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沉寂的一百多年

秦穆公死後,秦國雖一直位列春秋四大國地位,但在諸侯當中還算是相對沉寂的:晉、楚第一檔,相當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齊國經濟強大但軍事、政治地位稍遜,列第三位,相當於日本;秦國經濟不發達但軍事實力較強,相當於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而春秋中後期,秦國的外交策略也是親近楚國對抗晉國,這與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何其相似。

弭兵大會時確定的四大諸侯:晉楚齊秦

秦國經歷了什麼?為何這麼一個大國會在風雲變幻的春秋後期做不出什麼世面,默默無聞呢?

春秋中後期的主題是晉楚爭霸,兩大國拉幫結派,在中原大打出手,持續了一百多年(期間先後發生了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三大戰役以及針對兩國盟國的無數小規模戰役)。直到宋國因長期夾在兩國中間,苦不堪言,宋國大臣向戌組織“弭兵大會”,兩國才結束明面上的對抗,由世界大戰模式轉入冷戰模式。

在這樣紛繁複雜的世界格局下,秦國自知無法與晉楚兩國正面對抗爭霸,因而從穆公時期開始就定下了悶聲發大財,絕不輕易東出的政治和外交主基調,將軍事擴張方向轉向自家的後院—西方。在這一百多年內,周邊的小鄰國都被滅得差不多了,沒仗打了。而東邊晉楚兩國又太過強大,咱惹不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技不如人,索性關起門來修煉。

其實,秦晉兩國從秦康公開始直到戰國時期都是不和的,只不過晉楚爭霸的大環境讓兩國沒有機會一決雌雄。說白了,就是晉國的重心在中原和楚國,對於秦國,偶爾敲打敲打就行了,壓根沒當作競爭對手看待。但偶爾的擦槍走火也是不可避免的,與晉國隔河而居的地理關係以及先人的恩怨,也使得兩國也斷斷續續地打過幾仗。

而楚國方面,雖然與秦國也是鄰居,但由於在與晉國的對抗中整體上處於劣勢,所以也不可能再把一個秦國作為敵國拉進來,這不是自找麻煩嘛。

相反,楚國更想把秦國作為盟友。兩國以互嫁女兒的形式維繫著友好關係。到楚昭王時期,楚國差點被吳國滅了,申包胥到秦國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天,感動了地,感動了秦國上下,最終秦國出動兵車三百乘施以援手,幫助楚國復國。

要說這事也起源於秦楚聯姻,楚平王看上了秦國嫁過來的兒媳婦,從太子建手中搶了過來,收為己用。又被費無極一搗騰,把個伍子胥逼到了吳國,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伍子胥白髮過昭關,幫助吳王闔閭殺了吳王僚,帶著吳國軍隊又殺回來了,還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了屍。

這還沒完,太子建因費無極的讒言出奔鄭國,客死他鄉後,他兒子白公勝又回來殺了楚國令尹子西。

兩代人的恩怨情仇把個強盛的楚國搞得七零八落,一蹶不振。

可這事能怪秦國嫁過來的女兒?當然不行。你楚國男人自己混賬能賴一個女人?

要不是秦國看在女兒面上,仗義出手相救,湖北人現在可能說的是“阿拉,儂”,而不是“搞莫斯”了。陝西大爺幫著湖北女婿打跑了江蘇死對頭。

秦、楚的這種友好關係一直延續到了戰國中期。所以整個春秋中後期,秦、楚兩國實際上就是盟國關係。

但除了復楚之戰以及涇水投毒退聯軍那一出,秦國在春秋中後期的戲份實在不多。以至於《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康公之後到秦獻公之間的秦國曆史的時候,絕大多數是在寫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事件。

秦國就這樣相對沉寂了一百多年時間,帶著這種沉寂直接跨入了戰國。

到了戰國的秦國就活躍了?

秦國確實是戰國的主角,但戰國初期,秦國仍然在國際舞臺上充當啞巴角色。這段時間,秦國那叫一個亂。兩個國君被殺,侄子、叔叔、兒子、孫子、堂哥先後做了國君,在位長的十幾年,短的兩年,更替頻繁。秦國因此失去了戰國初期的一波兼併大潮,眼睜睜看著分家後的三晉在中原縱橫捭闔,地盤越來越大。等到江湖上給諸侯排名是,秦國發現自己竟然成了倒數的。

落後就要捱打,正當秦國連繼承製度還沒整明白的時候,率先強大的魏國打過來了。魏文侯也不知與秦國結的哪門子仇,看準了秦國往死裡打。尤其是以吳起為主將之後,更是橫行河西,將秦穆公從晉國要回來的河西之地又奪了回去(不盡一致)。

無論是陣地戰還是攻城,秦軍是全方位落後。奇恥大辱,秦軍五十萬人居然被五萬魏武卒吊打。人家各種新式武器在戰場上蹭蹭蹭一亮相,老秦人就發現不對勁,自己手裡的棒子顯然太脆了。一交手,我的媽呀,這魏武卒個個都是少林寺出來的。逃命吧。

就這樣,雙方陸陸續續打了十年,河西大片土地淪喪,成了魏國的地盤。

當然,沉寂昏睡了百年的秦國也被打醒了。

秦國慘遭魏國吊打,秦國是如何痛定思痛,復爾崛起的?敬請關注下期解讀。

覺 醒

沉睡了一百多年之後,秦國如遇晴天霹靂般突然覺醒。

從秦國進入了震古爍今的大秦時代。這也是一個大時代。

面對魏國咄咄逼人西進戰略,老秦人竭盡全力去守護著自己的防線。但打了十年,卻發現自己的防線已經從黃河邊推到了關中腹地,再退就退到老祖宗祖墳上去了。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天佑大秦。

因為秦國的苦主魏文侯去世了。

魏文侯這一輩子為魏國稱霸中原準備好了一切,唯獨沒有培養好接班人。

兩代接班人魏武侯、魏惠侯看不上秦國的一畝三分地,將戰略重心放在東方,尤其是與日漸強大的齊國爭奪東方霸權,仗著實力強勁折騰好基友韓、趙,經過魏惠侯時期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戰役,魏國從世界第一被打成世界第四。

這還不算,戰略家、軍事家、改革家吳起被趕去了死對頭楚國,幫助楚國躍升世界前三。

更重要的是,在魏武侯選擇讓其秦國喘息了十幾年後,魏惠侯為大秦送來了改革的總設計師。

魏相公叔痤生前怕公孫鞅搶他位子而選擇將其雪藏,死前大義凜然一把,將公孫鞅推薦給魏惠侯,希望魏惠侯將國政交給公孫鞅。這魏惠侯一想不對啊,公叔你丫老糊塗了吧,這小年輕有啥本事,要是有本事你咋不早點推薦?怕是死前腦子燒壞了。

公孫鞅在魏國未受重用,恰好秦孝公招賢納士,準備將秦國的土地、財富與天下賢才共享(這當然是吹牛的)。公孫鞅一怒之下去了秦國。

公孫鞅到底有啥真本事?

在秦國宮殿內,公孫鞅見到了求賢若渴的秦孝公,開始大談治國之道。

第一天,他對秦孝公講帝道,就是如何做到想三皇五帝那樣境界,秦孝公聽到一半睡著了。

第二天,他對秦孝公講王道,關於商湯、文武之道,秦孝公聽得打哈欠。

第三天,公孫鞅開始講霸道,如何富國強兵、迅速稱霸諸侯,從吃過早飯講到太陽落山,秦孝公目不轉睛,廢寢忘食,當即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秦國爵位第十級),令其主持改革變法(雖然爵位是中等,但主持變法是實權,是秦國中心工作,公孫鞅初來乍到就取得了僅次於國君的權力地位)。

商鞅變法開始了。

商鞅變法的內容初中畢業生都背的出來,這裡就不贅述了。

期間還出現過諸如立木為信之類為後人稱道的故事,但這次變法並非課本上講得那樣順利,而是充滿血腥和暴力的。

變法從上到下的阻力很大,秦國的貴族機會無一不表示反對,秦孝公幾乎成了孤家寡人,連他的兒子,秦國太子嬴駟也不買老爹的賬。秦孝公為了稱霸急紅了眼,大開殺戒,反對的貴族被賜死、流放者不計其數,就連太子的師傅也被施以黥刑(畢竟對親兒子下不去手,只能打他師父,教不嚴,師之惰嘛)。

第一輪改革下來,還沒開始稱霸,自己人先殺了不少,一時間涇水遍赤(在涇水河邊行刑,血水染紅涇水)。

八年後,公孫鞅榮升大良造,從這個過程看,商鞅變法基本上是成功了(不成功便成仁,得罪那麼多貴族還成功還不得被剁成肉醬,噴成篩子,估計連秦孝公都得下臺,畢竟孝公他爹繼位前秦國那些個政變也是不得了)。

對於商鞅變法,秦孝公是無原則無底線地支援

成功體現在哪些地方?

商鞅變法十週年之際,秦國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但凡大治之世都是這種套路,路不拾遺這詞都被用爛了,估計古人就這點追求吧。

然而事實就是,秦國在這十年間已經擁有了可以與齊、魏、楚三大國扳手腕的實力。蟄伏了一百多年的大秦準備東出了。

首先要收拾的自然是老冤家魏國。此時的魏國的實力雖然仍列世界前列,但也早已不是那個當年隨便虐你的魏國了。由於剛剛經歷桂陵之戰大敗,魏國元氣大傷,此時正是對付它的絕佳機會。

這一打就是十二年,顯然僅是互相試探,小打小鬧。公元前340年,兩國終於要決戰了。

決戰前兩國的實力對比是怎麼樣的呢?

一是國力和軍力的對比。

秦國落實商鞅變法二十年,改革成效明顯,國富民強,軍隊素質大大提高,再不是十個打一個都不是魏武卒對手的山野村夫,而是後來令列國聞風喪膽的大秦銳士。

魏國四處出擊幾十年,國庫庫存幾乎打光。尤其是經過桂林、馬陵之戰的折騰,兵源和武庫枯竭而得不到有效補充,精銳部隊魏武卒本來就十來萬人,馬陵一戰損失殆盡,新招募的武卒訓練尚不成熟,還達不到吳起時代的戰鬥力。

秦國後方較為穩定,幾乎可以傾巢出動,集全國之力進攻魏國。

魏國四戰之地,除了西面的秦國,還要防備東、南、北四個方向的敵對勢力(與韓、趙、齊、楚都有仇),無法集中全部力量對付秦國。

二是國內外形勢的對比。

秦國國內對商鞅變法的反對勢力此時已消滅殆盡,商鞅這個從魏國來的外臣成了國家英雄,正所謂上下一心,一致對外。秦國沉睡上百年,很少與列國發生戰爭,不會招來其他鄰國的攻擊。相反,長期被魏國欺負的韓、趙兩國倒是希望秦國打殘魏國為他們出口氣。

而魏國與韓、趙交惡,與齊、楚爭霸,外交上成了眾矢之的,對外戰爭非但沒了魏文侯時的親密盟友,反而要提防鄰國背後捅刀子。

三是人才對比。

秦國的領軍人物是商鞅,不世出的改革家、將才;魏國的軍方核心龐涓已經死在了馬陵道,人才青黃不接,勉強讓公子卬領軍出戰。

新一輪的河西之戰正式開始。

上一次河西之戰打了十年,至於這一次的河西之戰,感覺我上面的分析完全是多餘的,打了一個回合就over了。

前線,商鞅寫信給魏軍的主將公子卬:兄弟,我在魏國時咱倆一起泡妞一起打遊戲,如今卻要兵戎相見,我不忍心與你殺個你死我活,指不定打了半天也分不出個結果來。我在秦國還算說得上話,國君基本都聽我的。不如咱倆一起喝個酒,各自帶兵回去,秦、魏兩國的恩怨就此了結如何?

這公子卬還真信了。帶了倆美女,倆僕人屁顛屁顛就去赴宴了。酒剛喝好,這飯還沒吃飽,就被綁了:公孫鞅你這王八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誰說我要宰了你,咱倆畢竟以前是好基友,哥捨不得殺你。你就在這抱著美女吃著美食,看哥怎麼破你的大軍,怎麼席捲你的河西:來人,伺候公子吃餅(飯還沒吃飽)。

秦軍如猛虎下山,一輪衝鋒就把魏軍滅了(隱忍了數十年,老秦人都快憋瘋了)。

這一仗,把魏國徹底打殘了,這位昔日霸主最後的一點威嚴蕩然無存,高傲的魏惠侯不得不向曾經被自己無視的商鞅低頭(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

河西之地一失,魏國國都安邑就暴露在了秦軍的兵鋒之下,魏國被迫往東遷都到大梁,再無力西顧。

所謂的秦國東出,是指秦軍向東出函谷關進攻山東六國。這一戰,雖然出的不是函谷關,但收復了河西失地,徹底打趴下了號稱中原霸主的魏國。再也沒有人能阻擋秦國的虎狼之師了。

商鞅也憑藉變法的貢獻躋身秦國名人榜前三(百里奚、商鞅、白起),然而沒多久他掛了。

商鞅將秦國拉上世界第一寶座,但商鞅卻被施以車裂之刑。統一大業尚未成功,秦國為何擅殺功臣?請繼續關注下期解讀。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何崇禎死前要把妻女給殺了,你不看宋朝和金國的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