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歷史沒有絕對的真相

歷史,尤其是在成像技術發明以前的歷史,全靠文字記錄。文字和影像之間的差別不能粗暴地用“大”這樣一個字來描述,有時候甚至會南轅北轍,所以,很喜歡一句話:歷史沒有絕對的真相,歷史只有合理的想象。

李斯與韓非

李斯與韓非都是荀子的學生,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學習,兩人都尊崇法家,尤其韓非更是法家之集大成者。兩人雖為同學,但命運截然不同,韓非貴為韓國公子,受其惠,更受其累,雖能看清天下歸秦的大勢,卻也只能回韓國;李斯不同,學於齊而仕於秦,不受狹義母國束縛,大勢已定果斷入秦。

少庶子 甘羅

李斯入丞相府與甘羅的那場問答辯論將秦國的統一路徑娓娓道來。

年僅十二歲的甘羅自幼聰慧,又是秦國前左丞相甘茂之孫,投在呂不韋門下任少庶子,屬於典型的人不大志不小。李斯入秦後,甘羅曾對呂不韋說,丞相渴求人才,何必捨近求遠?面對這麼狂傲的口氣,呂不韋也直言不諱:你是很有潛力,但論治國理政,你的才能還需要再歷練幾年,而李斯的才能是現成的,可以直接拿來用。這是呂不韋對甘羅和李斯兩人才能的一句評價,可以說相當精準!但甘羅仍然恃才傲物,於是有了李斯入相府後兩人的一場精彩答辯。

甘羅表面上是請教,實際上是想當眾給李斯一個下馬威,所以上來就問:“敢問先生,十年平天下,大秦需要多少兵馬?”

李斯想都沒想就回答:“百萬之兵足矣!”

甘羅覺得李斯上套了,接著追問:“百萬之兵何來呢?”

李斯看都沒看就回答:“從子民而來。“

甘羅緊追不捨:”大秦子民男女老幼不過四五百萬,如此來算,每五個人中必須要有一個人當兵。“很顯然,甘羅對這個問題是思考過的,即便大秦子民能上戰場的全部算上也不足百萬,更何況如果男人們都去當兵征戰,誰來種地?所以,他覺得這個問題只要不繞過去就一定能讓李斯難堪。

李斯

李斯並沒有直接否定他的推論,而是立足秦國現狀,把四五百萬就已經是大國,秦國這些年的蓄勢讓秦軍攻城略地,威震天下的現實拿出來;然後,提出“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的結論,直接指出人口多少取決於耕地多少,以及耕地產量多少;最後,藉著甘羅的最後一問:”先生還沒有回答百萬之軍從何而來“,李斯將答案和盤托出:秦國如今不是沒有土地,而是土地利用率太低,之所以有那麼多耕地被荒廢的原因在於灌溉不便。所以得出:”修水利,擴耕地,蓄人口,納六國流民,百萬之兵何足道哉!“的結論。

毫不誇張地說,李斯的這番已經為秦國統一天下畫出了藍圖,甚至給出了具體步驟和對應措施。

李斯這麼說的,也確實在這麼做。他暗暗佈局,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戰國初期列國形勢圖

戰國初期,齊楚最強,這樣的結論完全可以從上面的地圖上感受得到。戰國末期,局勢已變,秦國取漢中,吞巴蜀,滅義渠,震懾六國。而山東六國在朝秦暮楚的混戰中被漸漸削弱,從下面的地圖上看,最心驚膽戰的莫過於韓王。

戰國末期列國形勢圖

為減輕秦對韓的軍事壓力,韓王居然想到了引導秦國修渠以轉移注意力的計策。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元年),一位叫做鄭國的水利專家被當作韓國間諜派到秦國,企圖透過遊說秦國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來疲勞秦人,讓秦國十年內再沒有精力去攻打韓國,以此獲得喘息的機會。這就是著名的”疲秦計“。

鄭國相府解說修渠

聽著鄭國解說睡著了的呂不韋

《大秦賦》裡這條計策出自李斯之手,而從這條計策的最終受益者的角度去看,李斯的視野要比韓王深邃得多,因為”疲秦計“最終的受益者是秦國而並非韓國,而這個最終結果應該是在計策設計之初就被計策的設計者預見到了。

鄭國修渠

秦王視察修渠

“疲秦計”韓王關心的是如何讓修渠儘可能地耗費秦國人力物力,儘量拖延完工時間。根據鄭國在呂不韋府上的推算,修這條渠至少耗時十年,用工更是多達數十萬之眾。但韓王沒想到的是,這條三百多里的鄭國渠修成後不但可以灌溉田畝四萬餘頃,而且秦人還在河床下游設定石塊和木頭以降低涇水流速,進而沉澱還涇水中有肥效的泥沙,從而衝壓、降低沿岸耕土層中的鹽鹼成分,進而將秦國沿渠兩岸的大片鹽鹼地改良成了肥沃的良田,每畝增產一鍾。正如“韓國間諜”鄭國對秦王所說:“渠成亦秦之利也。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疲秦計”短期對韓國有利,長期對秦國有利,而背後的操盤手正是那個跟韓非子同學於稷下學宮,捨棄六國毅然入秦的李斯。

鄭國渠地圖

鄭國渠地勢

鄭國渠示意圖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永樂初期的武官任免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