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二戰中,德軍進攻蘇聯的計劃:巴巴羅薩計劃在1941年6月開始執行。其結果是出人意料的,這個擁有數百萬軍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蘇聯,在德軍的摩托化、機械化部隊的進攻下,其軍隊幾乎是一觸即潰。1941年中,基本沒有什麼大的進攻,基本都是被迫防守和有序後撤。然而這隻軍隊真的毫無建樹嗎?

其實並不然,本文就來講一講對蘇聯後來挽回頹勢至關重要的野戰工事!事實上,蘇聯軍隊早期的頹勢,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部分蘇聯將領對於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太過樂觀,包括斯大林本人在內,他們做出的一個合理的推斷大多在1942年至1943年。而蘇聯將利用這個不存在的喘息時間,對目前現有的部隊進行調整來準備戰爭。當然,這是一段完全不存在的時間。

而蘇聯軍隊本身就是強調運動戰的,其大縱深作戰理念在當時也是較為先進的。但是在準備工作還未做好的情況,這支軍隊又遭遇德軍的突襲後,只能從攻擊的作戰理念轉向防守。而所說的蘇聯野戰工事的,正是在1942年到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為止,蘇軍最常用的一種防禦手段,也被稱為“戰場的藝術”。

而這些防禦手段,也極大的延緩了德軍推進的速度,直至最後將德軍"耗死"。蘇聯對於1941年後的野戰防守工事則有著如下幾個側重點:反坦克、步槍手、輕重機槍的運用。

"粉碎鐵拳",第一個側重點就是反坦克

由於步兵往往無法獲取到裝甲部隊的直接支援,往往是以肉身之軀面對坦克。因此要求每個野戰工事系統,都要修一定數量的反坦克射擊位。而野戰工事中,也要修建一定的反坦克障礙,這些障礙往往是利用自然材料製成的。蘇軍所使用的PTRS14.5毫米反坦克槍,完全可以在中近距離擊毀當時的德軍坦克。早期的德國坦克僅僅只有20毫米左右的正面裝甲。

這就少不了修建標準的反坦克陣地,修建這種快速的野戰工事往往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蘇聯對於這種快速的野戰工事都有著標準的規格,當然如果士兵願意加厚些也可以。蘇聯的反坦克步槍組一般為兩人,一名主射手和副射手,因此這樣的陣地對於兩人來說已經足以。

上圖示的是一名步槍手的標準步槍陣地,並且上蓋有偽裝網,避免德軍發現這些陣地。而陣地外也有大量的泥土堆積作為胸牆,以此來作為防護手段之一。但是大家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修建一個這樣標準的步槍陣地,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面對快速進攻的德軍,蘇聯人必須進行快速的防禦。如果時間足夠的話,蘇軍往往會修建足夠大,並且成一定體系的戰壕、碉堡以及火力點。可德軍也是十分重視運動戰的。因此這種簡易修建的野戰工事,成為了蘇軍在1942年及1943年末最常用的防禦手段之一。

因此另一種的步槍陣地是這樣的,一種十分簡易的步槍陣地。士兵也可以臥姿,利用手中的工兵鏟來挖掘出這個陣地。並且陣地的深度和標準,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兵鏟進行簡易的測量。在進攻德軍陣地,遭到機槍火力壓制的時候,僅能趴著躲避機槍火力的步兵也可以快速修建出一個這樣的簡易的工事,來抵擋不斷射來的子彈。

"水冷機槍,橫掃一片",第三個側重點就是輕重機槍的運用

在整個野戰工事的防禦體系中,蘇軍最重視的是對輕、重機槍的運用。得益於一戰時的經驗,蘇軍非常善於使用重機槍。蘇軍當時所最常使用的重機槍為水冷型,也有部分空冷型,和德軍不同,德軍使用的大多都是通用機槍加上三腳架來充當重機槍的角色,陣地防禦也是如此。但是隻能打短點射,持續射擊會嚴重損耗德軍機槍的槍管。

但是使用了水冷機槍的蘇軍則不然,他們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不過熱就行)。因此在火力持續性上就要比任何一款德軍機槍高。也是因此,蘇軍在進行陣地防禦時,機槍殺傷的德軍非常多。而機槍也成為了對進攻的德軍來說,最大的威脅。圖示的野戰工事,就是一個標準的側機槍陣地。在側面設定機槍是一戰時就有的經驗,能夠更有效的殺傷向正面陣地進攻的德軍士兵。

哪怕側面的水冷機槍只有一挺,也能夠擊殺大量前進的德軍士兵。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最後關頭,蘇軍的正面陣地僅有幾名士兵倖存,但仍有數十名德軍士兵向正面的陣地衝去。而這幾名士兵還都沒有足夠的彈藥,已經插上刺刀準備進行肉搏戰。在整個緊急關頭,原本被坦克打掉的側面重機槍陣地重新開起火來,將大部分的德軍士兵全部擊殺,最後僅有幾人逃走,挽回了陣地。這段情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側面的重機槍陣地對於德軍的威力很好地體現出來。

輕重並用,絕對火力

輕機槍往往就設定在陣地正面了,且往往是步槍陣地中間位置,因為正面陣地不能一點自動火力沒有。而正面的輕機槍陣地非常類似上文的反坦克步槍、步槍手陣地。大多都是同樣的方式,挖出來一定的泥土作為胸牆來抵擋子彈。而輕機槍組也是分為主、副射手的。副射手的主要職責是給主射手傳遞彈藥,主射手就負責射擊了。而副射手也是也會使用衝鋒槍一類的武器,來補充陣地上的火力。

要說明的一點是,上述的野戰工事並不足以面對德軍的大規模集中進攻。這種野戰工事主要廣泛用於營級、排級之間雙方部隊的作戰中。而這種級別的作戰才構成了一次最基本的推進作戰,因此使用範圍較廣。至於德軍如果要集中優勢兵力和裝甲部隊,去進攻蘇軍某一點,或者是關鍵地區。蘇軍往往會動員大量兵力,甚至是一部分平民,去修建相當大規模的堡壘和其他工事。同時也會有大量的兵力作為補充,也會獲得到足夠的火炮支援。

學習經驗才是硬道理

蘇軍非常善於在戰鬥中學習。1941年以前,很少有蘇軍軍官或者士兵去修建這樣成體系、成規格的野戰工事。因為運動戰的要求加上大部分部隊都處於整編狀態,因此很少有人掌握這些技能。但是蘇軍是不斷學習的,在1941年的頹勢以後。

1942年開始就下發了大量的小手冊,教士兵如何修建合格的野戰工事。而之前並不擅長的軍官們,也統一展開了培訓,並且為下一層的士兵提供有效的指導。

而1942年到1943年,蘇軍士兵大量使用的野戰工事便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它們極大程度的拖滯住了德軍前進的步伐,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蘇軍的傷亡率依舊居高不下。但是相較於1941年來看,情況則要好的多。並且得益於這些野戰工事,蘇軍最終完成了大翻身。以1943年為一個節點,從此開始了屬於他們的進攻。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見證毛主席和楊開慧愛情的唯一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