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

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國土面積最為廣大。楚國好戰,以攻伐華夏諸侯為榮,五年不出兵,就視為莫大恥辱,對不起祖先。由於楚人好戰,所以自周初以來,楚國只有侵略他國別族的份,從不懼怕被別國別族欺負。

楚人的語言與華夏諸國相差甚遠,直到戰國時北方人還稱楚人是“南蠻饒舌之人”。楚國在中原諸國眼中只是南方蠻夷。但在與中原各國的爭戰與交流過程中,楚人逐漸意識到,武力固然重要,但還是需要向華夏諸國學習禮樂文化。春秋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

楚莊王時,晉國的霸業中衰,為楚國北上爭霸提供了機會。但楚莊王即位時,國內天災不斷,外有異族攻伐,楚國貴族內部矛盾重重,紛爭不已。在這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年輕的莊王即位後三年不理朝政,整日打獵遊玩,或在後宮與妃子們飲酒作樂。

他的臣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就進諫諷刺他說:“南方有一種鳥,落在山崗上,三年不飛不叫,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卻回答說:“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一鳴,一鳴驚人。”從此,莊王重振君威,勵精圖治,先後滅掉庸、舒等國,並對宋、鄭、陳等中原國家不斷地發動侵略戰爭,奠定北上爭霸的基礎,很快就成為中原之外的最強大國家。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上征伐陸渾之戎,觀兵於周郊,向周大夫王孫滿問王鼎的輕重,意欲取周室而代之。

文公繼位後,內結民心,外聯強秦,宋國背楚從晉,楚國便率陳、蔡、鄭、許聯軍討伐宋國。宋國便向晉國求救。於是,公元前632年,文公率晉、宋、齊、秦聯軍與楚軍在城濮大戰,晉軍先是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楚將子玉剛愎自用,盲目冒進,結果楚軍大敗,子玉自殺。在這次戰爭中,楚人北上兵鋒受挫,晉文公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

公元前597年,晉、秦崤之戰爆發,楚國舉兵伐鄭,晉軍渡河救鄭,在邲之戰中被楚軍擊敗。這一戰奠定了莊王霸業的基礎。三年後,楚伐宋,宋向晉求救,晉國不敢出兵。公元前589年,楚在蜀會盟諸侯,秦齊兩大國也與會,這次會盟共有12個國參加,都承認楚國的霸主地位,楚莊王實現問鼎中原願望。

邲之戰楚國雖得志一時,但並不能動搖晉國根本,公元前575年,晉楚兩國又爆發了鄢陵之戰,結果楚軍大敗,晉悼公稱霸。長期的爭霸戰爭消耗了兩國實力,又都忙於內爭,無法繼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晉楚兩國只好再訂和約,前546年,晉楚兩國在宋都商丘會盟,平分霸權,共亨霸主利益。

在晉楚爭霸的戰爭中,其劇烈程度與發生的頻數絕非齊桓、宋襄時代可比。每次大戰,參戰國家都多達二三十個。比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國出動了四軍,一軍2.5萬人,加上超編的額度,共出兵約15萬人,再加上盟軍5萬人,共約20萬。而其時楚國聯軍的人數並不比晉聯軍少,這樣算下來,這次戰役中就約有40多萬人參加。這樣的規模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十分罕見。

爭霸戰爭的實質是諸侯爭當週天子的替代者,填補由於王室衰微而形成的權力真空,維持中原各國的秩序。爭霸多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形式,打著周天子的口號發展自己的勢力,在這個過程中,西周的貴族政治衰落,擁有完整主權的多個領土國家逐漸興起。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時期,名將風雲,項羽的祖輩也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