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幾日,筆者《〈大秦帝國〉畫蛇添足,稱屈原為“羋原”》一文,受到不少網友關注。

網友觀點

這裡面有很多觀點,除了固持今日習俗,稱其為嬴政的觀點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秦國自立國就和趙國同宗,都是贏姓趙氏,所以應該稱其為“趙政”。

第二種觀點,秦國應該是秦氏,秦始皇生於趙國,而稱趙氏。

司馬閹人不說也罷!連姓氏由來也不說,搞毛線。說人家王室嫡系有祖傳的氏就錯了,命氏命氏啥叫命氏?氏為神聖,首領,胙土命氏就是封一地首領,秦始皇廢分封之後你覺得還有氏嗎?因生賜姓,生於趙當然姓趙,氏趙可能嗎?就像商鞅,姬姓,又叫衛鞅,公孫鞅,商鞅啥意思:姬是老祖宗的姓,生於衛地又姓衛,又是衛國公侯之孫所以叫公孫,介於姓與氏之間,封於商地是為氏商。

基於網友提供的寶貴指教,先將自己的思考整理如下,絕非定論。不同意見的網友可以交流,但不要謾罵。

有關姓氏的幾點共識

首先,我們應該確定幾個共識。

第一,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宋·鄭樵雲:“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明末顧炎武:“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訖於春秋之末,無不稱姓之女子。”

第二,我們這裡所說的例子,都是先秦時期的貴族,而非先秦時期的庶人。

宋·鄭樵雲:“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顧炎武:“最下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第三,姓標明血緣關係,不會隨便更改,氏可以在後世改變。

顧炎武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如果姓也可變,那麼“姓”怎麼能夠用來區別婚姻,如何形成“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觀念?

因此,第三種觀點,不攻自破。甚至將“公孫”也當做姓氏之一,更是可笑!而自己卻趾高氣昂,蔑稱太史公,更顯小人之態。

秦國之氏

為了弄明白,秦始皇的稱呼,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秦國之氏。

首先,網友觀點,一曰趙氏,一曰秦氏。其實這兩種觀點,文獻中都有。

認為秦國是趙氏者,以《史記》為主。《史記》雲:“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史記·秦本紀》雲:“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基於此,清人洪亮吉雲:“此秦氏趙所由來也。”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也說:“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之事“是秦之所以氏趙”。(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六《秦始皇本紀》)。

可見,主要觀點都是基於《史記》記載,而認為秦國為趙氏。

秦國趙氏的疑問

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很有問題。鄭樵《通志·秦紀》明確指出“司馬遷不通姓氏學”。

首先,我們來看《史記》記載“造父受封之事”: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造父受封趙城,是趙國先祖(“趙衰其後也”,說的就是這一點。),而非秦國先祖。但此時秦國先祖“非子”尚未受封,依附造父,所以說“皆蒙趙城”,此時非子為趙氏無疑。

但如果繼續讀《史記》就會發現問題: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閒,馬大蕃息。……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非子因為周天子養馬,被周孝王封於秦,此時非子不再依附造父,從此稱為“秦贏”。這正應該是“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表現。

《史記》又載:“  秦嬴(非子)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非子子孫,稱“秦侯”“秦仲”,應該都是“秦氏”。

至秦襄公之時,秦國正式受封,列為諸侯:“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襄公自列諸侯,更無再用當初所附造父氏之理。

前人已經指出,司馬遷對秦國為趙氏的記載,不正確的。

清代史記學大家梁玉繩《史記志疑》雲:“此《(秦本)紀》前雲“非子蒙趙城姓趙氏”,《始皇紀》雲“姓趙氏”,此論又云秦為趙氏。夫後人追溯所出,秦、趙可以互稱,若專言其姓氏,豈容混冒妄載。……秦不當氏趙。”

鄭樵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如此記載,是基於漢代人的觀念(漢代姓氏已經混為一談):“今秦氏自非子得邑,則以秦邑為氏;及襄公封國,則以秦國為氏。……豈有秦國之君而以趙國為氏乎?漢魏以來,與此道異,(司馬)遷漢人,但知漢事而已。(《通志》卷四《秦紀》)

以上是對秦國趙氏、秦氏的論據的整理,不知道網友支援哪種觀點?本人認為,秦氏比較合理,非子之時,可能曾經因依附造父而稱趙氏,但自從得秦邑,當以“秦”為氏。

秦始皇何氏?

秦國曆代國君,普遍是秦氏,那麼秦始皇為何氏呢?

趙氏?

戰國人、漢人普遍稱秦始皇為趙政。

戰國著作《世本》,稱秦始皇“生於趙,故曰趙政”(《史記·秦始皇本紀》唐司馬貞《索隱》引《世本》。)足見秦始皇稱“趙”和他生於趙國邯鄲有著密切關係。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東漢後期王符《潛夫論》說,因其“生於(趙地)邯鄲,故曰趙政。”

東漢末年高誘注《淮南子》說“(秦始皇)生於趙,故名趙政。”(《淮南子·人間訓》高誘注)。

秦氏?

但也有稱秦始皇為秦氏的記載。

《漢書·賈山傳》載賈山在漢文帝時進上《至言》,就是名始皇曰“秦政”。《毛詩正義》則稱秦始皇為“趙正”。(正與政,通假。)

呂氏?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而稱之曰“呂政”。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漢明帝詔書雲:“周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

這就是關於秦始皇之氏的觀點,不知道您支援哪一種?

如何稱呼秦始皇?

既然男子稱氏,而秦始皇之氏有爭議,那麼如何稱呼秦始皇呢?我們這裡說的秦始皇同時代的人如何稱呼,而非後世。

其實,秦氏、趙氏、乃至呂氏,都不重要。因為天子、諸侯國君都不稱氏。

鄭樵《通志·氏族略》雲:“凡諸侯無氏,以國爵為氏。”

顧炎武《日知錄·原形》雲:“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

因此,秦始皇即位之後,當稱“秦王政”;稱皇帝之後當稱“始皇帝”。

那麼秦始皇如何自稱呢?

先秦諸侯,多自稱寡人、不榖,始皇稱皇帝,則稱“朕”!

即位之前,是公子身份。無國君之位,無論貴賤,皆自稱名。孔子自稱“丘”,始皇即位之前,當自稱“政”。

那麼在始皇帝即位之前,又該如何稱呼呢?

鄭樵《通志·氏族略》又云:“凡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

顧炎武《日知錄·原形》雲:“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

因此,在秦始皇即位之前,應該稱“公子政”。這和史書中公子扶蘇、公子重耳、公子益師,等等,無不如此。(天子之子,則稱王子。)

此外,正如《通志》所云“公子之子稱公孫”。天子、諸侯之孫,不稱氏,稱王孫某、公孫某。這才是商鞅稱公孫鞅的原因(網友的第三種觀點)。而楚王問鼎之時,前去回答“在德不在鼎”的人,不正是王孫滿嗎?

王孫、公孫之子,不再稱王、公,則另立其氏。主要以先祖之“字”為氏。這就是《左傳》所說“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當時之制,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乃以其祖父之字為氏。”

比如鄭穆公之子,公子去疾,字曰子良。其子稱公孫輒,其孫稱良霄。良霄就是以公子去疾之字為氏。

又比如,孔子五世祖名嘉(宋國貴族,子姓),字曰孔父。後世以“孔父”之“孔”為氏。

#大秦帝國#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最後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