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英國軍隊被指控為了保護加勒比地區的新增利益而大量購買非洲奴隸。
這個地區的牙買加、巴貝多、多明尼加、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千里達及托巴哥等島嶼國家被稱為英屬西印度群島,這裡以生產蔗糖的甘蔗種植園而聞名當時的世界。
1492年哥倫布奉命攜帶西班牙國王致“中國大汗”國書首航,橫渡大西洋,於10月12日登上巴哈馬群島東側的聖薩爾瓦多島,他誤認為該島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後因該群島位於西半球,故稱西印度群島,沿用至今。
英國控制的加勒比海島國
艱苦的甘蔗種植園
黑人奴隸在白人監工的監視下勞動
英國軍隊在這裡部署了一些軍團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即西印度兵團。
但是白人士兵由於不適應該地區的氣候而時常生病,再加上英國軍隊要鎮壓世界各地的起義和對抗拿破崙的戰爭,導致兵源越發不足,以至於將他們的要塞和基地置於無人防守的狀態。
這導致軍隊上層不得不考慮購入非洲奴隸來填補軍隊的員額空缺。
16世紀,歐洲殖民者為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地區,歷史上把這一貿易稱為“三角貿易”。黑奴貿易大致由三個過程組成,稱作“三角貿易”。最先販奴船滿載著鹽、布匹、朗姆酒等廉價商品,從歐洲港口出發,航行到西非海岸,稱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貨品交換大批奴隸,然後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透過大西洋駛往美洲,稱為中程;在美洲用奴隸換取糖、菸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稱為歸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個月,奴隸販子僅需一次便可以做三筆買賣,獲得100%到1000%的利潤。
販奴船
悲慘的奴隸
英國軍隊一方面從各個種植園的奴隸中招募兵源,另一方面也從到達加勒比海的販奴船上直接購買。
到1807年《奴隸貿易法案》透過時,英國在加勒比地區的軍團有高達50%的軍人由奴隸構成,其中有8個團是在1795年4月24日到9月1日之間組建的。
英國軍隊於1795年至1807年期間,花費了將近一百萬英鎊購買了大約13400名奴隸。平均下來,那些年在每名奴隸身上花費的金額約在70英鎊左右。
當時英國軍隊上層沒能意識到當地的蚊子到處傳染黃熱病和其他熱帶疾病,疾病導致很多士兵戰鬥力的喪失。
面對軍隊出現的缺員,來自英國本土的解決方案是,“好吧,這是你們的補給,拿著這些錢,去買些新奴隸吧,補充到西印度兵團去。”
一份19世紀的檔案顯示,西印度群島兵團為購買272名非洲奴隸花費了32600英鎊,這相當於今天的二百多萬英鎊。
西印度軍團帽徽
然而一份原屬牙買加總督的檔案顯示,英國本土一些人,包括上層官員和貴族,對使用奴隸士兵並不是那麼高興。他們對這些黑面板計程車兵站在大英帝國軍隊的佇列中感到非常地不舒服。
當時的英國國王曾在會議中交代,“我們應該努力減少奴隸士兵的數量。”
然而,事情並未能如國王所願,對奴隸士兵的採購數量突然大增。本來要購買100名奴隸的,實際卻變成購買300到400名,採購數量持續上升直至1807年。
除了用於保護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西印度兵團還被投入與法國的戰爭,以及擴張殖民地等,包括1807年的聖露西亞戰爭,1810年拉丁美洲瓜德拉普島爭奪戰,1812年攻擊新奧爾良的戰鬥,以及在非洲與德國爭奪殖民地的戰爭。
在非洲與德國爭奪殖民地
東西非作戰勳章
在威廉•威爾伯福斯努力下逐步廢除奴隸貿易的提案逐漸佔據了上風並最終獲得透過。1807年3月25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將販奴在大英帝國境內定為非法,並實施向英國奴隸船徵收每一個奴隸100英鎊的罰金。
在奴隸貿易被取消後,這些士兵的角色從保護殖民地資產轉變為在海外服役,併為英國佔領西非的獅子山和甘比亞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奴隸貿易結束之後,西印度兵團也吸收了皇家海軍從非法販奴船上解救的奴隸以及與法國、荷蘭戰爭中俘虜的黑人奴隸士兵。
到了近代,西印度兵團還曾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場,中東的巴勒斯坦,還有西線的其他戰場。
一戰中的西印度軍團
軍團在巴勒斯坦
從1795年捍衛英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利益開始,西印度兵團作為英軍的一部分一直服役到1927年。高峰時期,它曾轄有12個團。
這個編制曾隨著短命的西印度聯邦的建立在1958年短暫恢復過,但四年後就又被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