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次哈爾科夫結束以後,南線情勢對德國來說一片大好。

首先,由於清除了巴爾文科沃突出部裡的蘇軍,南線德軍已經進行下一步行動良好的戰略態勢;

第二,在克里木半島上,“獵鴇”行動以德軍全勝結束,曼施坦因成功擊潰了蘇聯克里木方面軍,解除了南線德軍的側翼威脅;

第三,由於蘇軍在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中又損失了幾十萬的部隊,幾百輛坦克和幾千門火炮,南線蘇軍已經遭遇了重大打擊,雖然不致命,但對於當時的德軍來說卻是絕佳的戰機。

綜合上述情況下,穩坐柏林的希特勒和哈爾德一致認為,現在就是發起藍色方案的絕佳戰機。

說來也奇怪,把進攻重點轉移到南方這個提議最初不是德國陸軍參謀部提出來的,而是由希特勒自己提出來的,少見的是,一直跟希特勒唱反調的總參謀長哈爾德對於希特勒這個決定並沒有太大異議,相反還表示了支援。

這可不是因為哈爾德被希特勒的人格魅力折服了,覺得元首說的就是對的,完全是因為形勢所迫,哈爾德才選擇支援希特勒的這個決定。

對哈爾德而言,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當時德軍的狀況,那這個字一定是“窮”。

窮啊。

真的窮。

我們都知道,德國能在二戰初期橫掃歐陸,離不開裝甲師、摩托化師漂亮的穿插包圍,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一共生產了2萬餘輛各式坦克,德軍則裝備了51385輛全履帶裝甲、123314輛半履帶車輛、812216輛輪式卡車和1186691輛摩托車。

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德軍更是一次性便動用了50萬輛各式車輛用來給前線作戰部隊運輸補給。

這些車輛雖然產量不足,無法改變德軍徵用大量馬匹的事實,但也不得不承認,若是沒有這些坦克機動車輛,德國想要完成閃電般的攻勢根本不可能。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大量坦克和作戰車輛的存在,德軍能夠暢汗淋漓的進行穿插、包圍、合圍敵軍,贏得前期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勝利。

而作戰車輛最大的問題,就是耗油太多了。

車不是人,人要是沒吃的了,拿草根、樹皮頂一下,還可以繼續往前走。但車輛就不同了。要是沒有了燃料,管你坦克、汽車質量有多好,照樣得趴在原地動彈不得。

再加上戰鬥機、轟炸機、巡洋艦、U艇這些吃油大戶,光靠德國本土的石油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前線德軍的需求。

在整個二戰期間,為了解決燃料供應問題,德國可謂煞費苦心,一方面在本土想辦法大力研發合成燃料科技,生產成本高昂的合成汽油,一方面則想盡辦法從其他地方獲得燃料,比如從國外進口,或者在戰鬥中繳獲敵人的油料。

法國戰役結束以後,靠著在波蘭、法國等地繳獲的大量油料,還有羅馬尼亞的石油進口,德軍石油儲備不足的窘態得到了輕微的緩解。

但是德軍還沒來得及高興,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1941年蘇聯的冬季攻勢結束之後,德軍不僅損失了1/3的前線兵力,還損失了將近90%的坦克,油料的損耗更是嚴重。

這一點很多朋友在看德國前線將領的回憶錄時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對當時很多德國將領來說,他們唯一要管的事情就是打仗,像後勤補給這種問題就是扔給陸軍參謀部和希特勒處理的。

打贏了,那是因為我指揮得力,表現出色;

打輸了,那就是希特勒不懂運籌,沒把補給、兵員送上來。

而對統籌全域性的希特勒而言,東線就是一堆人在哪裡吵著要裝備,這個要打列寧格勒要士兵、要火炮,這個守奧廖爾要坦克、要汽油,而這個打克里木的坦克、汽油、戰鬥機、士兵都想要,沒辦法,希特勒只能想辦法給他們解決。

士兵、火炮、戰鬥機、坦克這些都好辦,反正德國工業實力在戰前就是世界一流,8000萬左右的人口基數也可以為前線提供不少計程車兵,但油料的問題就沒那麼好解決了。

在當時歐洲的軸心國之中,除了羅馬尼亞,其他成員國都不是產油大國,沒辦法給德國提供石油援助,有時,這些國家還需要德國來提供石油。

而羅馬尼亞的石油產量又沒辦法滿足德軍的需求,中東和非洲的產油區德軍又鞭長莫及,所以希特勒唯一能選擇的目標就只有蘇聯的高加索地區。

要知道,高加索地區可是蘇聯最主要的石油產地,一旦德國拿下來高加索,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石油供給問題。就算短期內由於蘇軍的破壞,這些佔領的油田不能產油,但也可以切斷蘇聯的石油供給,沒有了石油,蘇聯就算坦克、戰機數量比德國多出好幾倍又能幹嘛?

所以希特勒就想集中兵力去打南線蘇軍。

“如果我不能獲得邁科普和格羅茲尼(兩地都在高加索地區)的石油,我就必須停止戰爭——希特勒”

而作為跟希特勒一起指揮德軍的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對此時德國糟糕的後勤情況也很瞭解的。

所以哈爾德也贊成把進攻方向從莫斯科轉移到南線,奪取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利用蘇聯的資源來武裝德軍,使得德國有足夠的油料來維持長期戰爭。

按照希特勒和哈爾德的計劃,德軍本應該在5月份就執行藍色方案,但是由於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爆發,博克不得不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部隊派出去擴大戰果,使得德軍的進攻部隊沒能按照計劃進入攻擊陣位。

在哈爾德的建議之下,希特勒最終決定等到6月28日再執行藍色方案。

而在這個時間之內,蘇軍統帥部卻固執相信德國下一次攻勢的主要目標還是在莫斯科方向,在南線的行動只是為了掩護他們計劃在中路發起的攻勢。

甚至於蘇軍已經在6月19日從一個墜落的德國飛機上找到了完整的“藍色方案”方案,斯大林都以為這是疑兵之計,希特勒是想用這招把蘇軍的注意力從莫斯科吸引到南線,給中路德軍的攻勢做掩護,沒有往南線增派兵力佈防。

而在德軍的這一方,儘管計劃洩密,南線德軍還是按照預定計劃在6月28日發動了旨在攻克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區的“藍色方案”。

為了這次行動,德軍可謂下足了血本。

6月份,德國先後從中央集團軍群調來了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部,第57、24裝甲軍,第40摩托化軍,第5、7、13步兵軍,算上之前調到南線的部隊,德國先後往南線增加了18個師的兵力。

即使德國第11集團軍由於要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沒辦法參與藍色方案的行動,德軍能用於南線作戰的兵力依舊有63個德國師和19個僕從國師,總兵力高達130餘萬人,擁有1630輛坦克、1593架飛機。

作為對比,此時在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面前的蘇軍只有2個方面軍的全部和一個方面軍部分兵力,共計131萬人。

雖然人數和德軍相差無幾,但是考慮到此時蘇軍士兵與德軍士兵巨大的素質差距,德國長管四號的服役,以及蘇軍尚不及德國一半的參戰飛機,德軍在南線佔據了巨大的優勢。

6月28日,戰鬥開始。

在德國空軍強有力的支援之下,德國裝甲部隊一路高歌猛進,輕易的突破了庫爾斯克以東的蘇軍防禦,第六集團軍也對自己面前的蘇軍發動了猛烈進攻,成功給與蘇軍重創。

蘇軍對此猝不及防,在混亂之中被德軍擊潰,一路向東撤退。

蘇聯坦克第5集團軍曾計劃在7月5—8日對德軍發起一次反擊行動,但是由於坦克第5集團軍錯失了最佳的反擊時機,蘇軍的這次反擊被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挫敗,隨後霍特的部隊便開始進攻沃羅涅日。

7月7日,霍特的部隊已經跟第6集團軍在沃羅涅日會師,德國藍色方案第一階段的行動順利完成,隨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便依照計劃一分為二,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博克元帥指揮B集團軍群繼續往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而魏克斯則指揮A集團軍群往高加索地區前進。

到了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的主力第四裝甲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就已經兵臨斯大林格勒城下,德軍步兵開始進入城區和固守在此的蘇軍展開殘酷的巷戰。

而就在B集團軍群沿頓河一路南下的時候,A集團軍也進展迅速。

A集團軍群在7月22日就成功佔領了羅斯托夫,打開了高加索地區的大門,隨後德國最精銳的山地步兵開始進攻高加索地區的蘇軍防線。

藍色方案至此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很多德國將領因此對戰爭前景十分樂觀。他們認為,戰鬥將和他們去年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一樣很快結束,德軍將很快完成佔領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的目標。

然而令這些德國將領們沒想到的是,戰爭不僅不會很快結束,反而才剛剛開始。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同是獨裁者,為何卡扎菲慘死街頭,巴沙爾卻能"穩坐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