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執掌大權,前前後後,有兩大疑案的最終處理方式令人費解!一個是發生在1869年的“張汶祥刺馬案”,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新任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天子腳下大白天明目張膽的被刺殺身亡;另一個便是發生在(1873年-1877年)年間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一個鄉下的舉人楊乃武,以及一位人稱小白菜的民婦,他們二人以“私通謀殺親夫”的罪名被屈打成招。

慈禧太后

這兩則疑案,儘管案情破起來都滿是曲折,但處理結果:對於前者,慈禧選擇了”隱忍“,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僅僅是隻處理了刺客,並未徹底揪出幕後的”利益集團“以儆效尤;而對於後者,慈禧太后的態度卻大為不同,讓人覺得這個女人果然不簡單,慈禧太后不但衝在前面主持正義,替這兩個鄉下人鳴了冤昭了雪,而且還為此大肆整頓吏治,摘取了大清100餘因此瀆職的朝廷官員的頂戴花翎,甚至不惜發配充軍!

難道慈禧太后“厚民薄官”嗎?堂堂新任兩江總督意外被刺身亡都"怒氣頓消",兩個鄉下人被冤枉她就坐不住了,表現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雷霆手段?

兩樁疑案,慈禧太后前前後後截然不同的態度,似乎,這其中在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難道在慈禧太后看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對她更重要?

如果我們詳加研究,不難發現,其實這兩樁疑案,對慈禧太后來講,看似毫不牽連,但因果相連。正因為前面有了沒有查明,甚至無法徹底查明的“刺馬案”的懸疑,雖然表面,慈禧太后看似“沒有意見”,但心裡,日日寢食難安,剛好,“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發生給慈禧太后提供了十分充分的“發威”良機!

清末“張汶祥刺馬案”,案子很大,慈禧選擇隱忍!

很多人聽過“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這主要是透過1990年熱播的電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為人所熟知,而“刺馬案”,能知道梗概的人似乎要少些。

1、佔比大過2:1:嚴重失衡的湘派勢力,朝廷十分忌憚。

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馬案”,該案發生的背景還得從平叛“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說起。

當時,“太平天國運動”鬧得轟轟烈烈,清政府為了將這股勢力盡快鎮壓下去,於是,將中央的一些決策權下放給了地方,這樣做,對清政府的好處是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叛的程序,但因此隨之而來的弊端也日益顯現,那就是,使得朝廷內以湘軍為代表的勢力在全國各地膨脹發展。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當時,全國總共有16個巡撫,其中代表了湘軍(由曾國藩建立)和淮軍(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出身的就佔到了11個這種湘派實力在朝廷佔比遠遠大於2:1的形勢,使得清朝政府十分忌憚。

2、太平天國之後:慈禧太后上演“鐵腕削藩”!

太平天國被剷除後,為了削弱並打壓湘軍勢力,以防止出現曾國藩“漢人利益集團”一家獨大而發生“問鼎中原”的歷史事件,清朝政府開始對曾國藩實施了一系列的軍事防範牽制措施,如:

馮子材駐兵鎮江,都興阿(滿洲正白旗人)駐軍和州,富明阿(漢軍正白旗人)陳兵揚州,官文(滿洲正白旗人)據守武昌,僧格林沁(科爾沁旗人,蒙古族)去執行剿滅安徽的捻匪……

當然,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最後,乾脆直接“調虎離山”,將曾國藩調離兩江。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慈禧改派出新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為何慈禧選擇了馬新貽?因為馬新貽並非湘軍出身,也和其他地方派系並無瓜葛,於是得到慈禧重點培養,以此執行削弱湘軍在江南所製造的影響力。

馬新貽:慈禧指派的新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上任後,他對命中的貴人慈禧太后,自然是忠心耿耿,絲毫不敢辜負她的“期望”,馬新貽承慈禧太后密旨,一面裁撤湘軍,一面打壓湘軍遊散力量。當然,除了替慈禧太后掃清障礙,馬新貽也做了不少對地方百姓有利的事情,比如減少稅米,廢除漕運上的諸多苛捐雜稅,救濟飢貧等。

3、一手提拔的兩江總督遇刺,慈禧“裁汰湘軍”從此罷手。

上忠朝廷,下安庶民!馬新貽的“卓越政績”慈禧大為歡喜,但同時,馬新貽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患”的種子,他得罪了不少人,特別是湘軍派勢力無人不想將他除掉!可慈禧太后這個主子喜歡他,明著來,誰人也不可能將他“轟”下臺。

於是,一場看不見的殺身之禍離馬新貽越走越近!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在結束後步行回官署途中,在剛快要走到門口的時候,突然有個叫做張汶祥的人衝了出來,趁其不備將其刺殺,次日,馬新貽因傷重無法救治身亡。

這起事件,正是轟動晚清朝廷,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一同被列入“晚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張汶祥刺馬案”。

在聽到馬新貽被殺後,慈禧大為震怒!堂堂朝廷一品大員當街被人刺殺,簡直無法無天,於是,慈禧下令,必須徹查,揪出幕後黑手。當時,該案交由滿洲鑲紅旗出身的江寧將軍魁玉徹查,在對張汶祥一番嚴加審訊後,這個案子查來查去,幕後的黑手都指向湘軍,但魁玉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拿出湘派勢力操控的鐵證。

沒有證據,不能服眾,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起湘軍群起抗之,對朝廷而言,這豈不是直接將矛盾激化?

曾國藩

萬般無奈,慈禧也只好又將曾國藩給調回了江南,來讓他來繼續追查“刺馬案”一事。而曾國藩到任後,對這個案子似乎也是馬馬虎虎,草草結案,只是以“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處置了刺客張汶祥,而再怎麼也發掘不出下文。

就這樣,該案基本算到此為止,慈禧沒有一追再問,當然,自此後,裁汰湘軍這件事,慈禧也不提了。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小民冤情,驚動兩任皇帝,慈禧太后親自為其昭雪!

清末,由於吏治不修,政官貪瀆,在民間發生冤案,並不足為奇。1873年-1877年,一場來自民間的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原本只是兩個鄉下小民被冤枉的事情,最後不但鬧到朝廷,還鬧到同治和光緒皇帝那裡,最後又鬧到了慈禧太后那裡,方才使得冤情大白於天下。總之,那時候的大請,一旦被冤枉,想要翻案,對於小民,那實在是太難了。

楊乃武:字書勳,又字子釗,浙江餘杭縣餘杭鎮澄清巷人,祖上世代以養蠶為業,家境比較殷富,人稱“楊二先生”,他還是清朝癸酉科的鄉試舉人。楊乃武有個特點,就是平時喜歡愛管閒事,喜歡給鄉親們抱打不平,併為此常得罪官府。

小白菜:為葛畢氏,即畢秀姑,她從小就為葛家的童養媳,丈夫叫做葛品連。小白菜因天生面板白皙,儀態端莊秀麗,而且時常好穿綠色衣服白色褲子,因此人送綽號“小白菜”。

案情發生背後的傳言:

且說楊乃武家庭生活富裕,而且其人也很有才華,小白菜因為和丈夫葛品連租住了楊乃武家的房子居住,因此,兩家關係相處很是融洽。

平日裡,面對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又古道熱腸的楊乃武,小白菜就時不時地向他請教學問,而且楊乃武為人熱情,有一次,還毫不忌諱地請小白菜共同坐一張桌子吃了一頓飯。

楊乃武與小白菜

由此,在世人眼中,二人來往甚密,甚至還傳出了二人可能有曖昧的傳聞,於是,“羊吃白菜”的傳聞就這樣誕生了……儘管,楊乃武的年齡要年長小白菜15歲。

後來,不堪坊間的流言蜚語,小白菜和丈夫搬離了楊乃武家,到別處租住去了。

一場私憤,屈打成招的兩人:

在小白菜和丈夫搬離楊乃武家不久,也就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份,楊乃武去餘姚的岳母家辦事,好幾天沒有回來。而且也正是在同月,即十月初九,在豆腐店幫工的葛品連清晨起來突然生了病,而且一病不起,越病越重,吃什麼藥都不管用。此後生病沒幾天,就暴病身亡,而且最後呈現出的樣子是全身發紫。對於一個好端端的年輕人以這樣的方式突然過世,街坊鄰居很是不能理解,於是,大家就聯想到了小白菜和楊乃武昔日的“關係甚密”,都覺得八成是小白菜串通楊乃武將葛品連給害死了。

這時候,葛品連的家人就到縣衙去告狀。當時的餘杭縣令為劉錫同,他原本已經對愛管閒事的楊乃武恨之入骨,當他聽到這件事可能有楊乃武參合進去,劉錫同覺得“整整”楊乃武的機會來了。

劉錫同

於是,劉錫同帶著仵作去驗屍,驗屍的結果說是砒霜中毒。根據法醫鑑定的結果,小白菜被帶到堂前嚴刑拷打,剛開始,小白菜拒不認罪,繼續大刑伺候。

史料記載,劉錫同當時使用的刑罰有鐵刺乳,錫熔澆背。什麼是錫熔澆背?也就是將金屬錫熔化後,將滾熱的錫水澆到她的背上。面對如此殘酷的刑罰,身為弱女子的小白菜是很難再扛得住的,百般折磨下,經不住嚴刑拷打的小白菜只好招供認罪。說是,十月初五,楊乃武買了砒霜交給自己,讓她趁機害死葛品連,以達到他們後續通姦的目的。十月初九日,葛品連有病,她就將砒霜倒入藥湯給葛品連一起服下去。

經小白菜這麼一招供,這樁案子基本就算做實了,於是,楊乃武被傳喚。楊乃武同樣拒不認罪,聲稱十月初九自己根本就不在餘杭縣,沒有任何的作案動機和時間。而且楊乃武因是舉人,見了劉錫同不用下跪,而且楊乃武不認罪,劉錫同也不能對他嚴刑拷打。因為,在公堂上,他們二人的身份是平等的。

於是,為了對楊乃武刑訊逼供,劉錫同將此事上呈給自己的頂頭上司杭州知府陳魯,請求陳魯向朝廷上摺子,先革除楊乃武的舉人身份。然後再審。陳魯因為是湘軍出身,上面的關係很順,於是,摺子遞上去不久朝廷文書就批下來。楊乃武舉人身份遭到革除。

接著,先前拒不認罪的楊乃武,在劉錫同一番酷刑下,最後和小白菜一樣,扛不過酷刑的殘酷折磨,也只好不得不認罪。說砒霜是自己在餘杭一家藥店買的。藥店老闆也在劉錫同的威逼下,不得不昧著良心說確有其事。

屈打成招:小白菜與楊乃武

就這樣,這樁案子就算可以結案了。

案情第一番審訊結果: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杭州知府陳魯宣判楊乃武斬立決,小白菜凌遲處死!

案件送京複審間隙:楊乃武託姐姐進京鳴冤翻案!

對楊乃武的宣判,說是斬立決,不過按照大清律令,死刑犯地方不能隨便處決,必須要等到上面的批示下來才可以,對餘杭縣的案犯來講,也就是必須要等到浙江按察使、浙江巡撫以及京城刑部官員的審批下來才行。

當時,浙江按察使叫蒯賀蓀,他非湘軍出身,但憑軍功上位,早年與湘軍交好。浙江巡撫叫楊昌浚,他屬於貨真價實的湘軍出身的官吏。他們二人接到案子後,問都沒問就直接給批了,並將案件的審理結果上報給了刑部複審。

如果刑部一旦批下來,楊乃武就得立馬人頭落地 ,但那時候清朝官吏的辦事節奏總是拖沓,審理結果遞交上去後,遲遲不見下文。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給楊乃武提供了翻案時間。

在等待刑部最終批示下達的間隙,楊乃武在獄中給姐姐楊淑英(即楊菊貞)寫了一份申訴材料,告訴姐姐自己被屈打成招,請求姐姐幫他進京洗刷申冤。

第一次赴京告狀:第一次申請複議,當球被踢了回去!

於是,楊淑英變賣家產,開啟了上京為弟弟申冤的艱辛旅程。

第一次,楊淑英來到京城,找到都察院。都察院官員接到她的呈詞後,不願意審理,而是讓她回去找浙江巡撫衙門重審此案。按照都察院的指示,楊淑英踏上歸程,找到浙江巡撫楊昌浚,而浙江巡撫又將這個案子直接打回給杭州知府陳魯複審。

楊淑英進京告狀

大家顯然知道,陳魯本是這樁冤案始作俑者劉錫同的幫兇,又怎麼可能替楊乃武洗刷冤屈?

於是,楊淑英第一次進京告狀得到的結果是:皮球被踢了回來——維持原判!

第二次赴京告狀:道不盡人生曲折,終得慈禧太后為其鳴冤昭雪!

(1)第二次複審:同治皇帝出面!被糊弄,維持原判!

楊淑珍第一次進京告狀無果,而且因為進京告狀路途遙遠,這一來一去之間,她已經花光了家底,可弟弟楊乃武更是面臨著隨時被冤斬的風險,楊淑英只能忍著萬般苦楚,咬咬牙關,繼續尋找新的貴人

所幸,楊乃武的事情為一位好友得知,而這位好友又是胡雪巖的幕僚,他將這件事告訴了當時正在揚州的胡雪巖(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於是,在胡雪巖的支援下,這次,楊淑珍和楊乃武的妻子詹綵鳳一起進京告狀!臨行前,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編修夏同善也正好要從杭州返京。於是,藉此機會,胡雪巖宴請夏同善回京後,幫助楊淑珍就楊乃武案從中周旋。

朝廷有人就是好辦事,這一次,這個案子再沒有被當皮球瞬間踢回給地方官去處理,而是將楊淑珍的狀紙直接遞到了同治皇帝老師翁同龢手裡。翁同龢在過目後,他對該案也十分重視,特別是像這種屈打成招草菅人命的案子,他將案子閱畢直接交給皇帝御批。

楊淑珍和楊乃武的妻子詹綵鳳一起進京告

這一次,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十分幸運地得到皇帝的御批!要求地方重新審理此案!

於是,這個案子,這一次,由同治皇帝牽頭,二度被打回到了浙江巡撫楊昌浚的手裡。

按理來說,皇帝親自督辦的案子誰敢怠慢?可這個楊昌浚就是不一樣,真的是猶如吃了熊心豹子膽一般,他還是不做審理,而且直接將這個案子壓了下來,當然,也沒有再往下打,然後等過了一陣子,又原封不動的依著原判,將結果上報朝廷。因為,這個案子在楊昌浚看來,就算是錯了,也要一錯到底,畢竟這是湘軍同袍審定的案子,自己怎能不顧情面給翻過來呢?

楊昌浚

(2)第三次複審:光緒皇帝出面,被無視,維持原判!

簡直連皇帝的話都不當回事,楊昌浚如此目中無君的做法,使得刑部給事中王書瑞看不下去了,他向光緒皇帝(在這次複審期間,同治皇帝病逝,光緒皇帝登基)上奏彈劾楊昌浚和與該案相關的官吏。

光緒皇帝准奏,派遣浙江學政胡瑞瀾繼續複審此案!

胡瑞瀾與楊昌浚

其實,這次雖然換了主審人,可胡潤瀾不比楊昌浚正直到哪去,他同樣懶得追查,儘管他不是湘軍官吏,但他卻怕得罪湘軍官吏,因此對於此前由湘軍官吏審定的案子他也不想翻案,最後,他也是學著楊昌浚的樣子,最終給出的結果是:維持原判!

(3)慈禧太后出場強勢干預!“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沉冤得雪!100餘官員落馬!

兩任皇帝下令重審該案的指令都不能讓真相大白於天下!足見,當時的清廷官場昏暗到了怎樣一個地步,居然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照忽悠無誤。

接著,一幫浙江士子,外加一批浙江籍的官員,他們也都隨著媒體的呼聲,也紛紛幫楊乃武鳴不平,要求就“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必須給個合理的說法。

迫於社會各界洶湧而至的輿論勢頭,刑部也開始頂不住了,不得已,只好第三次又將楊乃武案的報告打回,要求進行第四次複審!

此事越鬧越大,這次,直接驚動了慈禧太后出場干預!

慈禧太后親自召見翁同龢與夏同善,而且還要求將楊乃武壓送到京城,由刑部直接負責審理楊乃武一案。

在慈禧太后親自督辦下,辦案官吏再也沒有人敢馬虎,於是,很快,查案取證,開棺驗屍,漏洞百出,並將一干偽證也全部給扒了出來。就連當時餘杭仵作在查驗葛品連屍體前,事先沒有用皂角水擦洗銀針的細節紕漏也都給揪了出來……

最後的重新查驗審理結果證明:葛品連並非因毒發身亡,而是因病,楊乃武和小白菜案確實屬於一樁冤案!

按理來說,既然案情已經水落石出,現在,是時候應該宣佈審理結果,並將楊乃武和小白菜二人給放出來了吧。

可在朝廷內部,主審官之間,這個局面給僵住了!他們沒法向慈禧太后上奏案子審理的這一結果。因為,在這一問題上,分成針鋒相對的兩派意見:

一派以翁同龢為代表,力主為楊乃武與小白菜平反昭雪,並嚴懲製造冤案的官吏!

另外一派,則是以四川總督丁寶楨為代表,他對此極力反對,因為他的看法是,如果楊乃武被翻案,那麼,必然會有與之相關的一波官員受牽連,假如秉公執法來懲處的話,那麼,從此後,就沒有人敢再做官了。

後來,這案子就這麼拖拖拉拉的又過了兩個多月,一直到光緒三年二月,刑部才將案子的審理結果上奏給了兩宮太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

為何案子的審理結果會這麼晚才上報給慈禧呢?

因為刑部這些官吏他們摸不準慈禧太后對這件事的“意思”,畢竟,一個來自民間小民的案子,如果宣佈下來牽連一批朝廷官吏受罰,是不是有點大動干戈了呢?慈禧太后的意思呢?誰又能明白?

其實,對這個案子的結果,儘管慈禧看似一直沒有主動去問,但她基本也是知曉一二,就連慈禧本人,她自己實際也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為一開始,慈禧太后也是不想將事情鬧得太大,畢竟,這麼牽扯下來,朝廷大大小小一百多官吏都得被牽扯進去。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直到後來,在翁同龢的授意下,一個叫做王昕的御史,他向慈禧上了一道奏疏,大致內容是說:

皇上一再下旨,要求對楊乃武案重審徹查,然而楊昌浚,胡瑞瀾卻仍然徇情枉法,罔上行私,故意顛倒是非!我不明白,這些人為何會如此膽大妄為,目無王法,難道僅僅是因為皇上年幼,而兩宮太后又是女人嗎?這股歪風邪氣如果不及時糾正,恐怕他們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地藐視皇權,更加不將兩宮太后放在眼裡。

當慈禧看完這道奏疏後,徹底被激怒了。畢竟,此前的“刺馬案”帳都還機會沒算呢?這些人做事竟然還是如此狂妄,乾脆藉著“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給朝廷立一番威風,好好殺一殺這些湘派大員肆無忌憚的傲慢之氣。

光緒皇帝: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於是,直等到慈禧太后表明了自己“懲治官場嚴肅風氣”的決心後,刑部這才敢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最終審理結果上報慈禧太后,最終幫助他們二人沉冤得雪!

該案的最終處理結果是:

楊乃武——無罪釋放。因其不守禮法,曾與小白菜有同室教經,同桌吃飯的行為,因此杖責一百。為了以示懲戒,楊乃武的舉人身份被革除,永不錄用。後來,楊乃武回到老家子承父業,以養蠶為生度過餘生。民國三年因身患瘡疽不治身亡。

小白菜——無罪釋放。因其不守婦道,在行為上與楊乃武有勾勾搭搭的嫌疑,杖責八十,以為警示。後來,小白菜回到家後,因為沒了丈夫,婆婆也不願意認她,無奈,只好削髮為尼,取名定慧,並於民國十八年去世。

而與該案有關瀆職的100多位官吏,也根據各自瀆職的情況和罪責被一一摘去頂戴花翎,或發配充軍。其中,劉錫彤——發配黑龍江;陳魯——革職;蒯賀蓀——不追究(因當時已病故)。胡瑞瀾——革職後又起用;楊昌浚——革職後又起用。

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中,慈禧太后為何突然變得特別強勢?

前面講過,在“張汶祥刺馬案”中,大清王朝,慈禧太后重點培養的堂堂兩江總督馬新貽被人說殺就殺了,最後,就連追究幕後黑手也始終沒了下文。而對此,慈禧太后選擇了忍氣吞聲。

大約,時間一晃四年多,大清王朝又發生了一樁案子,即後來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這樁案子論級別,對慈禧太后來說,也就是兩個鄉下人被冤枉的事,如果比起此前新任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一案,在慈禧眼裡,以及對慈禧的重要性而言,那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幾乎可以不提。

然而這次,卻令人備感意外,一直選擇隱忍的慈禧太后,竟然親自出馬為楊乃武與小白菜二人主持公道,最終洗刷冤屈,沉冤得雪。當然,這還不算,大清朝廷上上下下,因為此案,有大約100多位朝廷官吏的頂戴花翎因此被摘

為何馬新貽的案子那麼大慈禧太后不去繼續督察,而到了楊乃武和小白菜這個案子這裡,慈禧太后倒是顯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勢風格?

其實,此前的“張汶祥刺馬案”和“小白菜與楊乃武案”,如果僅從案情來看,看似似乎前後毫無瓜葛,但如果要深究清朝統治者內部的各勢力彼此較量的話,用大白話來說,正是因為此前的“張汶祥刺馬案”查無可查,慈禧太后雖在表面上不再過問,但她心裡,還是從來沒有放下,而“小白菜與楊乃武案”的發生,正好給慈禧太后整飭朝綱,以樹立皇家威嚴提供了最大藉口。可謂“好一招借刀殺人”,剪除湘軍羽翼於無形!

於是,一切都不難解釋了。

慈禧太后

結語:

發生在晚清時期的兩大疑案,“張汶祥刺馬案”與“小白菜與楊乃武案”,慈禧太后前後顛倒的態度,也令不少人摸不著頭腦。其實,慈禧太后無非就是藉著新帳翻舊帳,兩帳一起算,在可以逮住把柄的合適的時機,給那些曾經無視自己的湘派勢力以“敲山震虎”式的嚴厲教訓。尤其是後來在對“楊乃武與楊乃武案”中,有被革職查辦的官員又被重新起用還朝,這正說明了慈禧太后在政治立場上藉此整飭朝綱的“雙面手腕”:以後,你們這些官員必須聽我的,而且還不能恨我,必須對我效忠和感恩戴德!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全家死於日軍之手,說起日軍的暴行,老人至今恨得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