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他是明朝最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一個神箭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江山秀麗人才輩出。有這樣一位罕見的人才,他既能著書立傳,傳播思想,還能把用兵打仗這件事做到極致。一生傳播儒學,弟子眾多,戰功累累,功勳卓著。他正是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位明代大儒——王陽明。

王守仁,字陽明

1、 王陽明是誰?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今天我們主要說的這位主角,王守仁才是他本來的名字,而王陽明是他的號。他從進士開始,一路秉承"知行合一"的儒學,建立"心學"成為一代思想宗師,最終官達左都御史,成為了明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靠軍功上位的文臣。

同時,王陽明也是一位儒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助力推動了東南亞包括日本、朝鮮等地儒學的傳播,受眾甚廣。他的徒弟們把自己稱為"姚江學派"。

2、 他做過哪些事情?

少年的王守仁開始學習儒學,沿著宋代理學家朱熹這位儒學集大成者指明的道路,向前探索人生。

守仁格竹

少年的王守仁一心想成為一代聖賢。所以王守仁嚴格按照朱熹那樣的儒學大家所傳授的方法,展開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朱熹有一個最為著名的觀點叫做"格物致知"。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理解,格物致知所指的就是透過學習和研究自然界的事物,明白事物的原因,最終達到找尋事物的規律。也就是主張透過自主研究,來完成學習,最終達到認知世界的目的。

少年的王守仁看到朱熹這位前輩的觀點後,立即付出行動。他開始對著家裡窗子前面的竹子,進行深入而細緻的觀察。他想透過觀察竹子,弄清楚竹子本身所包含的學問,最終達到弄清處世立身的道理。這次"細緻"的觀察,一直持續了七天七夜。

現在我們不得而知,王守仁當初在與竹子七天七夜的心靈對話當中,究竟對人生作何感想?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王守仁對著竹子苦苦思索三天以後,身體就漸漸出現了狀況。到達七天的時候,已經到了少年王守仁身體的極限。

沒錯,他病倒了。

大病一場之後,王守仁的想法也的的確確產生了一些改變。王守仁對格竹子之理的失敗,進行了總結。王守仁認為宋代理學家朱熹所提出的"致知格物",觀察和研究的物件是自然界中的事物;採用的方法是外界的觀察和思索;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這種探索世界的方向,是向外的。意思就是透過研究身邊的事物,來搞清楚自己的處境。

而王守仁透過這次格竹子的失敗,提出了一個全新探索世界的方法,這就是王守仁著名的"致良知"。"致良知"又是什麼意思呢?致良知就是人在探索世界的時候,首先應當向內,遵循自我的內心。在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看法和想法之後,再將這些想法放到環境中去驗證。透過驗證這些想法,再來提高一個人的道德和修養。

這讓他病倒在床榻之上,七天七夜苦苦思索成為聖賢之路的"格竹子"最終讓王守仁成為了儒學"心學"的創始人。

探索世界要從內心開始

知行合一

王守仁透過格竹子這件事,弄明白了成為聖人真正道理。隨後,他嚴格秉承"致良知",展開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在生活的過程中,他又提出"知行合一"這個著名的觀點。什麼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要探索事物,弄清楚事物的道理。行,就是要把學來的知識,真正付出實踐。只有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會讀書,避免"讀死書"。而行的過程,反過來又填充了對"知"的認識。

寫到這裡,大家一定開始有所感悟了。

前一陣子我們曾經看到新聞,有個專業做股票的"紅馬甲",違規開設股票賬戶炒股,最終經過十多年的交易,交易額過千萬。在最後被查到的時候,一看賬戶"成功"的做到了虧損30萬元!而正是這位股票專業從業人員,每天還在專欄節目上給大家進行市場分析,指導大家投資的方向!看到這樣的新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上面這個案例說的正是,"知"是一回事,而且"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王守仁又是怎樣踐行"知行合一"的呢?

原來王守仁的爸爸王華是一位狀元。而王守仁一直參加科舉考試,每次考試都不中。他爸爸的同僚就取笑他說,你再參加一次考試,下次你一定中狀元。以你的才華,中狀元完全沒問題!要不你寫一篇狀元賦給我們看看?王守仁拿起筆來,一揮而就。眾人驚歎於他的才華!卻又在嘴上說道,此人輕浮狂妄,如果給他中狀元,必定目中無人。

誰都有過不羈的年少輕狂

造物弄人,王守仁繼續參加科舉考試。然而結果就是,跟以前一樣的名落孫山。王守仁的爸爸也為他感到難過。然而這時,他卻哈哈大笑著說:"你們為我不及第而難過,而我反倒是覺得,為了不及第而難過,這才叫難過。"

直到王守仁28歲那年,參加禮部直接舉辦的會考,因為考試出色,以第二名的身份出現,獲得進士資格,自此開始了他的仕途。

這件事情說明,其實在他的學習過程中,他已經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讀書跟射箭,對於王守仁來說,都是一樣手到擒來。要知道射箭必須是經過勤學苦練。形成肌肉記憶,才能得心應手。而王守仁一直堅持著心中的信念,早已把這些過程貫穿到他對理想的追求中。並且做到極致和完美。

而言行一致,表裡一致。這才是王守仁所認為的人格。

3、 他是怎麼成為"心學"教育創始人的?

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一定會問,做的好好的公務員。王守仁為何變成了一個教育家?

事情是這樣的。從正德11年(1516年)開始,王守仁就一直在開始在南中各地剿匪。因為他少年時代熟讀兵書,經常以少勝多。經過三年的努力,基本上蕩平了各地土匪,還老百姓一個清平日子。

用兵如神

到了正德14年(1519年)的時候,寧王發動叛亂。同一時期,王守仁正在福建剿匪。朝廷調集王守仁去平定這場叛亂。

王守仁剿匪成功之後已經把兵權還給當地政府,接到命令趕往江西之後。發現手上居然沒有士兵可以調遣作戰,於是臨時上報朝廷,現場組織人手。他發動情報戰,向敵人放出風聲,說對方的宰相已經是我們的臥底,又放出風聲說對方的宰相馬上就要勸寧王攻打南京,這樣就可以一戰成名。同時放出煙霧,說朝廷已經派出8萬,本地又有8萬大軍共計16萬大軍將來平定叛亂。

果然,對方的宰相就勸寧王攻打南京。這時寧王一下子警覺起來,不敢輕舉妄動。同時派出探子去核實,是否真的有那麼多軍隊前來平定叛亂。經過快一個月的調查時間,發現來的人並沒有那麼多,但就是寧王用於明確狀況的一月時間,卻給了王守仁調兵遣將的是機會。

太監的話,有時不得不聽

一個月之後,王守仁指揮著這支臨時拼湊起來8萬人的部隊,直接開始攻打寧王的老窩南昌。這時朝廷上又有人向皇帝彙報,說這時候應該直接攻打寧王,以便用最快的時間解決這場叛亂。而王守仁的建議是,直接攻打寧王的老窩南昌,這樣判斷的危險自然可以解除。而寧王聽到南昌被攻擊,一定會轉身自救。反過來在路上予以迎頭痛擊。必然獲得全勝。

事情果然像王守仁所預計的那樣發展。兩軍在鄱陽湖展開激戰。為期35天的叛亂就這樣被平定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這場戰役的指揮官王守仁,不但沒有獲得嘉獎,卻得到了一個奇怪的命令。

這個命令要求他釋放叛亂的寧王,由皇帝親自來活捉比較好!

不用你下命令,我不玩了

王守仁一聽這個命令,立即明白。朝廷目前所使用的不過是一幫庸才。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實現抱負和理想。於是他把寧王交給太監,推病不出告老還鄉。

正是由於王守仁平定了寧王之亂。才促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儒學教育學家。他回家著書立傳,傳播思想。成為了一名哲學家,教育家。

這,也許就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魯達上司的爺爺練兵有道,連百姓自發練射箭,業餘選手不遜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