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西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戰國策》
山西大同的歷史至今已有千百餘年,它位於山西,內蒙以及河北的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先秦時代,這裡曾是北狄胡人的居地,後來併入了代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大同成了趙國的領土。它最輝煌的時刻當是北魏,拓跋家族將這裡定作首都,並自此南下入主中原。
那裡有云岡石窟,善化寺、九龍壁和華嚴寺,大同是一座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名城。
(一)、中國市長"耿拆拆"耿彥波出生於1958年,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不論走到哪裡,總是帶著一口樸實而又地道的晉中口音。他生於斯,長於斯,自1976年參加工作開始,就沒有調離過三晉大地。
2008年2月,耿彥波從省會太原調任到大同,擔任代理市長和市委副書記,同年七月命令正式下來,大同的市長自此由他擔任。因為對山西古文化的熱愛,以及從小對大同歷史故事的耳濡目染,制定了自己的五年造城計劃。
耿彥波決心以最大努力,發揮出大同的特色,他不想再讓大同只靠能源過活,而是要讓本應屬於大同的歷史榮光,重新照耀這片土地。但這項造城計劃規模實在是過於龐大,以至於十萬戶住宅都要拆除,五十萬人口都要離開家園。
同時大同還要揹負上3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在耿彥波提出這項計劃之前,他就已經做好了面對重重壓力的準備。造城計劃啟動,鋪天蓋地的麻煩都找上了耿彥波。
首先是大同領導班子的意見不統一;其次是許多家境貧寒之人,因為無法再另尋住處而要露宿街頭;再次就是上級領導的保守謹慎;再者就是人口遷移的紛繁複雜,比如上學問題、戶籍問題等等。
大陸導演周浩聽聞以後,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耿彥波,用鏡頭記錄下了繁華背後的人間疾苦,還有表面光鮮亮麗、但內心充斥著無法言說的辛酸的大同市長耿彥波。這部紀錄片因為太過於現實,以至於無法在大陸上映。
它的名字叫《大同》,五年前在美國公映,並順利斬獲了當年的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同年又拿下了中國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獎項。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
人們看了才知道,原來市長也會說髒話、原來市長也有著無盡的煩惱、原來市長也會流淚,也有那麼多的不容易。耿彥波在山西的名號已經十分響亮,而《大同》的上映令他"聞名世界",甚至就連英國廣播公司也曾播放過這部紀錄片。
這部作品中既有市長的辛酸,也有普通民眾的無奈。它充斥著廢墟式的殘垣斷壁,也滿是"上訪者"與"釘子戶"和耿彥波的抗爭。這些生活在最底層之人,只能靠著哀求與祈禱來挽回自己的一絲絲利益。
(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大同》中耿市長率性且認真,就如同《人民的名義》裡的李達康那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那些偷工減料之人,耿市長破口大罵:"你這個傢伙,看著挺老實,怎麼一肚子花花腸子"。
面對手下那些不作為之人,耿市長義正辭嚴:"你很失職啊,你趕緊打辭職報告,大同需要幹活的,不需要什麼官"。這一幕,與李達康訓斥孫連城是何其的相似。耿彥波從來都不打官腔。
他開會也不上綱上線注重形式主義,有問題就解決問題,簡潔明瞭。但有一點他和李達康是很不一樣的,後者注重的是政績,而前者則更傾向於辦事。在影片中,耿市長家人出現的畫面很少,只有他愛人露過幾次臉。
耿市長愛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你不想活了?你昨晚幾點睡的?今天幾點起的?"
耿彥波面對愛人的關心,他無法回答,只能簡單的敷衍幾句。
在與導演周浩的對話中,耿彥波說:
"我只是想辦些事嘛,她一個女人不能理解,我對升官發財也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原來他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個文人,進入體制內以後,這個夢想也隨之湮滅。
來到大同的他痛心疾首,這麼一座千年的老城卻沒有一絲古風古韻,全城都靠著煤炭發展,這注定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他為了大同人民的可持續發展,想要修建城牆,想要打出大同的特色旅遊招牌。
只要這個牌子不倒,大同人就不會餓著,也不用再去"掠奪式發展"。"文化牌,嶄新路,特色城"三位一體,就是耿彥波想做的事。這條佈滿荊棘的路,只能耿彥波一個人去趟。
既得利益者對其交口稱讚,而受到不公平待遇之人對其破口大罵。不論是那個在寒風凜冽中等候耿彥波的老太太,還是質問耿彥波該如何教育孩子愛國的母親,都是大同建城問題的縮影。
鏡頭前的耿彥波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惺惺作態,面對刁難,他直言不諱的指責;面對實際問題,他當場打電話解決;面對那些令人尷尬的局面,他也只能黑著臉,無法打破。耿彥波內心的想法就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耿彥波自幼生長在山西,他知道煤炭給山西帶來的機遇,也知道煤炭給山西帶來的滅頂之災。他個人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在權力範圍內給大同帶來最好的發展前景。
耿彥波曾想過,等到大同老城區建成以後,自己就可以安心的退休,以後安然的在這裡養老,安度餘生,但他的夢想,也只能是個夢想。在大同主政五年以後,耿彥波拿到了調任太原的命令。紀錄片中出現一行字幕"誰也不知道原因"。
他走的那一天,百姓們早早的聚集在了他的必經之處。有人因為內心感念耿彥波的功績,而哭天搶地的挽留;也有人因為政府還沒有兌現承諾,而跪地磕頭,不讓耿彥波走。
面對這一幕,耿彥波這個在官場縱橫數十年的男子漢,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他默默的說了一句話:"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兒"。耿彥波走了,給大同留下了三十億美元的債務。
新任市長沒有再繼續建設老城的計劃,鏡頭的最後一幕頗有深意,一邊是滿目瘡痍、遍地狼藉的古城建設工地,另一邊則是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三)、是非功過,後人評說這個"年度最受關注的領導",如今已經調任至山西政府參事,雖然遠離一線,但還在為山西的未來發一份光,散一份熱。或許是他對那片土地愛的太過於深沉,又或許是他的計劃有些冒進,以至於人們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褒貶不一。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應當如何客觀公正的看待大同前市長耿彥波呢?首先,他是一個值得擁護的領導。不論是他最早主政的靈石縣,還是後來的榆次市,或者是大同市,都在其努力之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靈石的王家大院、榆次的老城等,這都能說明,耿彥波是一個眼光長遠且注重傳統文化的領導。那些年山西的發展幾乎都是依靠煤炭,但耿彥波先人一步的看到了煤炭的侷限性,過度依賴能源,遲早會遭到"反噬"。
而且,在體制內混了那麼多年,他知道如何才能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他完全可以把時間都放在表面工作和人際交往上,為自己的未來鋪墊道路。耿彥波又何嘗不知,拆城再建城肯定會得罪一眾人等,那麼自己的上升之路必然受到阻礙。
但升官發財,從來都不是耿彥波的目標。這些之於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他更像是一個文人,一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人。什麼權力或者財富,那都是過眼雲煙。只要人埋進了黃土裡,一切都將煙消雲散。
但如果把城市改造一番,那麼既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又能夠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而人們只要看見這些物件,就會睹物思人般的想到耿彥波。所以,相比於權力或者金錢,耿彥波還是看重自己的官聲和名望。
其次,他是一個具有濃厚家國情懷之人。在耿市長的身上有一種"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的氣魄。在做實事面前,錢、權這些東西顯得一文不值。
他對山西那片土地很是熱愛,想盡己所能的為老鄉們改善生活環境。至於成與不成,那不是他自己一人說了算的。
調離大同,那也不是他自己自願的,但不論如何,這種踏實肯幹的實幹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是非常令人傾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