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在二戰中,日本發動了瘋狂地侵略,進攻勢頭非常兇猛,一度連美國都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在東南亞更是把英國人打得抱頭鼠竄。盟軍用了四年的時間才擊敗日本,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在人們的眼中,日本是和美英屬於同一檔次的世界一流強國,其總體實力甚至還在英國人之上。實際上,這完全是一種假象,其實看看二戰前的日本,就知道日本和歐美列強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戰前的日本雖然透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實現了富國強兵,但實際上當時的日本仍然很窮,底子較薄。30年代,日本的城鎮化率只有30%多的水平,大部分國民生活在農村,而農村大多數土地被地主控制。日本的普通民眾其實非常貧窮,很多人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普通民眾特別是底層農民能吃頓大米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他們一直為了食物整日勞作。經濟危發爆發之後,日本的貧困率爆增,國內貧民遍地,軍國主義思潮氾濫。1936年,日本的人均壽命比美國和西歐低了10歲。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也遠遠比不上歐洲人和美國人。1938年,美國人均GNP是873美元,德國人均是 560美元左右,日本人均是107美元。日本和歐美列強的差距非常明顯。
在工業方面,日本的工業產能和工業品質與歐美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在紡織工業方面,由於日本人工成本低,所以有一定的競爭力外,其他工業方面根本無法和歐美相抗衡。在產能上,日本的工業產能遠遠遜色於歐美強國。以鋼鐵為例,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萬噸、英國為1230萬噸、蘇聯為1832萬噸、德國為2154萬噸,而日本在當時的鋼鐵產量雖然已經接近峰值,但也不過686萬噸,僅僅是英國的一半,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日本和其他四國的差距還要大。此外,日本缺乏石油、橡膠等資源,這嚴重限制了日本工業的發展。如果沒有來自美國和東南亞的石油,日本的工業大部分都得停產。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和廢鋼鐵供應後,日本狗急跳牆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原因。
在工業技術方面,日本同樣遠遠落後於歐美列強。雖然日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技術含量較低。比如日本雖然能生產航母和軍艦,但由於工藝等原因,其造艦速度遠落後於美英。日本雖然能造飛機,但日本只有小型飛機制造技術比較成熟,所以日本能造出世界一流的零式戰機但造不出像樣的轟炸機、運輸機等大型飛機,因此日本不得不從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大量進口。當然,這很大程度上與日本的機床有關。由於機床數量不足、機床加工水平又較差,所以日本的工業生產又慢質量又差。加上技術儲備不足,所以日本無法開發出像英國的蘭開斯特和美國的B系列轟炸機,更談不上批次生產。日本在高精尖技術方面,頂多是處於試驗階段,和歐美列強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日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其軍事力量。由於日本提前開動了戰爭機器,窮兵黷武的發展軍事力量,所以日本的軍事在30年代急劇膨脹,軍事水平追上甚至超過了一直處於和平中的美國。不過日本軍事力量的膨脹是建立在窮兵黷武基礎上的,缺乏後勁,所以在戰爭初期和美國硬槓了一波後,很快就盯不住了,越打越吃力,最終被財大氣粗、國力雄厚的美國人拖垮。如果美國和日本一樣提前開動戰爭機器,和日本一樣窮兵黷武,估計兩個日本也不夠美國人打。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日本也就在亞洲稱王稱霸。如果把日本放到歐洲,其未必會比波蘭強多少。試問,如果日本同時遭到蘇德兩大強國的夾擊,日本能撐多久?所以日本的實力完全被高估了,其實力遠比不上歐美列強,否則不會被美國和蘇聯虐地滿地找牙,也不會被澳大利亞人從東南亞追到本土。
參考資料:《二戰史》、《二戰中的日本》、《二戰期間的日本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