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每一家都在為自家的主張和思想到處遊說,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伶牙俐齒的人,他們可以將黑的說成白的。
其中有一個人,他憑藉一張嘴從底層爬起,是戰國時期典型的大忽悠,秦武王嬴蕩繼位後,為何卻不待見他呢?
圖片:大忽悠張儀劇照
一、鬼谷子的第一門生——張儀此人便是張儀,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來自魏國,鬼谷子一共有五位比較著名的徒弟,張儀可在其中排行第一。
張儀學成出師以後,先是拜謁了楚國的相國,可在參加酒席的過程中,相國丟失了一塊玉佩,與此同時,相國府的商人為了明哲保身,再加上張儀本人貧困且人品不好,導致相國府內部的下人都汙衊張儀,說玉佩乃是張儀所偷。
於是,張儀被相國派人狠狠打了一頓,整整有幾百大板。可張儀始終不肯承認偷盜玉佩,相國拿他沒辦法,只好放了他。被打得渾身都是傷的張儀回到家中,妻子很是擔心,同時也埋怨他,對他說:“如果你沒有去學辯論,怎麼會被打得如此之慘?”
可張儀對此不以為然,他只問了妻子一句話:“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點頭後,張儀才鎮定自若地說了一句:“只要舌頭在就夠了,其他不重要。”
圖片:相國的玉佩劇照
後來,張儀隻身前往秦國,秦惠文王是一位眼光獨到的君主,他一下子就看出張儀是有用之才,對他十分欣賞,讓張儀當了相國。張儀主張的連橫之說,讓秦國長期面臨的困境迎刃而解,而秦國也成為一大強國,再也不怕其他國家前來侵犯,即便其他六國合起來打,也不一定是秦國的對手。
智力超群的張儀,先是勸秦惠文王將之前從魏國掠奪的土地重新還回去,這個決定看起來很荒唐,可張儀還加了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讓趙魏兩王對秦國稱王,而秦惠文王也成了秦國的第一位君王。
圖片:張儀與秦惠文王劇照
二、張儀戲謔各國張儀為了讓其他國家臣服於秦國,想出了一個當“間諜”的辦法,他先是離開秦國去魏國,魏國的大王讓他做了相國,接著,張儀拼命勸說魏王向秦國低頭。
而此時的魏國已經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先前已經接連幾次與秦國作戰,並戰敗而歸,這些戰役導致魏國失去了河西地區,再無能力與秦國對抗。
無奈之下,魏王只能與秦國結盟,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特地將少梁和上郡十五縣一同贈予秦國。這麼一來,張儀又立了大功,回到秦國後,秦王封其為“相邦”。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之外,楚國也是一個大國,魏國雖說表面上臣服秦國,可內心還是不服氣。魏國多次求助楚國,希望楚國可以罩著它。秦國見魏國還是不老實,又出兵收拾了它一番,並搶了曲沃,這下魏國徹底安分了,見此情形,其他各國也假裝表面上臣服於秦國。
圖片:張儀回到秦國劇照
再來說說楚國,當時的楚懷王十分好色,魏國給他送來一個絕色女子魏美人,讓寵妃鄭袖十分窩火,很快就想了一個妙計。鄭袖先是對魏美人噓寒問暖,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好東西都讓給魏美人,甚至讓楚懷王以為鄭袖喜歡魏美人遠超過喜歡自己。
一天,鄭袖告訴魏美人一個秘密,說是楚王特別討厭她的鼻子,為了固寵的魏美人見到楚王后,用各種辦法捂住鼻子,一臉疑惑的楚王跑去問鄭袖,鄭袖“無奈”地告訴楚王:“妹妹是嫌你有狐臭。”
這下可把楚王惹火了,不僅派人割了魏美人的鼻子,還將其打入冷宮,由此可見,鄭袖是一個心機頗深的女子。
圖片:魏美人捂住鼻子劇照
張儀和秦惠文王曾經答應過楚國,如果它願意解除與齊國的合約,就將商於的六百里土地割讓給楚國。可真到要割讓的時候,張儀和秦惠文王卻想反悔了。
沒過多久秦國有事求楚國,楚王趁機發洩:土地我不要了,你把張儀送來給我洩憤。張儀絲毫不懼怕,他非常淡定地來到楚國,先是秘密相見了楚國的大夫靳尚,商議一番後,靳尚又去見了南後鄭袖。
一見面,靳尚就焦急地告訴鄭袖,她馬上就要失寵了,因為張儀是秦王最看重的大臣,他被送到楚國來給楚王出氣,秦王勢必會將土地和美人一起送過來交換張儀,到時候楚王身邊美人成堆,哪有鄭袖的一席之地?
鄭袖本是一個眼裡不容一點沙子的人,一聽到秦國要送美女,立刻去勸說楚王放了張儀,楚王又是一個耳根子軟的人,根本受不住鄭袖一番哭哭啼啼的攻勢,最終放了張儀。
圖片:鄭袖在一旁哭哭啼啼劇照
三、秦武王不喜張儀可以說,張儀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以及聰明靈光的腦子,讓自己的政治之路走得越來越順暢,他是當之無愧的忽悠王,尤其是魏國和楚國,都被他忽悠得團團轉,可對於秦國來說,張儀卻是大功臣。
秦惠文王時期,張儀憑藉各種外交戰略讓秦國漁翁得利,在各國之間坐上了頭把交椅,秦惠文王去世之後,秦武王繼位,可秦武王就是不喜歡大忽悠張儀,這是為啥呢?
原來,打從秦武王還在當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了,當時,張儀是秦惠文王身邊的大紅人,而秦武王是個崇尚武力的人,腦子裡想的都是如何跟其他大力士比武。
秦武王根本不明白張儀的存在可以給秦國帶來什麼好處,而張儀也打從心底裡覺得,秦武王實在和秦惠文王差太多,可以說,兩個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圖片:張儀與秦武王嬴蕩劇照
張儀的地位上升後,導致外來的客卿的地位也跟著提高,勢必損害了秦國本國大臣的利益,雙方之間只要一見面就互懟,而秦武王更看重本國大臣,張儀等外來客卿自然說不上什麼話了。
在秦武王和政敵的雙重打擊下,張儀根本無法在秦國立足,最後,張儀還是選擇了離開。
圖片:張儀離開秦國劇照
張儀雖然幫秦國撈到了不少好處,卻將自己在外的名聲搞得很臭,有些人欣賞張儀遊說的謀略和計策,但大多數人卻不喜他的人品。總之,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終究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