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的《後宮詞》,短短兩句詩便講述了後宮女子的悽慘,但是失去皇帝寵愛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被關進冷宮裡過不見天日的生活,終日吃不飽穿不暖,雖為皇帝妃嬪,地位卻比宮女還要低微。
冷宮二字,光是說起就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被關進冷宮的一般都是失寵或者犯錯的妃嬪,這些女子從進宮的那一刻起就是皇帝的女人,所以不管她在宮裡受不受待見都不能出宮,否則就會導致皇家臉面受損,而身為皇帝的女人,她們犯錯後也很少被直接處死,一般來說冷宮就是他們最後的歸宿。
雖然我們經常提到冷宮這個地方,但其實冷宮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宮殿,只要是關押失寵、犯錯妃嬪的地方都可以被稱為冷宮,不過冷宮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荒涼陰沉、房屋老舊,也許還有雜亂的野草。
清宮劇中也經常出現妃子被打入冷宮的情節,比如在2011年熱播的古裝劇《宮鎖心玉》中,良妃娘娘就是被關在冷宮裡面,偌大的宮殿只有她一個人居住,而且還自己製作了很多宣紙,生活可謂寧靜。但真實的冷宮跟這個冷宮完全不一樣,因為真實的冷宮不可能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被打入冷宮的妃嬪更不可能這麼自由的做想做的事情。
《明熹宗實錄》一書中曾記載了一個被打入冷宮的妃嬪的生活,這位妃嬪便是明熹宗的裕妃張氏。張氏原本只是一個小宮女,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家中實在養不起這麼多孩子,所以母親只能將她送進宮中,那一年她才6歲。
公元1623年,明熹宗偶遇張氏,見她長得貌美便寵幸了她,之後張氏懷上龍子,搖身一變從小宮女變成了裕妃。張氏雖然在宮中長大,但卻有個直爽剛烈的性子,她非常看不上玩弄權勢的客氏和魏忠賢。魏忠賢是明朝著名的大太監,客氏跟他同流合汙,也不是什麼好人,不過這兩人都很得皇帝信賴。
客氏是明熹宗的乳母,明熹宗的生母去世得早,養母對他也不好,所以他很依賴陪他長大的乳母客氏,兩人之間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客氏在宮中身份特殊,被封為“奉聖夫人”,明熹宗的幾位妃子都慘死在她手中。
張氏明目張膽的跟魏忠賢和客氏兩人作對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原本女子懷胎十月才是最正常的,但不知什麼緣故,張氏肚子裡的孩子都足月了還不見動靜,於是客氏趁機向皇上稟告,說張氏肚子裡的孩子不是皇上的,所以才會沒有按時產子。
明熹宗大怒,於是接受客氏的提議廢除張氏封號,將身懷六甲的張氏打入冷宮。雖說是冷宮,但張氏卻只被關在宮殿的夾道里,整日風吹日曬雨淋,沒有床也沒有椅子,而且客氏還不允許別人給她送吃的,最後張氏被活活餓死,一屍兩命,終年才剛18歲,可謂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