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劉劭弒父即位後,劉駿親率大軍討伐,很快便將其擊潰,奪取了皇位。
《宋書》卷六: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劉駿,字休龍,是宋文帝劉義隆的三子,母為路淑媛。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出生。一些史料記載了宋孝武帝劉駿與生母亂倫的傳聞,這使得他的名聲一直不太好。劉駿是南朝宋僅有的幾個壽終正寢的帝王之一,真實的劉駿度過了怎樣的一生?
宋孝武帝-劉駿
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劉駿被立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戶。元嘉十六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官拜徵虜將軍、湘州刺史,統領石頭城防衛。元嘉十七年,升遷為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擔任南豫州刺史,依然鎮守石頭城。二十一年,加督秦州,進封撫軍將軍。第二年,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和荊州的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擔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從東晉偏安江左以來,襄陽沒有皇子鎮守過,當時宋文帝欲經略關、河,所以有此官職。
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改授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和豫州的梁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北鎮彭城。不久擔任兗州刺史。始興王浚為南兗州,上解督南兗。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劉宋,攻佔汝陽,直奔懸瓠。宋文帝詔令劉駿領兵北襲屯駐於汝陽的魏軍。劉駿接詔後,領一千五百兵馬進襲汝陽,魏軍因無防備而潰敗。宋軍殺北魏軍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營救了大批被魏軍擄掠的宋民。幾天後,魏軍探得宋軍後無援軍,從虎牢引救兵反撲,宋軍兵力不足而戰敗,僅有九百人生還,戰馬只剩下四百多匹。 劉駿因汝陽戰敗,降號鎮軍將軍。不久,魏軍因戰戰爭失利和糧草被斷,當年四月,撤兵北歸。隨後宋文帝兵分三路第二次北伐,十一月,因東路軍潰敗,魏軍南下反攻,兵分四路驅入劉宋境內,兵鋒直指彭城,拓跋燾率大軍圍攻彭城,宋軍據城固守,魏軍不能克,於是繞過彭城,奔向留城。劉駿派部將嵇玄敬率軍提前進至留城,觀察魏軍的動向。魏軍後攻留城,留城守軍由於當地百姓協助,取得勝利,魏軍遭到失敗,於是又繞過留城,率軍南行。魏軍北返,路過離彭城幾十裡處的安王陂暫時休養,劉駿與其他彭城宋將請求劉義恭趁魏軍勞師疲憊之際襲擊魏軍,但劉義恭畏懼不敢截擊,並禁止將領私自帶兵出擊。次日,宋文帝詔令劉義恭全力追擊魏軍,劉義恭派檀和之領兵追擊。但北魏軍提前得知了訊息,丟棄鎧甲,走小道,輕裝加速撤回魏境 。宋文帝聽聞魏軍平安返境,極為惱怒,斥責江北六州的劉宋守軍。下詔責備彭城宋軍未能及時在魏軍北返途中攔截魏軍,降劉駿為北中郎將。二十八年, 進加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鎮守山陽。不久升為都督江州、荊州的江夏和豫州的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官拜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當時沿江蠻寇趁著北伐失利,舉兵叛亂,宋文帝派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討伐,任命劉駿總統眾軍。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正月,劉駿在西陽的五洲討伐蠻寇。正當太子劉劭發動叛亂弒殺了宋文帝,劉駿率眾討伐劉劭,荊州刺史南譙王劉義宣、雍州刺史臧質共同起兵。四月,劉駿佔領溧洲。不久冠軍將軍柳元景前鋒到達新亭,修建營壘。劉劭親率軍隊攻柳元景,大敗退走。劉駿隨即在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劉秀之、朱修之等諸將的勸進下,於新亭稱帝。五月四日,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及二兄劉濬,大赦天下。任命大將軍江夏王劉義恭為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州刺史。任命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中書監、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安東將軍隨王劉誕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雍州刺史臧質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徵虜將軍沈慶之為領軍將軍;撫軍將軍蕭思話升為尚書左僕射。徵虜將軍王僧達升為尚書右僕射。改新亭為中興亭。仍使用父皇劉義隆的“元嘉”年號,改立劉義隆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以彰顯自己延續文帝皇統的合法性。 尊生母路淑媛為皇太后。
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春正月,劉駿親祠南郊,改元,大赦天下。二月,劉義宣在荊州稱帝,舉兵起事。劉駿隨即任命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沈慶之統率諸軍總督平叛戰事,同時遣撫軍將軍柳元景屯兵採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謨於梁山江岸築卻月城,陳舟師,據險扼守。益州刺史劉秀之、雍州刺史朱修之、廣州刺史宗愨也舉兵響應朝廷平叛,向荊江二州進攻。三月六日,徐遺寶率先被安北司馬夏侯祖權擊敗,棄眾逃走。四月二十日,沈慶之在歷陽的小峴大敗魯爽,斬殺魯爽。五月十八日,劉義宣、臧質率軍進攻至梁山,成功攻陷梁山西壘,一度聲勢浩大。王玄謨督領朝廷諸將,盡遣精兵出壘迎戰,朝廷軍在薛安都、垣護之、宗越等部的奮擊下,最終大敗臧質軍主力。朝廷軍趁勝以火攻,襲擊劉義宣、臧質的殘軍。劉義宣逃回江陵,被朱修之捕殺。六月三日,臧質逃到武昌,被人斬殺,頭顱在京城傳遞示眾。劉駿在平定劉義宣之亂後,又除掉了七弟建平王劉宏,他不再信任和重用宗室親王,遂訂出車服制度二十四條以貶抑宗王,利用和設定典籤和行事加強對地方宗室親王的監察,大肆限制和削弱宗室親王的勢力。
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孝武帝因為歷城(今濟南)是軍事要地,打算將青州州治由原先的東陽城移併到第一線的歷城與冀州並鎮以鞏固邊防。下詔將青州州治由遠離前線的東陽移併到第一線的歷城與冀州並鎮。
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春正月,改元,大赦天下。
宋孝武帝在他的在位十二年,除平定早年叛亂的劉義宣外,還先後誅殺了南平王劉鑠和武昌王劉渾,平定了竟陵王劉誕、海陵王劉休茂的叛亂。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南平王劉鑠因歸順較晚,同時在任藩王時,兩人關係就不睦,劉鑠時常譏辱當時最不被文帝重視的劉駿,在劉劭弒殺文帝后,劉鑠更歸附劉劭,據兵對抗劉駿,劉劭敗亡後,方才投降,被劉駿拜為司空。劉駿在基本穩定政局後,以劉鑠有異志,賜藥死,時年二十三。
孝建二年(公元455年),因武昌王劉渾與左右人戲作檄文,自封楚王的事件洩露。孝武帝命有司奏免劉渾為庶人,絕屬籍,發往始安郡,並遣員外散騎侍郎戴明寶詰責,逼令自殺,時年十七。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劉誕知道孝武帝畏忌他,也暗作準備,藉口魏人入侵,修整廣陵城池,積聚糧草兵器以自固。有人告劉誕欲反,孝武帝下令將劉誕降爵,劉誕不服,抗命不受,並殺兗州刺史垣閬,據廣陵謀反,並邀淮北諸鎮參與。孝武帝命以始興公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南兗州刺史,將兵討劉誕,圍廣陵。城破,劉誕被殺,時年二十七。孝武帝聽到廣陵已破,劉誕死,高興極了。他出宣陽門,命左右皆呼萬歲。侍中蔡興宗陪侍,獨不呼萬歲。孝武問他:“卿何獨不呼?”蔡興宗說:“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豈得皆稱萬歲!”孝武帝聽後,默然回宮。
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海陵王劉休茂因性情急疾,不滿天天被劉駿派出的典籤官監視,於是起兵殺了典籤官,還未出內城,就被當地官軍殺死,時年十七。
大明八年(公元464)二月十六日,宋孝武帝劉駿在玉燭殿駕崩,時年三十五歲。遺命太宰劉義恭、尚書令柳元景、始興公沈慶之、尚書中事顏師伯、領軍將軍王玄謨,五人擔任輔政大臣,輔佐太子劉子業。同時詔令“劉義恭和柳元景進入內城居住,朝廷事務,無論大小,全都要奏啟二人。國家大事要和始興公沈慶之商量決定。如果有軍務,就全都委託沈慶之處理。尚書府的事務,託付給顏師伯處理。統領外監事務,交給王玄謨處理。”七月三日,宋孝武帝劉駿葬于丹陽秣陵縣巖山景寧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
劉宋王朝世系
宋孝武帝劉駿因在一些史料上留有與生母亂倫的傳聞,而使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不太好。最早關於劉駿亂倫的記載,源於北魏的官方史書,《魏書》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穢汙之聲,佈於歐越。但是《魏書》作為北魏官方正史,以北朝鮮卑族為正統,對南朝帝王極盡詆譭抹黑。《宋書》指劉駿因常於路太后所居顯陽殿中臨幸宮女,因停留時間過久,以致民間謠傳其間有不可告人之事。但同時也指“宮掖事秘,莫能辨也”,並說劉駿天性好色。在其後的史學家指出《宋書》對劉駿的評價有失公允。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說:“沈氏著書,好誣先代,於晉則故造奇說,在宋則多出謗言,前史所載,已譏其謬矣。”
對於殷淑儀是南郡王劉義宣之女,劉駿與堂妹亂倫,為了避人耳目,冒充是殷琰家的女兒。同樣遭到後世不少史家質疑。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其著作《資治通鑑考異》中,認為殷淑儀為劉義宣之女並無任何江左史料作旁證。另有說法認為殷淑儀只是殷琰府中的家妓或婢女之類的家人,後被殷琰送給“喜好女色”“蓄養嬪媵多達千人”的劉義宣,劉義宣敗後才入宮。
宋孝武帝劉駿在位十二年,前期他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厲行改革,繼續東晉以來的土斷政策,軍事上多次擊潰北魏侵犯,並收復了濟水以北的失地。他統治時期,採取的諸多強硬和鐵腕的手段措施,削弱了士族、宗室、地方豪強,扭轉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不僅實現了“主威獨運”的政治局面,更實現了“外內服其神明,莫敢弛惰”的朝局。在文化上劉駿的詩文造詣相當高,陸時雍評價他的詩文“菁華璀璨,開靈運之先”。但是到他統治末期則一改前期息兵簡政之風,開始居傲自滿,大興土木,好酒奢靡,濫用民力,奢侈無度,又恰逢大明末年發生大面積旱災,導致民生出現凋敝,致使其在位前期形勢出現好轉的劉宋王朝,在其執政末年又走向衰敗,有一個典故說明了他的奢靡。
在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劉駿打算毀掉宋武帝劉裕住過的屋子,在那裡興建玉燭殿,和手下大臣一起前去觀看,舊屋床頭上還有一截土牆,牆上掛著麻葛燈籠和麻線蠅拂。侍中袁顗看完,盛讚武帝劉裕節儉樸素的品德。孝武帝沒有回答什麼,自以為名士派頭,瞧不起沒文化的祖父劉裕,批評說:“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