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是在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等人的推動下成行的,經歷了艱難的招選過程,很多家人對自己的孩子不遠萬里走向異國,有著太多的疑慮和不捨。李恩富回憶說:“在和我的叔叔、嬸嬸、兄弟姐妹以及街坊鄰里告別後,我用傳統的方式向我母親做最後的告別。”“我十分留戀地四次回頭,環顧我的四周。母親隱約出現,但我可以看到她眼裡含著淚花”,“母親給了我一些零花錢,讓我別變成壞孩子,並要經常往家裡寫信”。[1]

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和平、友好和通商條約》,常稱《望廈條約》

兒行千里母擔憂,何況是在中西文化隔膜的時代。正如李恩富在自傳中所回憶的那樣,幼童們是在父母的淚水和叮嚀聲中走出國門的。幼童招滿後,在他們赴美之前,1872年7月,《申報》以“上海西學局學生赴美國”為題報道了幼童的成功招選。文中開列了30名幼童的姓名、年齡、籍貫。報道說,第二批留美幼童計劃明年招選派送,從此後將源源不斷地選派幼童出洋學習西洋各國的先進技術。

此後三批幼童出洋,《申報》都有及時報道,有時還專門發表評論。在第三批幼童將啟程赴美時,《申報》報道了出洋局“乘轎童子三十人”,在兩位長官帶領下,“往謁中西各憲”的情況,報道評論,“以十餘齡之童子作數萬裡之壯遊,將來學業一成,定可名揚中外,豈非諸童子之厚幸哉”。[2]輿論的積極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百姓的疑慮情緒,推動了留美幼童的招選。

留美幼童招滿後,面臨著一個問題:這些幼童,在綜合教育缺失的時代,他們的整體文化素質可想而知。要讓他們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容閎、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得不對他們進行嚴格的中英文強化訓練。為此,他們積極籌備,於1871年在上海設立了出洋預備學校。

出洋預備學校校長是劉翰清,副校長是吳子石。劉翰清當時是候補知府,他對洋務比較熟悉。經曾國藩、李鴻章的提議,這位晚清時代的廳局級閒散幹部就成了最早的出洋留學培訓學校的校長。可惜的是,作為幼童出洋的功臣之一,他沒有像容閎那樣名垂青史,而是逐漸地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出洋預備學校除了正副校長之外,還有英文教員和中文教員各三名。校址設在上海山東路靠近南京路的地方。可惜的是,現在校址早已不見了。出洋預備學校成立後,對留美幼童的學習、生活都做了嚴格的安排。要求學生們每天早晨起來誦讀詩文一首,然後開始寫字,聽先生講課。講完課後,開始背誦課文。背誦課文是非常嚴厲的,經常有學生因為背不出課文,而遭到老師打手板的懲罰。然後,繼續回到座位上做作業或者讀書。此舉校方的說法是為了激勵他們的智力和提高他們的記憶力。

每天吃午飯的時間是十二點,下午一點到三點這一段時間,溫習老師講過的課程,對於不理解或有疑問的也可以向老師發問。下午四到六點,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六點吃晚飯,晚飯有米飯、肉和蔬菜,搭配還算豐富,晚上九點熄燈就寢。這樣經過半年的培訓後,距幼童赴美的時間還有半年,作為幼童的具體操辦者,容閎即開始著手安排他們在留學期間的食宿及入學等問題。

1872年2月17日,容閎給耶魯校長波特寫信,協商幼童赴美后的一應事宜: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讓我愉快地告訴你,去年的10月1日,在沒有任何力量脅迫的情況下,我的政府已經最終做出決定選派一批孩子去美國接受完全的教育,日後回到中國為政府的各個部門服務。

……我不得不考慮這些幼童在美國的住宿問題。城市的花費現在非常的高,或許我們可以考慮讓他們居住在鄉下。那裡不像城市那樣熱鬧,而樸素的風土民情,可能更有助於讓孩子們養成用功的學習習慣。另外,是否應該考慮將這些孩子分開居住,讓他們進入不同的學校,這樣對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更有益處?是讓他們進入寄宿學校還是把他們分散在不同的美國人的家庭中?是讓他們先集中在一起住六個月,還是立刻就把他們分散開來?這些我認為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把它們陳述給您以便得到您的意見。[3]

經過積極的準備,容閎將這些幼童分別安排在美國家庭。容閎這樣做,是希望這些幼童儘早過語言關並適應美國的生活,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經過積極的準備、培訓。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在陳蘭彬的帶領下,由上海登船啟程。

[1]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學生》第 28 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7 月版。

[2]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79 頁,廣州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3]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92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年9月版。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耿彥波:我對升官發財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