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近些年,經常在網上會冒出這麼一個問題:秦朝滅亡時,百萬秦軍都去哪裡了?不少回答,都在談論所謂“南方五十萬秦軍”、“塞北三十萬秦軍”等等。但這些回答都忽略了一個事實。

這個事實就是,秦軍的概念其實很廣。嚴格算起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還有項梁和項羽的起兵基礎,都來自於秦軍本身。甚至幾位起義軍領袖自己,都可以算在“百萬秦軍”裡面。

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是屬於“塞北三十萬秦軍”的戍兵

談論到秦軍,如果只想到“南方五十萬秦軍”和“塞北三十萬秦軍”,並且將偏遠地區秦軍與內地秦軍割裂開來,那麼就會對歷史產生很多錯誤理解。

在秦朝時期,全國人口估計只有兩千萬左右,壯年男子總數不過四五百萬。按照“五丁抽一”的比例,秦朝全國軍隊估計在百萬左右。而且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動員數字是對全國而言的,不僅包括了秦朝原有的關中、巴蜀地區,也包括了舊六國的關東地區。

所以說,即使是“南方五十萬秦軍”和“塞北三十萬秦軍”,兵源也來自於全國各地,而不僅僅是關中地區。更要注意的是,這些秦軍是存在更替輪戍的,所謂“塞北秦軍或南方秦軍”都是動態概念。最典型的,就是發動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吳廣義軍。

陳勝、吳廣義軍,原本就是一支準備開赴漁陽戍邊的戍卒,屬於再正常不過的秦軍隊伍。陳勝和吳廣還是這支秦軍小隊伍的屯長,即下級軍官。

可見,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其實就屬於“塞北三十萬秦軍”的一份子,而不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項梁和項羽起兵資本,是屬於“南方五十萬秦軍”的會稽郡兵

項梁和項羽在會稽郡起兵則是另一種情況,起義軍基礎是秦軍地方軍。會稽起義的發起者,最初應是秦國會稽郡太守殷通,但殷通事前被項羽所殺,導致起義的主導權被項梁奪取。

也就是說,項梁起兵的隊伍源自於會稽郡的郡兵,自然也是秦軍的一部分。而且這部分秦軍的實力並不簡單,因為會稽郡的秦軍應該算到“南方五十萬秦軍”裡。

按照史料記載,所謂的“南方五十萬秦軍”指的是秦始皇征服百越動員的秦軍。五十萬秦軍包含了五路,每路都是十萬人:第一路攻甌越(浙江一帶),第二路攻閩越(福建一帶),第三路攻南越(廣東一帶),第四和第五路合攻西甌(廣西一帶)。

由此可見,負責進攻南越和西甌的屠雎、任囂、趙佗等部秦軍,兵力大約是三十多萬,而不是很多人所說的“五十萬”。另外有二十萬,其實部署在浙江和福建戰場。

更需要強調的是,秦軍出兵甌越和閩越,都是直接或間接透過會稽郡發兵的。秦朝時的會稽郡面積很大,幾乎相當於一個浙江省,而且是春秋吳國和越國最精華的地區。這些都證明了會稽郡的實力不可小視。

儘管征服甌越和閩越後,二十萬秦軍可能撤退了不少,但留守會稽等地的郡兵依然不少。而這些地方郡兵在當時要麼歸附了項梁,要麼被項梁平定。也就是說,如果所謂“南方五十萬秦軍”真的存在,那麼至少有二十萬與割據南越的趙佗無關。

劉邦,本人則是逃亡的秦軍下級軍官

至於漢高祖劉邦,本人在起義前的身份是“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秦漢時期的軍政職務往往是不分家的,作為地方基層官員的亭長,本身也是負責保衛地方的下級軍官。雖然劉邦這種身份不屬於正規軍,但肯定有地方軍的性質,打起仗來肯定要負一部分動員和指揮責任。

然而,劉邦作為基層軍政官員,負責押運壯丁時由於壯丁大批逃亡,最後只得釋放所有人後帶著一批人上了山。所以說,劉邦就是一名逃亡的秦軍地方軍官。

綜上所述,從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到劉邦,以及當時很多起義軍,全都帶著秦軍的屬性。他們既不是臨時從農田裡拉來的普通百姓,也不是舊六國貴族憑空建立的隊伍,本來就是“百萬秦軍”的一份子。

秦末起義戰爭的節奏為何這麼快?

這些起義軍的“秦軍屬性”,還可以解釋另一個歷史謎團:秦末一系列戰爭為何節奏這麼快?要知道,秦末農民起義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特點,那就是義軍動員規模很大,而且動員速度特別快。

陳勝、吳廣起事不到一個月,就已經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一千多人,步卒數萬”,迅速攻下陳縣等很多大城。然後不過五個月,部將周文就率領幾十萬大軍攻入函谷關,直撲秦朝的心臟地帶。相比之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也需要幾年動員時間才能調集軍隊攻打函谷關,而且還屢屢失敗。可見,秦末起義軍的動員能力和規模是非常驚人的。

不僅是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其他各地起義軍也都是發展非常迅速,在短短一年間幾乎將齊、楚、燕、韓、趙、魏等舊六國全部恢復。

此後的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歷史發展的速度也是飛快。大澤鄉起義發生於公元前209年,而項羽在垓下戰敗則是前202年,只用了短短七年就重新統一天下。而戰國的統一,卻花了254年!

這種高效率的戰爭節奏,根源還是在於秦朝的制度。雖然秦末起義軍大多打著“復興六國”的口號,但實際上這些起義軍的壯大,都受益於秦朝的行政和動員制度。

秦朝統一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卻將秦朝高效率的行政制度普及到全國各地。秦朝動輒能夠徵發幾十萬人戍邊,幾十萬人修長城,幾十萬人建造驪山陵墓,都是這一套行政和動員制度在奏效。

儘管起義者和六國舊貴族們都痛恨著秦朝的嚴酷制度,但秦朝的行政和動員體系卻已經深入基層,每個人都不自覺地融入其中。這套體系裡包含有基層管理方法、度量衡的統一、全國能大致通行的語言文字,都極大降低了起義軍召集人馬、傳遞資訊和指揮作戰的成本。

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末的各路起義軍都受著秦朝軍制的影響,甚至得到了秦朝基層行政體系的後援。原本應該動員為秦軍士兵的百萬壯丁,甚至是一些現成的秦朝地方軍,在一夜間都成了打著舊六國旗幟的起義軍。這才是秦末農民戰爭的節奏如此之快的根源!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因為阿拉伯人,他成了“科學家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