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劉備和諸葛亮的畢生願望,這個願望看似宏偉,卻遙不可及。
“漢不可興!”建安二年,25歲的魯肅,第一次見到孫權,他說出了誰都清楚,卻誰也不敢說出來的觀點。
魯肅是對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卻更加認可孔明和劉備,興復漢室的偉大理想。即使在當時,孫權聽到這種觀點,也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
天才的魯肅說出了最正確的話,卻最不合時宜。直到32年後,孫權稱帝,他才真正在朝堂之上,追憶這件事,並給予魯肅充分的認可。
可惜,魯肅已經死去12年,無法聽到孫權對自己的認可。
真的是魯肅比諸葛亮更高明嗎?兩個天才,一個提出了三分天下,一個提出了兩分天下,一個想要跨有荊益,成就霸業。另一個想要連線吳楚,成就霸業。
天才,總能找到共同的話題,也會殊途同歸。魯肅和孔明就是這樣的天才。
魯肅,字子敬
性格不同產生的殊途在《三國演義》裡,魯肅是一個老好人。但在歷史上,魯肅是一個能文能武的肌肉男。他不喜歡打架,但很會打架。
裴松之引用《吳書》的記載,裡面有一個小故事。
魯肅自幼,雖然是世家子弟,卻不喜歡讀書,他喜歡擊劍,騎射,夢想著馳騁疆場。這讓家族中的老人很是不滿意。
北方戰亂,魯肅舉家南遷避禍,魯肅帶領精壯斷後。正遇到州郡派來的追兵,魯肅終於有了發揮的平臺。
他對追兵說,“現在天下大亂,賞罰不明,你們就算是把我們抓回去,也不會得到賞賜,放我們走,也不會被責罰。你們何必呢?”
說著,他將一面盾牌,立在地上,彎弓一箭,直穿盾牌。
追兵終於意識到,自己遇到的是硬茬子。於是,給了個順水人情。放走了魯肅和他的族人。
智勇雙全的魯肅
諸葛亮比魯肅小九歲,當魯肅正在秀著自己的箭法,英氣十足之時,諸葛亮也扛起了鋤頭,在南陽,管理著自己的小院子。
和魯肅的張揚相比,年輕的諸葛亮內斂的多。他不喜歡打打殺殺。一直都是如此。
就算出山後,開始北伐,他依然羽扇綸巾,坐著四輪車,與戰場格格不入。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諸葛亮真沒有拿過兵器。
這是一個有小資情調的文藝青年,吟詩作賦,花前月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功成名就後,隱居山林,活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性格上的巨大差異,讓諸葛亮變得冷靜,溫和,內斂,而年輕的魯肅,卻變得很張揚,他也吃虧在張揚上。
三股茅廬圖
漢室不可興,這是公認的事實諸葛亮如此聰明,如何不知道漢室不可興的道理,但他比魯肅高明之處在於,他更瞭解領導的想法。
劉備想當皇帝,雖然他不說,但誰都知道。
對於當皇帝這件事,姓劉的皇室,更有優勢。而這種優勢的前提就是,漢室必須存在。
劉備始終在利用他的身份,為自己鋪路。
諸葛亮雖然只有27歲,但面對46歲的劉備,依然很自信。他明白領導的想法。
第一,漢室必須保留,這是劉備無可比擬的政治資源。
第二,漢獻帝是雞肋,所以絕對不能提及。
只有這兩個前提存在,劉備才有機會以合理的方式,當上皇帝。至於興復漢室,只是逐鹿中原的口號。
臥龍崗
魯肅性格張揚,有一種俠義精神。但對於人情世故的把握,顯然不如諸葛亮。他看的太清,卻不夠圓滑。
他的想法是正確的,思路是正確的,眼光也足夠長遠,只是觸碰了底線。
這條底線,就是稱帝。
袁術稱帝,成了最大的笑話,曹操有足夠的實力,卻依然沒有稱帝。這是誰都不願意觸碰的底線。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話說的,夠直白,也夠嚇人,孫權只說了一句。
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25歲的魯肅可能不清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漸漸明白。
孫權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並不證明他不認可。32年後,他終於給了已在天堂的魯肅,一個交代。
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最終,歷史證明了,魯肅是對的。
孫權,字仲謀
很多人發現這樣的問題,自己明明做的是正確的事情,提出的是正確的建議,為什麼沒有人相信,人們寧願相信那些虛無縹緲的理想呢?
其實,社會上所有人都不傻,很多事情,的確是對的,但不能說出來。人世間就是這麼有趣。往往正確的事情,必須披上錯誤的面紗,才能被人接受。
就好像,所有人都知道,漢朝已經不可能興復,但所有人都會用這個口號,一邊喊著,一邊埋葬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