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黃建強:老王勇救落水馬

難忘的知青歲月

  我們下鄉的時期、以至於當時的那個年代,無疑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無論是早些年的雷鋒、王傑、歐陽海,還是更早些年的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他們為了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蹟,從小就在我們的腦海中深深紮下了根。

那時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都如當今追星族那樣,從心底裡追捧著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因而,很多人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都會很自然或自覺地以英雄作為榜樣,來左右自己的行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儘管,如今報章或各種媒體也會不遺餘力地宣傳為國家事業獻身的英雄的事蹟,但這一切,對很多顯得有些麻木或崇尚自身價值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成為一場席捲全國的大風暴,各地城市畢業的中學生都打起了揹包,來到了原先並不熟悉、甚至是與原先的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農村,開始了一種新的、非常艱苦的生活。大量天真、無知、甚至有些散漫的學生麇集在農村,亟需有一種強有力的精神思想支配他們的行為。於是,與現今規模不同、但遠比如今強勢得多的媒體,便竭盡全力地宣傳著從農村挖掘出來的先進或英雄人物的事蹟。

當時宣傳的先進人物除了堅持在農村戰天鬥地,全國著名的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外,還有在黑龍江聲名顯赫的知青榜樣高崇輝、陸紅珠等人。當然在知青、甚至全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勇於為搶救國家和集體財產而獻身的知青好榜樣金訓華、張勇,以及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烈士。

《歐陽海之歌》曾受到許多人的追捧

  金訓華是在到農村後的第77天,即1969年8月15日下午,為了搶救落水的國家物資(兩根電線杆),而奮不顧身跳入洶湧的洪水中。在激流中,他三次被打入漩渦,每一次都掙扎出水面,沒有絲毫退縮,繼續向電線杆子游去,最後壯烈犧牲。同年10月27日,《黑龍江日報》《文匯報》和《解放日報》發表了關於他的事蹟。黑龍江省革委作出了“關於學習金訓華同志英雄事蹟的決定”。

當年的《紅旗》雜誌第12期發表了他的日記摘抄和評論員文章《革命青年的好榜樣》。文章讚頌他在生死關頭的考驗面前,想到的是“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愧是毛主席的紅衛兵。他三次面臨死亡的威脅,三次戰勝死亡的威脅,一次比一次更高地攀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無產階級的思想高峰。

陳逸飛和徐純中合作的金訓華畫作

  當時,與金訓華平分秋色的另一位著名知青典型是天津女知青張勇。1969年4月,張勇到了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大草原—新巴爾虎右旗(今屬內蒙古自治區)插隊落戶。一年後,於1970年6月3日,為搶救生產隊落水羊只犧牲。在牧區插隊一年多她沒有突出的事蹟,死後卻意外地被樹為下鄉知青的典範。當時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宣傳她的模範事蹟。

不過,網上有一篇張勇生前同學的悼念文章,說到了張勇的死,也說出了一個事實。文章說,其實,當時誰也沒看見張勇的死,因為在幾十裡見不到人煙的草原,誰也沒在意誰。只是到了晚上羊群該回包時,離她不遠的知青,才發覺她還沒回來,後來又在河邊發現了張勇的衣物等,這才引起警覺但為時已晚。一個星期後才在克爾倫河中打撈出張勇的遺體。用當時一位知青的話說,張勇的死是一個謎,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反映張勇事蹟的連環畫

  與金訓華同樣令人感動的是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烈士事蹟。1969年夏天,那段時間天天下雨,足足下了半個月。7月4日晚下了一整夜大雨,7月5日一大早,12名知青早晨起來,看到河水暴漲,於是立即趕著過河去搶救倉庫裡的糧食和化肥。由於水泥橋上的水已沒過膝蓋,一個人站都站不穩,於是他們手挽手過橋。但由於橋墩被洪水衝得鬆動,再加上十多個人的重量,這座橋突然塌了。只有最前面的一個男知青僥倖爬上岸來,其他11名青年全部被洪水捲走。這11名烈士中,9名是女知青,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只有19歲。後來,他們被追認為烈士。

一星期後屍體全部找到,其中一名知青陸華的遺體是三天後在百餘里外的一片竹林裡找到的。陸華是嚮明中學的初中66屆畢業生,原本分配在上海某工廠,是她自己執意要到農村去的。她的摯友、同時到黃山下鄉的著名作家王小鷹回憶說:離開上海那天,與親人道別時我們都哭了,陸華卻說,不要用哭聲告別,讓我們唱歌吧。她便領頭唱了……。

頌揚黃山十一烈士事蹟的宣傳畫

  最慘烈的知青死亡事件,或是說最大規模的知青獻身事件,也許就是著名作家楊沫的兒子老鬼,在其所著的《血色黃昏》中所披露的發生在內蒙古兵團的那場火災。那是1972年秋天,發生在錫林郭勒盟西烏旗烏拉斯泰的一場火災,共燒燬草原340平方公里,參加打火者達1.1萬人,這場大火轟動了全內蒙古,甚至還驚動了周總理,並調派了6架直升機、3架運輸機前往支援。

內蒙古的一場火災致使69人殞命

  由於指揮員的錯誤指揮,將數十名兵團戰士送進了滾滾濃煙和熊熊烈火之中,69位年輕的戰士成了這場火災的犧牲品。但是,在他們犧牲之前,戰士們是被“誓死保護國家財產”的一種偉大信念所鼓舞,他們的行動也不乏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所支配。儘管按毛主席的話來說,他們是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但事實上,他們不僅死得很壯烈,而且死得也很悲慘,當時的《兵團戰士報》上的一篇文章說:“這場救火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但牧民們卻氣憤地議論說,草原上年年著火,年年救火,從來沒死那麼多人。兵團的幹部瞎胡鬧,沒一點打火常識。就想立功升官,拿知青生命開玩笑。草原燒了,來年還能長,人死了,再也活不了,他們咋不明白這個道理呢!

  老鬼的《血色黃昏》披露了一場火災的實情

  實際上很多為保護國家財產獻身的知青,如同許許多多犧牲的其他先烈們一樣,是絕不如同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僅僅是年輕、幼稚、衝動的結果。我以為,他們的行動,應該是更多地受到當時那個時代所處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受到一種思想(即當時被公認的毛澤東思想)的長期薰陶,受到一種捨身取義的觀念的長期浸潤,受到一種為革命不惜慷慨犧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力量的強力支配。於是,在危急或需要做出犧牲的關鍵時刻,許多人就會非常自然,或者說是有些出於本能,甚至是不惜犧牲自己生命勇敢地站出來。

這種情形除了發生在諸如撲火等明顯有著生命危險的時刻外,更多地往往發生在很普通、很平常的偶發事件中。在我們插隊的農村,或是在其他有知青的地方,實際上有不少人以實際行動演繹著“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光榮獻身”的悲壯情景劇。很多地方知青獻身的義舉遠比張勇搶救落水羊只來得驚天動地,來得震撼人心,只不過,往往因為缺少文人墨客的鼓搗和有關領導的“慧眼賞識”,因而他們感人的事蹟連同他們本人,只能永遠默默無聞地湮沒于山村和鄉間。

當然,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很多義舉的實踐者,卻因種種原因,或者說是運氣罩身,往往能夠化險為夷,因而最終沒有成為“烈士”,因此也就少了那份被大張旗鼓宣傳的可能。當年,在新立我們曾親身經歷了一次知青勇救落水馬匹的動人事件。他的主人公,是被我們稱之為“老王”的王承乾。

王承乾(左)與作者遜畢拉河邊留影

王承乾(右二)與室友菜地合影

  王承乾,出生於幹部家庭,父親王璞曾任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儘管出生於高階幹部家庭,且長期生活在茂名南路各種設施和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公寓中,但他的身上沒有半點幹部子弟的那種不良習氣。有著健壯身體、憨厚脾氣、良好性格的他,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無論是老鄉和知青都和他相處得很好。

他是最早被隊裡選為擔任拖拉機手的知青,這活當時是讓知青極為羨慕的工作。開著紅色的履帶式拖拉機,馳騁在萬頃良田之中;犁開黑油油的沃土,播下豐收的種子;行駛在黃澄澄的麥海中,盡情收穫勞動果實,這是足以讓許多不瞭解或沒有親身體會農村生活的人,充滿無限遐思和浪漫聯想的事情。

儘管拖拉機手的活很累且很髒,甚至經常需要三班連軸轉,儘管經常整個人弄得滿臉灰頭垢面,但老王沒有絲毫的怨言和牢騷,始終老老實實拜師學藝,兢兢業業犁田播種。因為,老王深知,能幹上這活,不只是一種幸運,更多地是包含著看重和信任。

或許是幹部家庭長期革命思想教育薰陶的原因,或許是為革命不惜慷慨犧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力量的支配;或許是出於保護集體財產的目的,或許只是出於一種最原始的本能和感恩的報答,老王在一次搶救落水馬匹的事件中,做出了令知青們讚歎、使老鄉們感到沒有看走眼的舉動。

  王承乾(後右)與鄉親老馬和知青一大會址前留影

  那是1972年春夏季節夏鋤過後的一天,隊裡派了幾輛馬車和一部分知青及老鄉,到幾里之外往東發大隊的公路邊裝運黃沙。在我們那兒,黃沙是根本不用花錢的,在有些地方只要挖開約兩尺深的土層,就能挖到如上海需要花錢買的那種黃沙。由於那兒的黃沙質量很好,久而久之,那地方就成了隊裡取之不竭的採沙場。因而,那地方也就成了一個範圍約幾十平方米、深約三四米、坡度約30度以上的大坑。

連著幾天的大雨,將原先的那個大坑變成了蓄水的小水池子,約兩米來深的雨水灌滿了整個池子。但是,前往取沙的人們對此沒有絲毫的留意,更不要說是警覺,照樣趕著馬匹到坑中離開水面的地方,按著原先的慣例挖取黃沙,誰也沒有料想到險象就在這不知不覺中悄然來臨。

拉了幾車黃沙之後,沒有出現絲毫的意外現象。又一輛馬車來到了坑前並開始裝沙,不一會裝滿黃沙的馬車開始爬坡,不知是黃沙裝得太多,還是黃沙中的水分增加了負重,或者是這坑的坡度太大,甚至是兩匹馬的力量出現了問題,只見兩匹棗紅馬雖竭盡全力拉著馬車艱難地爬坡,但馬車仍然絲毫未動。儘管馬老闆扯足嗓門大聲地吆喝著,甚至用手中的馬鞭不停地鞭笞平時不太捨得抽打的轅馬和套馬,但一切都無濟於事。

馬匹累得有些精疲力竭並顯得十分無奈,不料想,突然間,其中的一匹馬打了個趔趄,原本應該上坡的馬車,卻驟然急劇地往下倒退,在人們還未來得及反應的瞬間,載著黃沙的馬車及本該拉車的馬匹一下跌入了那個大水坑。原本緊緊拽著馬籠頭的車老闆見勢不妙只得無奈地鬆開了雙手,落水的馬匹驚恐萬狀地拼命掙扎著,馬匹掙扎時濺起的水花紛亂地拋向四周。

王承乾(前)回滬探親時留影

  在一旁工作的老鄉和知青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得目瞪口呆,大多的人都被嚇得不知所措,趕車的馬老闆也是一臉的沮喪且顯得非常無奈。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將被活活淹死在這水坑中的兩匹愛馬,這讓視馬匹不亞於自己孩子的車老闆感到異常心痛。

慌亂中,只聽得一位見多識廣的老鄉高喊:“趕緊把馬肚帶解開!”顯然,只要解開緊勒在馬肚子上的肚帶,落水的馬匹就能擺脫羈絆脫離險境。有道是:說是容易做時難。這解馬肚帶若在平時應該是件不太困難的事情,但此時決非易事。一要進入水中摸索著進行,二要冒著隨時被狂烈掙扎的馬匹踢傷或被馬車掛傷的危險,沒有良好的水性和過人的膽略,是萬萬幹不了此事的!

正在眾人面面相覷間,突然閃出一個熟悉而健壯的身影,迅速脫去外套躍入水中。呵,原來是我們的老王!老王的水性應該是不容置疑的(至今仍擔任著滬上某游泳俱樂部的教練),但在如此狀況下能否解救落水的馬匹,還是讓大家感到心中非常沒底。

在大夥的疑惑間,只見已與落水馬匹絞做一團的老王,冒著隨時可能遭到被馬踢傷和受到馬車撞擊的危險,迅速摸索到了緊扣在馬肚子上的肚帶,但此時要解開經過池水浸泡的肚帶已相當困難。真可謂困難擋不住英雄漢,但見老王深深屏了一口氣潛入水中,摸到了套馬的肚帶,經過一番努力,硬是艱難地解開了緊勒在套馬身上那條關乎性命的肚帶。須臾,擺脫了羈絆且異常驚恐的套馬迅即竄出水面,逃離了險境。

此時,還未感受到套馬脫險喜悅,卻已精疲力盡的老王,便又急不可待地想著解救一旁的轅馬。遺憾的是,身負重壓且被馬車車把死死困住、幾乎連掙扎機會都沒有的轅馬,卻早已被那潭可怕的池水奪去了性命。如此這般,一臉疲態的老王與此後一同下水的張關榮等知青,不得不懷著非常遺憾的神情,放棄了對轅馬的解救。

馬匹,在機械化程度並不太高的黑龍江農村,絕對是人們鍾愛的一種好幫手,他們在農耕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耕地趟地、拉車套爬犁都少不了它們。同樣,馬匹的擁有量也是以前一個莊稼戶、或以後一個生產隊家底和實力的體現,因而,人們對馬匹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感情。誠然,老王勇救落水馬匹的舉動,毫無疑問地受到了眾多鄉親和知青的一致好評。儘管,沒有人給老王披紅掛綵,但屯裡的眾鄉親都在眾多知青中重新認識了老王,在他們的心目中,都認為體格強壯、微笑時露出一副潔白牙齒的老王是好樣的。

王承乾騎車出遊時留影

  老王勇救落水馬的舉動,應該說是一件既非常平凡,又十分不易的事情。老王之所以能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毫無疑問與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關,與當時無時不刻的革命思想乃至無產階級獻身精神教育的浸潤有關,與他的良好人品有關。危難時方顯英雄本色此話不假,但能夠使英雄在危難時顯本色的,必須有足以成為英雄的底蘊。儘管這種底蘊的形成,沒有固定的模式,甚至成分的構成也不盡相同,但肯定離不開危難中能夠挺身而出的見義勇為這一基本要素。

老王搶救落水馬匹的行為,無論從見義勇為的性質和被保護的集體財產的價值而言,絕不亞於被樹為知青好榜樣的金訓華和張勇,因為成功搶救一匹馬和搶救兩根木頭電杆及幾隻羔羊畢竟不是一回事。倘若老王為此遭到不測,肯定也會被追認為烈士。當然,我們是決不會希望新立知青隊伍中多一位烈士的。遺憾的是,老王如此本該值得大力表彰的英勇事蹟,事後卻毫無聲息,以至於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人們便很快將此事淡忘了。

當我們如今相聚時回憶起那段往事,並對此事如此被輕慢對待感到憤懣和不解時,至今仍一臉疑惑的老王說,當時隊裡曾將他的事蹟報到公社準備好好宣傳一番,不料公社不知從哪兒聽到了毫無半點真實性的所謂反映,竟以老王是流氓阿飛不能表揚為由,將此事不了了之了。聞此言,我們只能對疑惑了三十多年的老王深表同情,對當時公社的做法及一些小人的行徑深感噁心。無論怎麼說,擔任武裝民兵的老王(因為沒有良好的品行,隊裡是決不會將鋼槍發給他的)八杆子也沾不上流氓阿飛的邊呀?!是啊,誰讓我們曾經生活在那個讒言足以使人致命的那個可怕的年代呢?

但無論怎樣,老王當初冒著生命危險勇救落水馬匹的事蹟,我們不能、也不會輕易忘卻,老王為新立知青形象增光添彩的義舉也將永久頌揚!

王承乾(後)回新立時留影

  有趣的是,因為那次事故,使我們有機會吃了一次馬肉。轅馬溺亡後,隊裡很快派人將其從水中打撈上來,並迅速地用牛車將其拉回到場院(拉死馬回隊的活不能讓它的同伴擔任,因為同類見此狀況會發毛)。隊裡命人將死馬肢解後,把相當大的一大塊馬肉分給了知青食堂。不過,當時對隊裡能將這麼一大塊馬肉分給我們實在感到有些納悶。

分得馬肉的知青們異常興奮,一則因為已好長時間沒有嚐到葷腥,二則很想知道馬肉的滋味,儘管以前從書上知道先輩們、尤其是古時的戰將缺少糧食時會以馬肉充飢,但倘若能親身體驗一下該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食堂又將馬肉分發到了每個宿舍,望著如同牛肉一般的新鮮馬肉,大夥決定好好吃一頓馬肉餃子嚐嚐鮮。

經過幾年的農村生活,大家對包餃子這活可算是得心應手,垛餡的、和麵的、擀皮的、燒水的,不一會全搞定。遺憾的是,那馬肉全無豬肉來得那般鮮美、那般軟和,純精肉的馬肉餡不僅又乾又硬,而且咬在嘴中如同嚼蠟,直讓大夥大倒胃口。自此,馬肉在我們的腦海中便留下了極差的印象。

其實,馬肉餃子味道差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馬的運動量較大,所以肌肉發達,肉質纖維較粗,因而作餡包餃子自然無法與豬肉相比。但如果紅燒再加上五香佐料的話,其味道應該是與牛肉不相上下的。

引自《黑土地插隊生涯》之廿七

寫於2009年1月

改於2020年7月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妃子出行,必須要太監攙扶麼?太監這個崗位真的如此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