窮死的

以前說過這個事。英國的貴族其實不是英國本地人,而是維京海盜的後裔,來自法國的諾曼那一帶的維京海盜打到英國本土,屠了英國上層,殖民了英國當地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寄生蟲生活。

當時老百姓比較愚昧,並且缺乏組織,稍微有點反抗也被新來的軍事貴族殘酷鎮壓。

而且英國很快在自己邊上找了個殖民地,也就是愛爾蘭。英國對愛爾蘭的欺辱,僅比美國對印第安人好那麼一丟丟,畢竟英國人沒有把愛爾蘭人殺光。不過也殘酷至極,一直在向愛爾蘭轉移國內矛盾。英國發生水災財政不足,就去找愛爾蘭補;中午打了點醋,也去愛爾蘭要餃子。

愛爾蘭人也是暴脾氣,肯定不願意。於是英國不遺餘力地彈壓愛爾蘭人的反抗,英格蘭幾乎所有的戰爭英雄都去愛爾蘭刷過經驗。

後來英國走上了轟轟烈烈的崛起之路,不過紅利基本都被土地貴族、工業資本家和放高利貸那夥人給賺走了,大部分人陷入了極度的貧窮。比如1861年有個統計,英國所有土地被3萬人佔有,其中一半土地歸150人,大家感受下這財富集中程度。

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平民階層慢慢覺醒,開始聯合起來鬧事。於是政府就把越來越多的平民接納到議會里來。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納悶了,如果不接納平民階層呢?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代價可能大到沒法接受。當時歐洲風起雲湧鬧革命,法國國王和王后已經被剁掉了腦袋,此外大家中學也學過1848年革命,當時國王和貴族們都慌得一批。所以各國都在慢慢把平民階層接納進來——有話好好說,別打砸搶。

貴族在“上議院“,平民們在“下議院”。一開始上議院的權力比下議院的權力大得多。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平民階層快速崛起。

所以英國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前半期,權力一點點向下議院滑去。到現在已經沒有上議院啥事了,咱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英國議會辯論,其實就是下議院的辯論。

最重要的是,到了十九世紀後期,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政府開始提高社會福利了,防止基層老百姓活不下去,而且當時英國上層受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有點大。

咱們對馬克思的理解非常弱,其實馬克思的東西跟數學似的,非常嚴謹,而且他並不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比資本主義社會優越是因為道德水平更高。馬克思不談道德,只談邏輯。

當時著名的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就大量引用過馬克思的基本觀點:

社會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創造的;

一個自由的人創造力才能充分發揮;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很多人不是沒才能,而是太窮,束縛了自由,沒自由就沒法發展,只能一輩子當生產線工人,自然就不能去發揮天賦,比如做畫家,小說家,物理學家;

一個貧富差距的社會限制大部分人的自由,也就限制社會財富,註定是沒前途的。

再加上英國當時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為了降低社會矛盾,英國開始進一步搞福利政策,比如要給老百姓搞養老、醫療保險等東西,這個法案也比較有意思,叫“人民預演算法案”。

但是你要給窮人發錢,第一個問題就是“錢從哪來?”,畢竟政府又不會賺錢。此時由於貴族話語權下降,大家開始在他們身上打算盤。

1894年,英國也通過了遺產稅,要收那些資產超過100萬英鎊的人的8%遺產稅,後來一直漲,15%,40%,50%,到了1939年,竟然高到了60%。

不僅如此,還大幅提高土地稅,至於之前的累進稅制和高收入附加稅就不用說了。

法案提到議會,下議院的當然開心,利索通過了。上議院的貴族們一看就明白了,這是奔我們來了啊,果斷給否了。

兩院圍繞這事打來打去,最後的結果是下議院佔了上風,畢竟他們佔理,大知識分子們也向著他們。咱們熟知的那些大知識分子,亞當斯密、李嘉圖等等,都有大量言論批評貴族們是寄生蟲。一番辯論,貴族們最後全面落了下風。

這下徹底悲劇了,想在法律層面阻擋立法基本已經不可能了。慢慢地變本加厲,各種稅收越來越猛。

貴族們主要的生意是土地。現在國家天天盯著他們的土地,自然是痛苦至極,跑又跑不掉,納稅又納不起。

而且每個貴族都有一筆巨大的固定支出,傭人需要僱傭,城堡需要修繕,各種應酬交際,現在再疊加上越來越多的稅務支出,大部分貴族變得入不敷出,只好賣掉莊園,遣散奴僕,產業規模越來越小。

當然了,最猛的是遺產稅。大部分貴族莊園的財產都以土地的形勢存在,每次有貴族死去,家裡要發生遺產變更,就會有一大批地產被賣掉以籌措高額的遺產稅。

房產稅和遺產稅對英國貴族影響有多大?我放個資料:

1809-1879年,英國88%的百萬富翁是土地貴族。

很快地,到了1880-1914年,迅速下降到了33%。

可以說二十年間就消滅了一大半的土地貴族,你們感受下這威力。

消滅了是不是需要補充下呢?

當時的英國自由黨主要是偏向平民的。他們執政期間,為了得到工業和金融資本家的支援,經常賣爵位,誰捐款多就讓誰當貴族。這些人當然不是真貴族了,被稱為“啤酒貴族”。

比如英國著名首相勞合·喬治(這人歷史評價非常高,屬於“史上最偉大的100位英國人”之一),他在位期間就給四百多人封了爵位,而且明碼標價童叟無欺,騎士10000英鎊,男爵30000,上議院貴族50000英鎊。

國王討厭首相這種行為,可是又沒權力拒絕,於是簽署授予證的時候捂著鼻子籤,藉此表達英國皇室對首相霸權無聲的抗議。

這些花錢買來的啤酒貴族也不和那些老貴族為伍,互相看不上,他們的利益出發點都不一樣,但是可以去上議院佔個位置,有效稀釋上議院,所以上議院更加的分裂沒啥戰鬥力。

現在英國還有個給資本家和演員授爵的習慣。不過這些人有了爵位,也沒人會覺得他們是貴族,就好像沒人覺得李嘉誠是英國貴族一樣,屬於沒落帝國的統戰手段。

後來英國首相更過分,直接把一堆工會代表和工人活動家搞成了貴族,弄到了上議院,上議院更加分裂了。老式英國貴族越來越少,都是一堆花錢買爵位的,還有關係戶,用英國人自己的話說,“上議院被稀釋得像一瓶兌水的威士忌”。上議院的地位自然也就越來越差,真正的老貴族們連個話事人都沒了。

也正因為如此,英國對貴族的盤剝越來越過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緊張的時期,所得稅的稅率達到了恐怖的97.5%,遺產稅高達65%,不少老貴族打完仗直接破產了。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納悶了,不對啊,博主,不是說遺產稅非常難徵收嗎?英國怎麼做到的?

這一方面跟英國人做事認真有關,在收稅方面向來有挖地三尺的決心和行動力,後來的美國又繼承和發揚了這種種族優點,在打擊偷稅漏稅方面有神奇的技能。

另一方面也跟當時沒有“全球化”有關,資產也都是重資產,什麼莊園、農場、礦場、城堡,想跑也跑不掉,也沒什麼避稅天堂,所以想逃稅比現在難了太多。

多說一句,我為啥覺得“全球化”可能會有點倒退,但不會退太多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全球富人的資產都是全球化配置的,如果全球化倒退,最受傷害的是他們,而現在權力最大的也是他們,所以都輪不上中國人著急,他們最著急。

2 轉型困難

就跟進化論似的,所有物種都有個窄門,每隔那麼一段時間,大自然就會來收割一波。如果能進入下一代,那牛逼了;進不去,那就成恐龍了。

貴族也一樣,來自中世紀,靠軍功發家,寄生在土地上。

後來一部分貴族堅守土地,被遺產稅和所得稅給收割了;還有一部分投資了礦產和棉花紡織,勉強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挺了過來,不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不是爆發在美國嘛,他們這些人如果沒跑出來,就繼續被收割。

有不少英國貴族和金融家投資了美國,準備在新大陸繼續做寄生蟲,沒想到美國人更奇葩。

美國人早期玩債券玩得非常厲害,早期主要透過發債券割英國老錢。

說起來也不復雜。先找個概念低價發債,比如要修鐵路發債,然後自己把債券炒高,英國人一看有利可圖,都跑進來一起炒,然後美國人套現離場,英國人找不到接盤俠爆掉了。爆掉之後債券變廢紙,美國人再回收回去,債轉股,長期持有,搞價值投資什麼的,持有個百八十年,需要的時候這些債券還可以抵押貸款什麼的。

所以美國那些年每隔幾年就一個大金融危機,大量股票跌成了廢紙,英國的財富卻莫名其妙到美國去了。這些財富,不少就是英國貴族們的全部家當。

也就是說,在英國政府不斷蠶食貴族們過程中,老貴族們也在尋求轉型,但只有極少數轉型成功,大部分在轉型過程中被吃掉了。

如今的貴族,有點像民國的滿人,一小部分人的財富經歷大風大浪後竟然保留了下來,投資到了新興行業,繼續過著寄生蟲的幸福生活。

還有一些貴族天天為生計發愁,每天都擔心祖宗留下來的這點家底徹底沒了。這事成了英國人的部分娛樂話題,英國那邊經常爆料說某某男爵的城堡租給了色情公司拍片交房產稅。最近的那個電影《紳士們》,裡邊說在貴族城堡裡種大麻。

絕大部分貴族現在已經成了普通人,泡妞的時候會吹牛逼自己有爵位,其他時候跟大家一起搬磚。

還有少量貴族跟旗人一樣,有點特殊技能。大清國的時候旗人天天搞娛樂嘛,所以對娛樂行業研究很深。大清完蛋後,不少旗人成了作家,寫寫話劇說說相聲,也就一直傳了下來。現在我國電影娛樂行業也有不少旗人後代,演員裡旗人也非常多。英國貴族也一樣,一直會一些聲色犬馬的東西,比如訓馬訓狗,糅皮子做包,搞奢侈品什麼的。

3、尾聲

看完本文大家也明白了,英國貴族沒被德軍的機槍給屠了,卻被英國政府給吸乾了,這也正是英國人一向的風格,逮到誰就把誰當奶牛,等到奶牛沒了,就只能吸自己的內部的奶牛。

不過貴族這種帶著特權的寄生階級,確實該吸。

英國在戰後走上了一條曲折的“福利之路”,當初吸貴族,一方面是為了打仗籌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建設福利國家。從現在來看,“福利國家”這事非常一言難盡,我們找個時間再把這事詳細聊聊。

3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放下“刺馬案”,慈禧為啥大發慈悲,給楊乃武與小白菜鳴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