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朝的社會風氣與漢唐大不相同,漢唐氣度恢宏剛烈,宋朝則有些文質彬彬。在這樣一個時代,對於人文科學的發展十分有利,宋朝因此湧現出一大批的造詣高深的學者名流。

而在宋朝的文人學者之間,有著較為濃厚的養生文化的氛圍。

宋朝統治者本身就對醫學和養生學十分重視,同時又對文人士大夫十分優待,這就使得醫藥養生在宋朝有了發展的溫床。

名流大家熱衷於探討養生問題,為此著書立說,我們熟知的宋代文士,諸如蘇軾、歐陽修等人都在養生文化上有著獨到的研究。

盛極一時的養生風潮極大的推動了中國養生文化的發展,為我們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成果與實踐經驗,影響十分深遠。

健身風潮席捲的宋代

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十分熱衷於養生。只不過,當時的養生思想主要集中在瞭如何吃的問題上,為此還一度十分痴迷於服食丹藥。等到宋朝的時候,人們已經逐漸對丹藥的副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逐漸也就摒棄了這一習慣。

透過對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宋朝人認為,那些成天養尊處優,吃得很好卻什麼都不幹計程車大夫,往往卻百病纏身。而那些每天只是吃著粗茶淡飯,並且十分辛勞的農人百姓卻身體康健。因此,想要身體健康,就應該經常運動,在安逸之餘應該參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強身健體。

曾寫過《問養生》、《養生頌》、《續養生論》的蘇東坡就是"動形養生"的支持者。

所謂動形養生就是透過養生體育來強身健體,這一理論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我國著名醫生華佗就發明了"五禽戲"來指導人們進行鍛鍊。只不過,在之後的歷史中,這一養生方式沒有得到重視。

蘇東坡對養生極為熱衷,他曾蒐集了上百種養生方法,然後在其中進行擇揀篩選,選出了叩齒、吐納、按摩等多種方式,蘇東坡曾說,這些方法的養生效果要比吃藥好一百倍。

宋朝的另一個名儒歐陽修也是動形養生的支持者,他對道家的外丹術嗤之以鼻,但對於修身養性的導引養生法還是持肯定態度的

宋代另一名養生家同時也是道士的蒲處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小勞法",這種養生方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健身操。

蒲處貫還寫了一本養生專著,名為《保生要錄》,書中提到了多種養生的方法,比如:堅持鍛鍊身體、增減衣服要慢、飲食要控制總量、不能濫用金丹等方法。

蒲處貫的《保生要錄》提到的養生方法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他鼓勵人們經常鍛鍊,但同時又說鍛鍊要適宜,不能過度,同時貴在堅持;

吃飯控制飯量不是簡單的要求人少吃飯,而是說不能挑食,要保證飲食均衡,同時多吃溫熱、熟食、清淡的食品;

穿衣服的時候,上半身要適度保持寒涼,下半身注意保暖。這本養生名著在當時影響很大,即使是宋朝的皇帝也將此書用作指導書目。

與"小勞法"類似的健身方法還有著名的"八段錦",這是一種起源非常早的養生方法,至於是誰人所創,目前並無定論,而其起源的時間也早於宋代,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導引圖》中,就有與八段錦十分類似的健身動作。

另外一個著名的宋代養生操就是道士陳摶所創的二十四勢坐功,這套健身操大多是在坐姿情況下完成的,只有兩勢是站姿,每一個動作做完都要叩齒、吐納、咽液。

除了健身操之外,宋代有一個名叫陳直的養生家還發明瞭一套綜合性的養生方法,即"養生十法"。

陳直有一本養生學名著《養老奉親書》,裡面系統的介紹了他的養生十法,這十法分別是: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

大宋皇家的藝術基因與醫術傳統

文人士大夫熱愛養生,皇帝也不例外。宋代從宋太祖開始,就十分重視養生和醫藥,其本人就懂得艾灸之法

開寶六年,國家組織編撰《重訂神農本草》,太祖皇帝趙匡胤就親自為其作序。

後來宋太宗即位,也曾下令編撰《太平聖惠方》。真宗皇帝對臣下的健康問題也是關懷備至,多次為臣下賜藥,也曾為《調膳攝生圖》作序頒行。

宋神宗對醫藥的研究更為深入,曾親自為王安石指導服藥,治療其頭疾。徽宗在位期間,也向全國公開徵集藥方,並在仁濟亭親自撰書藥方。

南宋高宗皇帝,反對煉丹術,其對養生之法也頗有心得,高宗皇帝活了八十一歲,最後是因為庸醫治病不利而駕崩。

宋代皇帝對養生之道有著一定的研究,除了關注醫藥學之外,他們還有一些養生秘法。

宋代的皇帝喜歡讀書,也大多對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有鑽研,宋太祖和宋太宗二人都愛好音樂,宋太宗還是一個書法大家,擅長飛白書。

同樣喜歡書法藝術的還有宋仁宗、宋徽宗、宋高宗等人,尤其是宋徽宗,簡直是不世出的藝術奇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如果不是不幸當了皇帝,宋徽宗應該也能靠一身才華青史留名。

藝術修養對一個人的精神品性的培養大有好處,能夠調養身心,也就能有益於養生。

宋代皇帝的養生秘訣還在於對飲食的注意,宋寧宗就曾在屏風上寫道:"少飲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

高宗皇帝在晚年就很少飲酒,並且經常吃疏導藥,喜歡食用藥膳,這也許就是他長壽的原因的所在。

對情緒的管理也是宋代皇帝養生的妙招之一,宋代皇帝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一旦有負面情緒,就會痛痛快快的宣洩出來,有時候即使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他們也會不掩飾的流泣。

懂得合理的宣洩情緒,同樣對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超脫物外計程車大夫們

宋代的養生思想的形成,既是社會文化事業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思潮交融的結果。

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強調"仁者壽"、"大德者必得其壽",總得來說就是強調仁德的理念,養生的思想是蘊含在儒家的道德觀念中的。

宋代計程車大夫在儒家的仁德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無欲故靜的思想主張,要求人在社會生活中要懂得中庸守正,通達寬厚。

蘇東坡在其養生專著《問養生》中提出了"安"和"和"的養生觀,所謂安就是要淡泊名利,而和指的是要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從而獲得順暢的內心世界。

總得來說,在宋代士大夫的養生觀念之中,知足常樂與淡泊名利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只有超脫物外,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也就不會被擾亂心緒,有心神不寧的感覺,這對保持身心的健康十分重要。

宋代士大夫的這一觀念既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繼承,同時也是對道和釋兩大思想流派的接納。

自從魏晉,以來,隨著道家思想的興起與佛教文化的傳入,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心態受這兩大思想流派的影響比較大,三教合流的思想對唐宋以後中國士大夫的精神理念的塑造作用十分重要。

這兩大教派思想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中催生出的另一個觀念就是順應自然,積極豁達。

宋代對士大夫十分優待,宋太祖曾規定不殺士大夫,因此宋代的文人在觸犯龍顏之後,所遭受的最嚴重的懲罰也就是貶謫。

但宋代的文人在被貶之後的失落感要比前代輕很多,比如蘇東坡在被貶之後,其文學作品所透露出來的心境也是豁達樂觀,很少看到難掩的失落感流露。

這種心態就是受道教和佛教順應自然思想的影響,可見這兩大教派對宋代社會的影響之大。

宋代士大夫養生的另一個思想就是防患於未然。宋代士大夫對預防醫學十分重視,主張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重視身體的一些小變化,把細小的疾病看作身體發出的警示,然後及時調養。

所謂"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於未病之後",在身體狀況還沒有變化之前就做好防範,要比事後再求醫問藥更有意義。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宋代的文人都十分重視預防養生。這一理念的貫徹者陸游就是一個壽星,他終年有八十五歲。

小結

宋朝的文人士大夫精於醫術,擅長養生之道,他們透過著書立說,將自己的養生經驗和養生思想透過作品的形式流傳下來,給我們後世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

宋代的養生方式主要包括靜坐、煉氣、節食、鍛鍊、修養等多種形式,這些養生方法在幫助宋人強健身體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宋代的社會風氣相適應。

而宋代的導引養生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對明清時期導引術勢的形成和發展意義重大。

宋代之所以大力發展養生文化,宋朝統治者的引導是一個重要因素,北宋王朝崇文抑武,重視醫學的發展,重視選拔和培養醫學人才,這為養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再者,北宋商業經濟繁榮,物質條件優越,為養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而北宋時期,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造紙術不斷進步,印刷術得以出現,這使得養生類的書籍得以大量刊印,並廣泛流通,便利了養生文化的傳播。

從宋朝的養生文化中,我們可以學到的是,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德思想,透過自我的完善來促進身心的調節。

要懂得順應自然,培養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有節制、有規律、會調節的生活。並且,要樹立一個正確的生活態度,以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資料:

《宋代養生文化述論》

《宋代養生思想概述》

《宋代文人養生思想的基本特徵》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歡天喜地上花轎,結果等來47歲公公,連生5子,死後裹席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