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深受劉備器重的蜀漢將領,如果沒有後面與楊儀相爭那檔子事,其名氣堪可與關張馬黃趙並列,不但可能在陳壽《三國志》裡與該五人並列一傳,且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也應該是另一種寫法。
可惜的是,魏延性情孤傲,眼中不容砂子;而楊儀也是個睚眥必報的卑劣小人,兩人文武不協、水火不容,在諸葛亮死後兵刀相交。最終魏延落敗,下場很慘,其本人不但為馬岱所追斬,家族也慘遭屠殺。
魏延的結局讓人在唏噓之餘,又有說不出的悲涼。
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卻把這一幕寫得相當滑稽搞笑,而經影視劇的編排、誇大,致使魏延的三聲高呼“誰敢殺我”與曹操在華容道說的“我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韓馥在虎牢關的“吾有上將潘鳳”、以及那個“說出吾名嚇汝一跳,我乃是零陵上將軍邢道榮”的邢道榮成了網友們最樂不可支的幾道梗。
不過,在《三國演義》中,魏延也絕非潘鳳、邢道榮這類打醬油的小角色可比,羅貫中也曾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他的許多戰績、戰功,儼然一個驍將、猛將、悍將。
魏延在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初次出場,彼時,宅心仁厚的劉備攜萬民渡江到了襄陽,魏延傾慕明主,想要違劉崇之命放皇叔入城,和劉表手下名將文聘真刀真槍地幹了一架:
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魏延如此出場,先聲奪人,非常出彩。
第二次出場是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關羽和黃忠鏖戰長沙,由於黃忠在戰場上與關羽惺惺相惜,放虛箭沒取關羽性命。長沙太守韓玄怒不可遏,以通敵罪名將黃忠處斬。魏延率人砍殺韓玄,救出了黃忠,並且向關羽獻出長沙城投降,有膽有識,果敢善斷。
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劉備入川,龐統設鴻門宴欲取劉璋性命,讓魏延充當項莊。
插一閒筆:鴻門宴情節向被眾演義小說搬用,如《北宋楊家將》中“雙龍會”也有楊七郎與遼將耶律沙捉對舞劍的橋段,這種宴會中殺人的計策,一般都不會成功。
第六十二回《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魏延和黃忠爭功,接戰泠苞,戰了三十合,卻因馬失前蹄,差點被鄧賢斬殺,幸得黃忠神箭相救。此後再戰泠苞,仍是三十回合不勝,退走時仍是馬失前蹄,但依靠伏兵優勢,擒捉了泠苞。緊接著,落鳳坡張任射死龐統,漢軍擁塞,進退不得,慌亂中,魏延勒兵殺奔雒城,與黃忠合力打敗了吳蘭、雷銅。
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張魯派兵來助劉璋,魏延作為先鋒在葭萌關前迎戰楊柏,不十合,便擊敗楊柏;再遇馬岱,同樣不到十合,便擊敗了馬岱。可惜魏延追趕時,反被馬岱回身一箭,射中了左臂。
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的漢中之戰,魏延更如天神下凡。當時:曹操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裡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
此戰,魏延先與龐德對打,難解難分,馬超趁機劫寨,曹操只得回戰馬超,魏延以詐敗計擺脫龐德,尋機突襲曹陣,差點射殺曹操。
曹操從漢中敗退,魏延為漢中太守,在相對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戰事發生。
一直到第八十七回,《徵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諸葛亮平南中時,魏延與張翼、王平併力出戰,生擒了鄂煥,此後又在谷中埋伏,首擒孟獲。
六擒孟獲和七擒孟獲時,魏延先後奉命詐敗於祝融夫人和兀突骨;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又奉命詐敗於姜維。
到了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剋日擒孟達》,不再詐敗,三回合不到的工夫,就陣斬了曹真的先鋒曹遵,身手不凡。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書中寫:“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可見魏延在諸葛亮心中的分量。
街亭失守,張郃引兵追殺,魏延放過馬謖,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卻被司馬懿大軍困殺了兩次。
第九十八回《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魏延力劈王雙,異常神勇,其大喝一聲:“魏延在此!”王雙出其不意,大驚失色,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於馬下。
第一百0一回《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魏延和關興輪番詐敗張郃,最終把張郃射死在木門道上。
第一百0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為配合諸葛亮上演火燒上方谷的好戲,魏延詐敗於司馬懿,讓人大跌眼鏡。
當然,最跌眼鏡的還是第一百0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魏延那三聲“誰敢殺我”。
可以說,魏延戰績雖多,卻多忍受著憋屈氣。
別的不說,就說長沙之戰,關羽仗打得很苦,但能拿下長沙,功勞應該記在魏延身上才對。然而,當關羽引見魏延給劉備和諸葛亮見面時,諸葛亮二話不說,就要將魏延處斬,理由很雷人:“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是仁厚之君劉備的懇請之下,魏延才得以活命。
魏延追隨劉備入川伐蜀,光芒閃現;而在諸葛亮掌權之後平南、伐魏時,身為先鋒大將,乾的活兒卻是以罵陣、詐敗為主。
上面提到詐敗以計誘司馬懿入上方谷便是典型一例,另外連續詐敗十五陣以計誘兀突骨入葫蘆谷,更是詐敗次數最高的紀錄。
魏延除了是《三國演義》裡詐敗次數最高紀錄的保持者之外,還是罵陣次數最多的人。
司馬懿從上方谷逃得一命,堅守不出。諸葛亮不斷讓魏延前去魏軍大營罵陣,以激怒司馬懿出戰。魏延雖抗言說:“我乃大將,此等潑婦之事,我不屑為之。”但軍令不可違,最終還得涎著臉去罵陣。
可以說,諸葛亮處處都在壓制著魏延。
最陰損的,就是諸葛亮在臨終前定下逼反和斬殺魏延的“錦囊妙計”。
注意,這條“錦囊妙計”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這樣的情節:魏延只有馬岱的三百人,奔赴到南鄭城下。姜維、楊儀率數萬大軍駐紮在城裡,見了魏延卻不敢出戰,一個勁地說:“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
很多讀者讀了這一段,都覺得無論是論武藝還是論用兵,姜維都是不敢與魏延為敵的,即姜維的才能遠不能與魏延相比,那麼諸葛亮重姜維而輕魏延,就很讓人不解了。
也因此有網友提出了“姜維明明比魏延差,諸葛亮為什麼重點培養姜維而不是魏延來做自己的接班人”的問題。
但以上所述,只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多為虛構,經不起推敲。
事實上,魏延是很牛,姜維也同樣很牛,且根本沒發生過姜維不敢與魏延接戰的事兒。
此外,諸葛亮並沒有指定姜維來做自己的接班人,也沒有壓制過魏延,沒有說過“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之類的話,更沒有留下斬殺魏延的“錦囊妙計”。
相反,諸葛亮愛才、惜才,非常愛護魏延,有時候,他寵愛魏延已經到了明顯的偏愛、偏袒的程度了。
下面,專就諸葛亮愛護魏延這個話題展開來談談。
諸葛亮為什麼會愛護魏延?
當然因為是魏延的才幹。
歷史上的魏延可比《三國演義》裡的小說形象強太多了。
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魏延最初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即他是帶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投奔劉備的。
當時的劉備居無定所,流離顛簸,連他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兒,魏延率部來投,可以說其尋找明主的眼光和諸葛亮是一樣的。
魏延也因此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升任牙門將軍還只是小菜一碟。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在人們的心目中,劉備最信任的人應該是關羽和張飛。
關羽被安排去鎮守荊州了,漢中,不是應該安排張飛去鎮守的嗎?
大家都這樣想。
但是,劉備卻讓魏延擔此重任,因此“一軍盡驚”。
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帥,也是“一軍盡驚”,劉邦為了消除諸將之疑,曾與韓信展開了有一段關於如何應對項羽的著名對話。
這會兒,劉備為了消除諸將之疑,也公開和魏延展開了另一段著名的君臣對話。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可以說,劉備是極其重用和愛護魏延的。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即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這一點,《三國演義》也沒否認。
但諸葛亮對魏延的愛護,《三國演義》的寫法與史實大相徑庭。
以子午谷奇謀為例,《三國志•.魏延傳》中說:“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即魏延每次跟著諸葛亮出去伐蜀,都會老生常談地說一遍自己的“奇謀”,而每一次諸葛亮都是“制而不許”。魏延每一次請求落空,就會向別人取笑諸葛亮“膽小”。
當時的諸葛亮掌著大權,要黑魏延非常容易。但魏延的官職不降,反而不斷升遷: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看看,七八年時間內,諸葛亮就把魏延的地位拔至僅次於自己和李嚴之後,哪有什麼壓制和防範的跡象?
而從魏延的私人生活上看,諸葛亮也對魏延愛護和偏袒有加。
《三國志•劉琰傳》載:劉琰“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讓之”,護著魏延,要劉琰作箋道歉,其後,為了不讓劉琰影響到魏延的工作,還把劉琰遣送返成都做閒官了。
魏延讀書少、情商不高,不但與劉琰相處不來,和很多人也相處不來。
《三國志•魏延傳》記:“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看,都已經到了人人見了敬而遠之、躲避不及的地步了。偏偏楊儀是個硬骨頭,不鳥魏延,“(魏)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三國志•費禕傳》甚至寫:“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動不動就拔出刀子要砍人,這事兒,明顯是魏延不佔理了。
但對於兩人的矛盾,諸葛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說是“不忍有所偏廢”,卻是裝聾作啞,並沒有對喊打喊殺的魏延進行任何處置,等於是放任自流、故意偏袒。
楊儀之所以沒被砍死,主要是得到了費禕勸架的“匡救之力也”。
當然,從魏延方面來說,他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厚愛。
建興八年,“西入羌中”,與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激戰於陽溪,大破費、郭。
建興九年,與高翔、吳班赴拒張郃,“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
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對當時人才匱乏的蜀漢集團來說,尤其如此。
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謀,說到底,並非是要防著魏延,而是捨不得魏延前去冒險。
建興十二年八月,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病情加重,魏延當時在部隊一線,諸葛亮只能與退守在二線、守護在自己身邊的楊儀、費禕、姜維幾個策劃身歿之後的退軍安排。《三國志•魏延傳》寫諸葛亮特別交待“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即由魏延和姜維斷後,但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自己開拔。
在這裡,我們看不到諸葛亮設計、留“錦囊”殺魏延的任何線索。
諸葛亮應該是考慮到魏延和自己一樣,也是個以事業為重的人,以克復中原、匡護漢室為任的人,多半不甘心輕易撤軍,故有此一說。
果然,當費禕去找魏延傳達丞相的遺命,魏延的反應是:“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他實不甘心因為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誤了。
魏延的死因是不願給楊儀斷後,他撤在楊儀之前,在阻攔楊儀時被殺了。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魏延此舉並非要謀反,解釋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即:魏延當時不投降魏國而選擇逃往漢中,本意就是隻想殺掉楊儀,他希望自己能夠替代諸葛亮的位置。,並沒有叛國的任何理。
元代的郝經也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作為一個心胸狹隘、急功近利的小人,楊儀的下場也並不好,《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記:“(建興)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