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年代,古人喜歡馴化一些動物輔助作戰或運輸,如馬騎兵,駱駝騎兵,戰獒等等,但要說最具威力的動物特種部隊,非戰象莫屬。
馴化大象進行作戰,最早起源於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大象體型龐大,皮糙肉厚,普通刀箭很難對其造成傷害,大象卻可以憑藉身體優勢衝入敵陣中,長鼻子連卷帶打,背上還可提供居高臨下的打擊平臺,而披了甲的戰象則更像一輛裝甲戰車,幾乎可以橫掃一切。
戰象對騎兵壓制是驚人的,戰馬聞到大象氣味就慫了,如果戰象再咆哮幾聲,這仗就沒辦法打了,輕重步兵更無力阻擋這種龐然大物衝鋒。
自亞歷山大帝吃了波斯大流士戰象苦頭後,各國都開始了打造自己的戰象部隊,一直到公元1700年,象兵都是一種恐怖存在,塞琉古一世、漢尼拔等軍事大咖也都是善用象兵高手。衝鋒陷陣中時速24公里奔跑撞擊下就算木質營壘也會在戰象身下粉身碎骨。不被擊中要害,弩箭和弩炮也無法讓戰象退出戰鬥。
矛和盾始終相應而生,就如當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裝甲和反裝甲武器。由於象兵的訓戰投資巨大,因此,不是誰都有資格擁有象兵的。財力不足的國家往往採取路上撒滿鐵釘方式阻擋象兵,但這是沒用的,跟隨象兵作戰的輕步兵會掃除障礙,避免戰象受傷,且還會在戰象要害部位披掛戰甲抗擊強弩硬弓。
還有國家乾脆採取“以象制象”辦法。拉菲亞戰役中,為對抗塞琉古王朝的亞洲戰象部隊,托米勒四世從北非引進了一批非洲戰象,儘管非洲象比較小,但兩三頭對付一頭亞洲戰象還是可以。當雙方戰象打的難解難分時,託密勒投入了騎兵預備隊反攻最終取得了勝利。
公元九世紀時,高棉帝國(柬埔寨)再統治了大城府(泰國)幾個世紀後,大城府為了民族獨立和高棉帝國統治者展開了激戰,雙方共投入了8000餘頭戰象進行廝殺。大象與大象間相互用獠牙和長鼻子攻擊,背上象兵弓箭對射,步兵根本插不上手。戰爭結束,地上鋪滿了龐然大物屍體。
14世紀末期,中亞帖木兒對印度德里蘇丹王朝的財寶望眼欲穿,大臣們勸其不要攻列印度,因為那裡有一隻可怕的戰象部隊。但人為財死,帖木兒悍然對德里蘇丹發起了攻擊,首戰就被馬哈茂德率領的120只戰象打得狼狽而逃。
但大象有自己的弱點,看起來龐大威猛,膽子特別小,擁有一顆玻璃心。大象害怕巨大響聲和火,遇到這兩種情況,大象就會受驚回竄,反過來傷害已方士兵。
針對大象這一特性,接下來的戰鬥中,帖木兒冥思苦想,命士兵在駱駝背上鋪滿乾草,乾草點燃後,火駱駝成群結隊向象兵衝去,最終打敗了德里蘇丹。
明朝定邊戰鬥中,開國大將沐英也是憑藉火器擊敗了麓川國主思倫發8萬大軍和大量象兵。萬曆年間,明將鄭子龍採取火箭火弩攻擊戰象鼻子辦法,一舉擊潰了來犯的緬甸東籲王朝十萬大軍。
1943年抗日戰爭中的打洛之戰,是我國戰象最悲壯一戰,也是戰象歷史上最後一戰。戰鬥異常激烈,廝殺聲,吶喊聲,鮮血噴濺處日軍打洛江裡扔下了70多具屍體,我方80多頭戰象也全部倒地。為紀念這些戰象,當地傣族人民隆重的埋葬了這些戰士。但搬運屍體時發現一隻公象還活著,脖子上中了一刀,腿上也被一顆機槍子彈打穿,村民們把這隻叫嘎羧的大象想方設法運回了寨子,細心餵養,噶羧1970年才死,那時已50多歲了。《最後一隻戰象》故事從此開始在網上開始廣為傳頌。
象兵是時代產物,也是歷史的見證,陪伴著人類走過了數千年。和平年代,它們依然是人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