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一些抗戰劇或者抗戰素材時,是否會發現日本軍隊的軍裝設計上和其他列強有所不同:日軍帽子上有兩片“屁簾”——即軍帽的兩旁專門釘了一塊布,一直垂到肩膀。這個設計,類似我們平時看到的小孩“屁簾兒”。疑讓人感到很搞笑。
這兩片“屁簾”,是做什麼的呢?
這兩片布片,正規的名字叫“”,有時也簡稱“帽垂”。日本頒發的訓練紀念章上,就可以看到,關東軍頒滿洲事變二週年紀念章上也可以看到。
其實,日軍採用這種軍帽,完全出於實用主義角度考量。在歷史上,這種帽子還起到減少傷亡作用。並且,這種軍帽的“智慧財產權”還真不屬於日軍,而是屬於歐陸列強。
19世紀中期,日本遭遇西方列強強行開關。日本進步人士認為,想挽救日本,就要學習西方對於日軍帽子上為何會有兩片“屁簾”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制式源於法國軍隊。
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在北非軍團中使用的。因北非地處沙漠地帶,為了防止兵士被陽光暴曬而灼傷面板,而在後頸處加了布片,這布片同時還可以防止蟲、蚊的叮咬。近代日軍組建於明治時期,最早效仿的即是法國軍隊的服裝樣式。因此,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
細心的朋友會在甲午戰爭時期的照片上發現,日軍當時的軍帽並不存在“屁簾”,“屁簾”的出現,其實是上個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情。
當時美國不願意給日本提供橡膠等資源,於是日本一怒之下對英法美宣戰,將東南亞的英法美殖民地悉數佔領,但是,日軍進駐這些地區以後,死亡人數急劇上升——最為悲催的是,日軍死亡的原因不是因為敵人的抵抗,而是熱帶蚊蟲的叮咬。此外,紫外線燒傷也導致了日軍的減員。
日軍於是想到:法國人在馬裡搞殖民的時候,也面對這個問題,於是,日本人透過研究,發現法軍為了應對熱帶問題,設計出了帶“屁簾”的軍帽。
於是日軍如獲至寶。將這種款式的軍帽山寨回來,大量在東南亞部隊中投放,主要用途是為了遮陽和防止蚊蟲等叮咬。在東南亞戰場上,日軍將至少有十萬人因為熱帶蚊蟲的叮咬而喪命。
二、為了防止戰場上的炮震。
為了防止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鬥時耳朵被炮火發射的聲響震聾,同時也為了減弱對方炮聲。這種說法似很牽強。
三、源自日軍傳統做法
日本古代士兵出征時有戴“陣笠”的習慣。“陳笠”,即士兵作戰時戴的斗笠,後有布簾。這種說法認為,這即是日本帽垂的淵源。
四、源自天皇的護祐。
據有關資料,日軍最早配發“帽垂”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當年7月7日天皇頒佈勅令,向佔領臺灣的日軍配發“軍帽垂布”,用於遮陽防暑降溫。後來,這布條被視為“護身符”,更被宣傳為天皇對每個士兵的恩賜:兩塊布分別是“八宏一宇”和“四海一體”。這是日軍宣揚“大東亞戰爭”正當性的用語,意為“天下一家”。這種說法作為鼓舞士氣倒還說得過去,如作為淵源,似乎演義的成分過多。
日軍帽子上為何會有兩片“屁簾”?看完以上介紹的幾種原因,想必大家應該都有自己的答案了吧。日軍帽子上有兩片“屁簾”,這也是日本一種奇特的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