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的兩對帝王父子
——有關從楊堅到李世民的歷史閱讀
·卷二·開皇、武德末年紀事|第三章·禍起蕭牆:兩起以次奪嫡的宮闈之變
▋大唐太子李建成說了大隋王朝的太子廢立,讓我們再來看看大唐王朝的情形。
聽過一種說法,說是歷史和人一樣,不能兩次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
筆者讀書不多,又不求甚解,粗略理解這裡邊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分時間,哪怕就是同一條河的同一個地段,人也是同一個人,但就在你過河的同時,你所淌過的那條河就從你腳下流走了,所以你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也所以才有了孔夫子臨河而立千年不絕的慨嘆——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時間就是這樣誕生的。
歷史也就這樣誕生了。
緊隨大隋王朝之後建立的大唐王朝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大隋歷史的延伸和繼續,尤其是在一些並非無關要緊的問題上,就更是如此。
例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唐律》。
也例如同樣影響了後世上千年的科舉制。
還例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圍繞儲君之位的明爭暗鬥,更是對大隋王朝在同樣問題上的複製克隆,也就活像是一個人不可思議地兩次同時踏進了同一條河流。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大唐王朝名正言順的太子李建成。
唐高祖李淵共有二十二個兒子,但為竇皇后(也稱太穆皇后)所生的只有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
其他十八個兒子都是別的嬪妃所生。
儘管竇氏去世時李淵還沒有當上皇帝,但竇氏的正妻地位卻是不可搖撼的。
根據差不多已成天條的“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李建成都當之無愧是李唐王朝的第一繼承人。
由於李玄霸早死,接下來的排位順序才是李世民、李元吉。
可偏偏就是這個鐵板釘釘的沒跑的大唐第一代太子不但沒當穩儲君,還連自己和四弟李元吉以及兒子們的腦袋也一併讓人給砍了,而那個人偏偏就是他一母同胞的親親的二弟李世民!
李建成【劇照】
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腦袋的李世民還同時砍掉了本該留在歷史中的許多紀錄,以致於建成、元吉兩人在太原起兵前的行狀竟是無處尋覓。
顯然的,要不是起兵後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做了許多事情,實在是不能不說,否則便無法自圓其說,依著李世民的本意,他會讓自己的兄弟們乾脆來個人間蒸發,就像壓根就沒有過他們一樣——要是真能如願,尉遲敬德和秦叔寶這兩個門神當然也就無從說起了。
但玄武門血案畢竟還是有了,那我們就還得說。
據說李建成比李世民大十歲,那也就是說,在兵荒馬亂的大隋大業末年,當李淵帶著十九歲的李世民前往山西就任太原留守時,被留在河東看家的李建成已經快三十歲,當然可以獨擋一面了。
可李淵為什麼不帶上比李世民還小得多的老四元吉呢?
《新唐書》有記:“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惡其貌,不舉,侍媼陳善意私乳之。”
這讓人不得不想起隋文帝和他的獨孤皇后。
不就是因為她不喜歡老大、只喜歡老二,不斷給隋文帝大吹枕頭風,結果終於導致大隋王朝換了太子亡了國,連李世民也批評隋文帝“惟婦言是聽”的嗎?
現在,又有了個不被大唐國母所喜的皇子,好在國母那時還不是國母,而老三也不是老大,但就因為李淵與其妻竇氏頗為恩愛,竇氏對李淵的起步發跡也大有幫助——就像現在人們愛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男性背後,肯定有一個偉大的女性——那麼,肯定的,竇氏不喜歡的兒子李淵也不可能喜歡。
就因為不喜歡元吉的長相,竇氏就連奶也不肯給他喂,要不是李府幫工的陳姓老媽子心地善良,李元吉只怕那時就嗚呼哀哉了吧?
那一年同時被留在河東的,還有萬氏(後被封為貴妃)所生的老五智雲。老五不是嫡出,不為李淵所喜就更是極其正常的事了。
終於決定起兵了,李淵派人召建成兄弟趕赴太原,兄弟兩人居然把時年十四歲的智雲丟在河東不管不顧,結果智雲被逮,押解長安後被隋將陰世師所殺。
奇怪的是,兵馬未動就先丟了個兒子,倒未見李淵發火,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未見受到什麼責怪。
也許,當初太原赴任只帶老二不帶別人,就是出於偏愛?
也許,在李淵那裡,除了老二李世民才堪大用外,以老大李建成為首的其他兄弟都屬於幫忙勉強、幫閒湊合的可有可無的人物?
這樣說話有些刻薄,那就讓我們換種說法,除了老二,別人無論是誰都用著不順手不舒服不痛快!
這當然只是我們的揣測推斷,並不影響當時的現實與事實。
事實是,一旦起兵造反,那就無異於虎口拔牙與虎謀皮,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平日居家時的諸種齟齬都成了雞零狗碎雞毛蒜皮,只有父子同心同舟共濟才是中心的中心,重點的重點,一切的一切。
事實也果然如此:
晉陽起兵至攻克長安,李建成的戰功幾乎與李世民一樣。作為父親的李淵對老大老二的使用也完全是按照通常的倫理原則,也就是兄在前而弟在後,沒有職務的時候兩人都沒有職務——所以有段時間軍中才以大郎和二郎稱呼他們。
兄弟倆聯手並肩打的第一仗是攻取西河之役。
實際上是李氏父子起事後的開山亮相之作,意義自然非同小可。臨出征前,李淵是這樣告誡兄弟二人的——
“爾等年少,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為。人具爾膽,咸宜勉力。”
兄弟倆的回答異口同聲鏗鏘有力:
“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孝在焉。故從嚴令,事須稱旨。如或有違,請先軍法。”
首戰大捷,如同吃了定心丸的李淵更加堅定了攻取關中的信心,這才建大將軍府,以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將軍。當時的規制是,左為上為尊、右為下為卑。
後來又是霍邑之戰,兩人依然是難分高下。
再後又是西渡黃河,分兵兩路,一路由李建成、劉文靜等,率軍數萬,屯永豐倉、守潼關,防備東方之敵;另一路由李世民、劉弘基等率軍數萬,從渭水以北向西發展。
李世民【劇照】
差別好像就是從此開始的:
李建成要防備的東方之敵分別是河東的隋軍屈突通和正在中原一帶混戰的瓦崗軍與王世充。
屈突通當時自顧不暇,無力西進;而瓦崗軍和王世充又無意西進,所以李建成儘管責任不輕,卻無法施展,也就失去了一次發展勢力、羅織人才、擴大影響的大好時機。
與此同時,李世民卻由渭北而西又渡渭而南,沿途匯合了平陽公主、李神通等部,大大擴充了隊伍實力,屯兵阿城時部眾已達十三萬之多。
後來,李建成也到達長安城外,屯兵於長樂宮,但隊伍並沒有擴大多少。
有論者說這是李淵的有意安排。
但李建成幾乎是立刻就扳回一分。
長安攻堅之戰,李建成部負責從東、南兩面攻城,李世民部負責西、北兩面。最後還是李建成所部軍頭雷永吉等從皇城東門的景風門附近率先突破,攻入城內,奪得首功。
也顯示了李建成並不輸於李世民的指揮才能。
佔領長安之後,李淵成了唐王,李建成成了世子,也就是法定的當仁不讓的接班人。李淵日後稱帝,李建成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舊唐書》說:李淵為唐王時,“世子建成為撫寧大將軍,東討元帥,太宗為副,總兵七萬,徇地東都。”
《資治通鑑》載:“唐王以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公世民為右元帥,督諸軍十餘萬人救東都。”
兩者雖有差異,但所記無可爭辯:兩者旗鼓相當,建成略高於世民。
後來就是李世民南征北戰東西殺伐威名赫赫。
但也有馬失前蹄舉措不當以至功虧一簣事倍功半的教訓,例如劉黑闥的捲土重來。
那次殘局是李建成出面收拾的,雖然初衷只是在於製造政績、撈取資本,與李世民一決高下,但那一仗軟硬兼施文武兼備,不僅平服了叛亂,也收取了人心,顯然又比李世民技高一籌。
不僅如此,那一次山東之行還使得李建成培植了一批自己的勢力,例如隋末自稱幽州總管的羅藝和後來的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
還有更關鍵的,那就是與四弟李元吉結成政治聯盟,以共同對付日漸崛起令人不安的李世民。
國人的歷史觀向來是勝者王侯敗者賊,加之掌握了話語權和歷史書寫權的勝利者又有意給對手潑烏抹黑,所以才有了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關於李建成無德無才,“建成殘忍,豈主暢才”、“資簡弛,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所從皆博徒大俠”、“建成、元吉,實為二兇”等等的不實之辭。
以此節其實是在替大唐太子李建成辯誣。
|擴充套件閱讀
劉黑闥:(?~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河北省故城縣)人 。隋末唐初割據勢力。狡詐蠻橫,不治產業,交好竇建德,跟從郝孝德參加瓦崗起義。魏公李密失敗後,成為王世充俘虜。逃回河北後,依附於夏王竇建德,冊封漢東郡公,以驍勇多謀著稱。竇建德死後,召集竇建德舊部起兵,自稱漢東王,年號天造,定都於洺州。多次交戰大唐,被唐太宗李世民擊敗。武德六年,遭到太子李建成攻擊,兵敗被殺。
羅藝:(588~627年),本名子延,字彥超,京兆郡雲陽縣(今陝西涇陽)人。隋末唐初將領,隋朝左監門將軍羅榮的兒子。
兇暴狡黠,熟悉軍事。隋朝末年,屢立戰功,拜虎賁中郎將,駐守涿郡,自領幽州總管。武德三年,歸順大唐, 賜予李姓,預屬宗室,冊封燕郡王。協助消滅劉黑闥, 遷左翊衛大將軍,出任天節軍(宜州)統制、涇州刺史,結交隱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登基後,拜開府儀同三司, 位比三公。
貞觀元年,率軍反叛, 進據豳州。兵敗逃往甘肅烏氏縣,終為部下所殺,時年四十一歲。
劉弘基:(582-650年),雍州池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唐朝名將,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初以父蔭,拜為右勳侍。好俠仗義,不事家產。後來投奔太原留守李淵父子,交好李世民。晉陽起兵時,斬殺宋老生,擊破衛文升,圍攻長安,拜為右光祿大夫、右驍衛大將軍。跟隨李世民征戰,討伐西秦霸王薛舉,大敗宋金剛,平定劉黑闥,屢立戰功。貞觀年間,拜為衛尉卿,封為夔國公,世襲朗州刺史,以輔國大將軍致仕,隨軍遠征高句麗。永徽元年(650年),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號為襄,圖形於凌煙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