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雖只是彈丸之地,但其仍舊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聖地,這就是梵蒂岡。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羅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岡,佔地面積0.44平方公里,基本等同於天安門廣場。這裡的人口,據201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達到了800人,大多為神職人員。

就是這樣一個小如麻雀的地方,卻有著與其體量不符的影響力,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其最高領導人即為教皇。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已經被認為是宗教的現實代表,而教皇就成為了上帝與人類的傳聲筒。

全球天主教徒將近12億,教皇可以透過向世界各地的教會分支管理者下達指令,從而影響這些教徒的行為,甚至還可以干涉一國總統的選舉,由此可以看出教皇極大的影響力。

梵蒂岡位於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而羅馬作為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何會允許一個梵蒂岡龜縮於城內並獨立為一個國家呢?

一切都要從梵蒂岡的前身,教皇國開始說起。

東西羅馬帝國與丕平獻土

自古以來,"宗教"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人類早期,科學技術不發達,很多未知的東西無法解答,於是人們以一種"不存在"的精神方式解答,也就是所謂的"神靈"。

久而久之,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漸漸地形成了信仰,並逐漸將其發揚了下去,就形成了宗教。

在歐洲這片大陸中,又以基督教最為盛行。

當時,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為表重視,羅馬皇帝將拉特蘭宮作為禮物贈予教會,而教會也一直接受著來自皇室的賞賜和捐贈,兩者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需要注意的是,教會雖然擁有眾多來自皇室的土地和財富資源,但其僅僅只有使用權並沒有佔有權。

羅馬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並分別交由自己的兩個兒子管理,也就是東羅馬和西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在面對北方蠻族的入侵時,龐大的領土疆域不便於調兵禦敵,分開管理軍事行動能更加靈活。

然而當時的歐洲社會正處於民族大遷徙中,東西羅馬同時遭受著蠻族的侵擾。

最終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領土相繼被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東哥特人和倫巴德人佔領。由於日耳曼部落文明落後,當時又只有羅馬教會的人員有一些讀書識字的能力,所以這些日耳曼部落人員開始向教會學習,並且有部分人員逐漸的皈依教會。

可見西羅馬帝國的隕落並沒有影響教會的發展,反而使其更加壯大,並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逐漸形成了一股小勢力。

儘管如此,面對虎視眈眈的外敵——拜占庭王國(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王國,教會仍需小心應對。

此時,在西歐大陸上出現了另一個龐大帝國——法蘭克王國。

這個國家的王權旁落多年,一直由宮相當政,其中又以丕平家族佔據首位。丕平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從自己父親的手中繼承了宮相一職,但他想要的不止於此,而是王權。但謀權篡位名不正言不順,他需要一個合理的上位理由。

與此同時,教會也盯上了這位"矮子丕平"。

丕平

二者一拍即合——教皇賦予丕平奪權的合法性,而教會獲得了丕平的庇護。

作為上帝意志在人間的代表,教會本不應對世俗的權利爭鬥有過多的干涉,卻還是敵不過現實利益的誘惑。

統治法蘭西王國的墨洛溫王朝被丕平建立的加洛林王朝取代,教皇親自前往巴黎為丕平加冕,正式承認其國王的身份。

此後,教皇還為許多人加冕。

這也是所謂的"君權神授"。

丕平也投桃報李,為了感謝教會對自己奪取王位的幫助,將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取的土地贈予教皇管轄,史稱"丕平獻土"。

丕平獻土後教皇國的疆域

於是,教皇在世俗有了確實的權利。

從此以後,教會擁有了大片自己的領土,教皇國正式成立。

日益膨脹的教皇帝國與義大利的統一

以羅馬為中心的教皇國在丕平及其子孫後代的保護下逐漸成長起來,領土橫跨義大利亞平寧半島。在這期間,沒有大國敢跟其對抗,小國也樂於成為教皇國的附庸,來間接獲得法蘭西王國的保護,維持穩定性。

一時之間,教皇國迅速成長為一個龐大的政權。

而教皇不僅是所有教徒的精神領袖,也是自己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在教皇掌握實權後,教皇勢力一度凌駕於皇權之上,國王、大臣、貴族還有平民都是虔誠的教徒。

然而在義大利這片分裂的領土上,教皇勢力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一方面隨著周圍諸侯國的成型,加上教會內部的矛盾重重,人們漸漸與教會產生了矛盾。另一方面,黑死病在歐洲肆意蔓延,帶走了將近1/4的人口,而教會作為上帝的代表並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人們普遍開始懷疑教會的權威。

緊接著就是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歐洲各個國家相繼展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並且紛紛脫離了教皇的管制,教皇勢力大受打擊。

但真正讓教皇走下"神壇"的是這個人——拿破崙。

參加過法國大革命的拿破崙一舉入侵義大利,短短兩年時間,羅馬城淪陷,教皇地位一落千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拿破崙命令教皇來巴黎聖母院為他舉行加冕儀式,而不是親自去羅馬接受加冕。在儀式進行到一半時,拿破崙不僅拒絕在教皇面前下跪,甚至直接從教皇手中奪過王冠為自己加冕,然後再給自己的皇后戴上皇冠,將教皇晾在一邊。

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國威廉一世的加冕儀式都沒有透過教皇加冕。

這意味著教皇已經名存實亡,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法國大革命帶給法國的遺產不僅是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歐洲各民族主義的一同覺醒。而教皇國這個橫亙在義大利亞平寧半島的中世紀"殭屍"存在一天,義大利都無法統一,這成為了義大利民族主義者的心頭刺。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會驚人的相似。

憑藉教皇的力量當然不能與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浪潮相抗衡,轉變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拿破崙三世,也就是拿破崙的侄子。

拿破崙三世的王位同樣名不正言不順,於是便想效仿丕平,希望獲得教皇的支援使繼位合法。為表誠意,拿破崙三世下令聯合奧地利出兵鎮壓羅馬的起義勢力,並將其消滅,之後還將一部分兵力留在羅馬,作為教皇的保衛軍。

拿破崙加冕

但這時候,另一支龐大的勢力崛起了,那就是——普魯士。

很快,普法戰爭打響,拿破崙三世哪裡還顧得上小小的教皇國,趕緊將留在羅馬的保衛軍調回法國打仗去了。就在法國人走後,義大利人把握機會,進攻羅馬,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教皇國。

至此,義大利完成了統一,並將首都從佛羅倫薩遷回了羅馬。

這意味著,存在了千年的教皇國在事實上就滅亡了。

退居高地與梵蒂岡的獨立

礙於面子問題,教皇不願意承認自己滅國的事實,並從此退居於梵蒂岡高地的聖彼得大教堂中,從此仇視新生的義大利王國,還稱自己為"梵蒂岡囚徒",藉此向全天下的天主教徒表達自己的不滿。

面對僅剩的教皇勢力,義大利政府也頗為頭疼。消滅教皇勢力易如反掌,但想要熄滅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怒火卻難如登天。

就這樣,義大利同教宗僵持了長達60年的時間。

直到1929年,驕傲的教宗終於低下頭顱,而義大利政府也有意同其修補關係。同年2月11日,雙方代表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簽訂了《拉特蘭條約》。

《拉蘭特條約》簽約現場

此項條約的關鍵就在於義大利承認教皇對梵蒂岡的主權,並且給予教皇世俗統治權、外交權等各項權利。而教宗也承認了義大利及首都羅馬的合法地位,並且還獲得了義大利政府一大筆的賠償金。

這一條約的簽訂,是雙方的妥協也是對事實的追認。

該條約於1929年6月7日生效,從此以後,教皇統治的梵蒂岡正式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另外,與教皇簽訂這一協議的,正是後來的大獨裁者——墨索里尼,也是二戰法西斯發起人之一。

如今的梵蒂岡

梵蒂岡建國後,與183個國家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並且在聯合國設有常駐觀察員。

受土地面積的限制,梵蒂岡國內既無工業也無農業,自然資源更不用談,國民生活的必需品基本靠義大利。但由於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加上"宗教"自帶的神秘色彩,梵蒂岡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的遊客,與此同時也推動了義大利的旅遊業發展,雙方互惠互利。

從梵蒂岡的歷史來看,其實也是一部皇權與宗教鬥爭的連續劇。

當國王想要皇位合法拉攏人心之時,便同教皇合作;當教皇凌駕於皇權之上,國王就將教皇"打入冷宮",重新掌權。

總的來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教皇的權力地位逐漸淡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如今的梵蒂岡教皇,對內代表的是所有天主教信徒的精神領袖,對外是梵蒂岡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僅此而已。

圖源網路侵刪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世界潮流,順之者倡,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