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隴傳奇——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奮鬥史4 帝國設計師:蘇綽
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不僅要做到馬上得天下,更要懂得馬下治天下的道理。
這個道理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實際能做到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往往是馬上得天下之後,還想繼續在馬上治天下,最終滑向了毀滅的深淵。
遠的例子不多說,就說爾朱榮,他其實是個卓越的軍事統帥,一生罕有敗績,然而奪取北魏的權柄之後,卻只懂得用殘暴的手段來治理朝堂,失盡人心,政治上表現得天真而幼稚,最終死於非命,丟了天下。
公元535年,西魏建立,宇文泰成為西魏的實際掌舵人。
此時此刻,擺在宇文泰面前的,正是這個永恆的政治問題——靠武力可以打下一片天下,但是這個國家該如何來治理呢?
上文說到過,西魏在建立之初,是後三國之中疆域最小、人口最少、實力最弱的,而東魏則是三國中的最強者。這種敵強我弱的局面,讓宇文泰心中始終充滿著危機感。
一旦東魏大軍壓境,西魏王朝隨時都可能土崩瓦解,化為烏有。宇文泰深知,高歡不是那種偏安一隅安於現狀的庸人,事實也正如宇文泰所料。
公元537年正月,此時距離東西魏建國不過兩年多,高歡糾集北、中、南三路兵力,他親率北路兵力,駐軍蒲坂(今山西永濟),在黃河上建起三座浮橋,隨時準備西渡黃河。
面對來勢洶洶的東魏大軍,宇文泰知道,高歡這是要傾盡兵力,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給吞了。可是,西魏地乏兵弱,該拿什麼來和東魏抗衡呢?
而且,就在上一年,西魏剛剛經歷了罕見的大饑荒,災情不是一般地嚴重,用史書的描述來說就是“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對西魏來說,這是雪上加霜,對東魏來說,這卻是天賜良機。
宇文泰臨危不亂,迅速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敵之策。
按照常理來說,高歡是主動進攻,而且要跨越黃河天險,西魏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潼關要塞,最佳的禦敵之策應該是據險而守,堅壁清野,和敵人拼消耗。畢竟東魏長途遠征,拼消耗一定是可以拼得過的。
然而,宇文泰卻選擇了進攻。
宇文泰在會議上說到:“東魏敵眾我寡,敵軍兵分三路,我軍如果分兵禦敵必然會導致兵力分散,這就正中了高歡的下懷,很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與其防守,不如主動出擊,集中優勢兵力,去進攻敵人的軟肋,而且要出其不意。”
接著,宇文泰繼續說道:“中路軍統帥竇泰,號稱常勝將軍,手下都是一群驕兵,必然會對我方輕敵,是最容易攻破的,中路一旦擊破,另外兩線必然潰敗”
宇文泰雖然從來沒有以統帥的身份打過什麼大仗,但是他的這番話,卻極富軍事智慧,不由得讓人佩服。
最終,宇文泰選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小關突襲中路敵軍,斬殺統帥竇泰首級,殲滅東魏數萬精兵,最終大獲全勝。高歡聞訊,痛失愛將,傷心欲絕,軍心也隨之大亂。他自知已經無力再戰,只好狼狽撤軍。
這就是東西魏的第一場交鋒——小關之戰。
宇文泰憑藉他的超凡膽識和魄力打贏了這場看似不可能的戰爭,然而,平心而論,小關之戰雖然精彩,但卻具有很大的冒險因素,一旦稍有差池,必然兵敗國滅。賭運氣,終究不是辦法,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讓自己變強。
誰來幫助宇文泰實現強國夢呢?宇文泰其實已經物色好這個人選了,而且,在這場小關之戰中,宇文泰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個人就是蘇綽。
就在戰前軍事會議上,當宇文泰提出他的對敵之策時,幾乎所有部將都持反對意見,唯獨武將達奚武和一個文官贊同宇文泰的策略,這個文官就是蘇綽。於是,宇文泰也讓蘇綽隨軍參戰,擒殺竇泰。
蘇綽是誰?不同於宇文泰身邊的這些武川鮮卑軍人,蘇綽是個地地道道的漢族文人,而且是名門望族之後。
宇文泰要宰制關隴,就必須籠絡當地的漢族豪強,也就是這個機會,讓蘇綽來到了宇文泰的身邊。
起初,宇文泰只是將蘇綽任命為郎中,也就是普通的政府文員。然而,蘇綽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公文上傳下達,從來沒有出過差錯,所有公務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各部門的同事有任何疑難問題,蘇綽都會不吝答疑解惑,幾乎所有的同事都稱讚蘇綽的才能。
就連蘇綽的上司周惠達,也經常要向蘇綽請教問題。周惠達在西魏堪稱是蕭何式的人物,宇文泰每次出征,都是周惠達負責鎮守後方,地位相當於宰相。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也會被宇文泰問到不知道的問題,他只能去向蘇綽請教。
這樣一來二去,周惠達這個中間人便將蘇綽引薦給了宇文泰,並稱贊蘇綽有“王佐之才”。而宇文泰的心裡跟明鏡似的,宇文泰說:“吾亦聞之久矣。”(引自《周書·蘇綽傳》)
此後,蘇綽就成了宇文泰的貼身秘書,不論大事小事,宇文泰都要向蘇綽詢問,而蘇綽每次都能對答如流。
對此,《周書·蘇綽傳》做了十分生動描述和記載:
遂留綽至夜,問以治道,太祖臥而聽之。綽於是指陳帝王之道,兼述申韓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詰朝,謂周惠達曰:「蘇綽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
關於宇文泰和蘇綽之間,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
據說,宇文泰向蘇綽請教如何治國,而蘇綽的回答是“用貪官,治貪官”,換句話說就是“以貪治貪”。這個故事看起來非常奇特,邏輯也很詭異,但是十分抱歉,這個故事純屬好事者杜撰,由於在網路上流傳甚廣,因此在這裡有必要做一下闢謠。
事實上,西魏當時窮得叮噹響,怎麼可能支援整個國家實行“以貪治貪”,這顯然不符合西魏的國情。而且,在蘇綽後來的改革政策中,倡導清廉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這也和實際情況相悖。
從公元541年開始,由蘇綽主持的改革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蘇綽首先把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財政上。他提出裁減多餘的官員,只設置了兩個令長,並且實行屯田,從而增加財政和軍用開支。
當年九月,蘇綽又草擬了六條改革方案,經宇文泰批閱之後,正式頒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六條詔書”,也稱“治國六條”。
它成為當時西魏推行改革的綱領性檔案,對西魏的崛起以及後來北周的改革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六項改革方案分別是:
第一、清心;第二、敦教化;第三、盡地利;第四、擢賢良;第五、恤獄訟;第六、均賦役。
概括起來,主要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整飭吏治,革新社會風氣,一二四五都屬於這一方面;另一方面,改革土地和賦稅制度,增加財政和稅收,從而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三和六都屬於這一方面。
宇文泰非常看重蘇綽提出的這六項改革方案,並要求各級官員深入學習和領會改革精神,推行“兩學一做”,還要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公務員資格。蘇綽不負宇文泰的囑託,改革政策推行之後,社會風氣頓時為之一新。
不過,蘇綽的改革也有它的侷限性。
比如第一項“清心”,實際上是倡導官吏廉潔自律,但是,對於朝廷而言,是不可能做到大力度反腐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天下三分,很多官員的朋友或者親眷都在敵對國家,如果實行大規模的反腐運動,必然導致人才外流。
因此,東魏和西魏雖然都在倡導廉潔,但主要還是在做表面文章,喊喊口號,實際上朝廷對腐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腐敗抓得不能太嚴,否則官員會直接叛逃到敵國。
蘇綽的六項改革中,還有一處閃光點,這就是第四項“擢賢良”。
魏晉以來,官員選拔主要按照門第高低,用蘇綽的原話來說就是“自昔以來,州郡大吏,但取門資”,“門資”也就是門第。而蘇綽卻提出罷“門資”,選賢良,這其實是在和當時的門閥社會相對抗。雖然有進步意義,但實際上在當時極難做到,這也可以看做是蘇綽改革的侷限之處。
但總體而言,蘇綽的六項改革,卻是為當時陳舊的社會注入一股新鮮空氣,滌盪了當時的社會不良之風,更重要的是,為國家財政開源節流,經濟狀況為之一振。
然而,光有這些改革就夠了嗎?還不夠。因為在當時,西魏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平等的民族關係之間的矛盾。
社會風氣的確越來越淳樸了,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幸福了,但是尖銳的民族矛盾卻還非常突出,尤其是在軍隊之中,胡漢矛盾時常激化,直接導致兵源不足和戰鬥力下降。
那麼,該如何來解決這個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