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嬴政欣賞韓非

嬴政統一六國之前,他看到一篇韓非子寫的文章,並且對這個文章讚歎不已!當時,李斯就在嬴政的身邊,他聽到嬴政說,“若是我能見到此人,死也甘心了”!可見,嬴政對韓非的欣賞。

很顯然嬴政是不知道韓非的,否則,他也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不過,李斯是知道韓非的,因為韓非是他的同學,他們一起在荀子門下學習過。聽到嬴政的感慨後,李斯告訴嬴政,這一篇文章是出自韓非的筆下,想要見他還是不難的。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和李斯畢業之後,就分道揚鑣了。李斯分析了當時的國家大勢,他得出來的結論是秦國最有前途,所以,李斯隻身來到了秦國,先是投入呂不韋的門下,之後,到了嬴政這裡。

韓非沒得選,他只能留在韓國,儘管說不被韓王信任,他也得和韓王一起守住他們家的祖業。

當時的韓國已經是秦國的附屬國了,嬴政想要見到韓非也就是一句話的事。韓國也知道,嬴政可能要滅韓了。所以,在韓非臨行之前,韓王想讓韓非說服嬴政,不讓他最先滅掉韓國。韓非就這樣到了秦國。

嬴政作為韓非的粉絲,見到韓非這個偶像時,還是很崇拜他的,而且也想要重用他。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韓非死在了秦國。

2、嬴政為何沒有重用韓非

眾所周知,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以法勢術為核心,總結了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前人的智慧,補充和完善了法家思想。但其被同門師兄李斯殘害。李斯之所以要殺韓非,其主要原因在於韓非子自身,原因有三:

一、雖然通達人性,但卻不通人心。韓非子繼承了其師荀子的性本惡的哲學命題,但其卻不能明白人性雖然是惡,但人心卻是變化的,李斯本初並沒有必須殺韓非子的想法,但韓非子多次向秦王納諫,要求剷除權臣,李斯就是最大的權臣,豈有不先下手為強之理;

二、雖然天資聰穎,但卻太過實誠。推出法家思想,治理天下,讓皇帝政權鞏固,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出在實誠上,秦始皇看重的是他的治國思想,卻不是他本人,當他將法家精要和盤托出之時,他的價值又如何體現呢?更不要說秦王不會殺李斯,而去救韓非子,相比之下,李斯有更大的用處。

三、雖然精通權謀,但未認真思考。一山不容二虎,秦國已經有了一個李斯,而李斯又如何能容納下一個才能比自己高,卻又對自己地位產生威脅的師弟呢?所以韓非子必死。《史記》記載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李斯想害韓非,說韓非是韓國間諜,繼而促使秦始皇殺韓信的決斷,雖然史記上說秦始皇后來後悔了,但其實韓非子進入秦王宮的那一步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悲劇的命運,很簡單,秦王不需要他,需要他的思想,所以李斯才能趁虛而入。

向就是合作,背就是離去。這是一個選擇,關乎人生旅程是否平坦,有時候我們看古人比如韓非子、韓信,我們都會為其最終結局而惋惜,甚至會臆測,要是韓非子不投靠秦王,韓信不投靠劉邦,或者背叛劉邦就好了,可惜歷史就是歷史,人生不會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選擇了,就要為當初的選擇而承擔後果。

3、韓非之死

韓非的書傳到秦國,秦王非常讚賞韓非的才華。韓王安三年(公元前235年),因秦國攻韓,韓王在危急關頭召見韓非,與韓非謀劃削弱秦國實力。

韓王安五年(公元前233年),韓非子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秦王(即秦始皇)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韓非上《存韓》書,批評李斯,揭縱橫家姚賈之短(姚賈曾經破趙韓燕等五國合縱,韓非上書說姚賈奔走列國是為了中飽私囊,而非為秦國出力,欲使秦王不用姚賈)。由此得罪了李、姚二人。

韓非與李斯之政見相左。韓非欲存韓,李斯欲滅韓。因為韓非子和李斯曾經是同窗,李斯深知韓非辯才了得,擔心嬴政被韓非計謀所矇蔽,故上書嬴政,陳述其中利害。他說:“韓非前來,未必不是認為他能夠讓韓留存,是重韓之利益而來。他的辯論辭藻,掩飾詐謀,是想從秦國取利,窺伺著讓陛下做出對韓有利的事。”

秦始皇認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韓非。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想上書秦始皇,被拒絕。後來秦始皇后悔,派人赦免他,但是韓非已死。

3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張自忠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