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國七雄中,韓國國土最小,政治改革成效差。 雖有才智過人的韓非,但韓王安昏庸。韓非的意見不聽取,韓非的變法不採納,韓非的政治論文不重視。 韓王所用之人大多是徒有虛名之輩,導致韓國國勢日漸衰落 。

韓國出於對秦國的畏懼和防範,多次參與合縱攻秦,卻收效甚微。 同時也為存韓弱秦的計策費勁心思,三個計策雖暫時避免了亡國之禍,卻給秦國奉送了三份豐厚之禮。

第一份大禮——納貢 。韓桓惠王向秦稱臣納貢,到秦王嬴政親政之時已三十多年,這無形給秦國東出奠定了豐厚的財力,物力基礎 。

第二份大禮——鄭國渠。 韓國君臣提出的“疲秦之計”,派水工鄭國為秦國修鄭國渠 ,這是一項重大的基礎性建設,耗時耗力耗財,整個工程長達十多年。 韓國這個謀略還是有一定成效的,秦國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攻打韓國, 它的確延長了韓國滅亡的時間。

可秦國不但不因為鄭國渠的修建而變弱 。鄭國渠修成了,使關中平原乾旱之地沃野千里,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農業生產力。為大秦蕩六國儲備了豐厚的糧草,正所謂“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

第三份大禮——《韓非子》。韓非入秦,主要目的是存韓弱秦, 提出先弱趙或滅趙。秦王基本採納了他的意見,先從北翼重點打擊趙國,使其自顧不暇,無力援助韓魏。

韓非的獻策,延長了韓國的壽命, 但也註定了韓國的覆滅。

韓非所著《韓非子》 ,韓王不重視,秦王卻如獲珍寶。他的著作為秦王確定了正確的統一戰爭戰略安排,還為秦王統治臣民提供了系統的政治方略和手段。

秦國首滅韓國的好處主要原因有三 :

第一,韓國弱,取韓國不費吹灰之力 ,還可震懾其他五國。

第二,韓國是秦國東出之通道,六國經常從函谷關聯合攻秦。 滅韓可以把函谷關握在自己手中,防止六國從這裡反攻。

第三,韓國夾在魏楚之間,奪取韓國可切斷楚魏趙之間的聯絡,同時近逼齊國 。

秦國弱趙後,秦王把作戰目標轉向韓國,公元前230年,韓國徹底滅亡 。

2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商鞅之前,這位秦國君主已經開始變法,他的作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