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高開又低走的《大秦賦》,近日終於進入了秦王鯨吞六國、一統天下的高潮。痛擊匈奴、重傷強秦,百戰百勝、無一敗績的李牧終於登場了。

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有人認為,若拋開秦國當年列國不可相提並論的實力加成,李牧的軍事才能甚至在白起、王翦之上。其在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四十五、又適逢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戰國末期,苦苦支撐趙國危局,不僅北破匈奴,還多次重創秦軍,在統一六國前夕的強秦面前,居然未嘗敗績,真正是國士無雙。

其不世出的軍事才能,震動了秦王,逼得秦國再次使用上不得檯面的離間計除掉了李牧,李牧一死,短短數月趙國便滅亡了。

雖然這位悲劇英雄的蒙冤身死讓人嘆息不止,但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也不失為好事一件,因為憑其不世出的軍事才能,如若其不死,很有可能秦國就完成不了天下一統的重任。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李牧是如何在“四面漏風、無力迴天”(大秦賦中秦相李斯的評價)的趙國危局中,力保趙國的。

01 精心佈局,大破匈奴單于遠遁

李牧是從防衛趙國北部邊境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曾經領兵駐紮在代、雁門防備匈奴。透過與匈奴的長期接觸,李牧總結分析了敵強趙弱的實際情況,決定對匈奴採取預防為主、伺機反擊的策略。

在多年準備之後,李牧手下計程車兵個個弓馬精熟,驍勇善戰,都迫切願和匈奴決一死戰,而匈奴卻越發驕傲輕敵。李牧覺得士卒可用之後,備齊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精心遴選的勇士五萬人,能拉硬弓的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全部組織動員起來。然後成功引誘匈奴單于大軍來犯。相比於廉頗穩打穩紮的戰術,李牧指揮風格多變,戰爭中他多設奇陣,指揮部隊從左、右兩翼進行包皮抄,大破敵軍,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乘勝滅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又攻破了東胡,使林胡部族歸降。趙悼襄王認為李牧才能不亞於白起,封之為武安君。

誰說步兵幹不過騎兵?匈奴剛剛崛起,李牧就用步兵打了一次漂亮的騎兵殲滅戰,給匈奴單于好好上了一課,自那以後,匈奴單于領殘兵遠遁,此後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就連後來的漢文帝都曾嘆著氣說道,“若得李牧為將,豈憂匈奴哉!”

02 臨危不懼,重擊秦軍接連退敵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其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計劃中當先要消滅的就是韓趙兩國。韓國當然很快被解決了,趙國和秦國再次死磕。

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音huán yǐ)攻取趙國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並於第二年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等地,直向邯鄲進軍,趙國形勢十分危急。

趙王遷從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面對士氣高漲的秦軍,李牧先採取了“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秦軍遠出,不利持久。於是經過一番合計,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將計就計,待秦軍主力去肥後,也不追趕,而是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這下桓齮慌了,立馬回救,又正中李牧下懷,他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此戰秦軍損失達十萬人,僅剩主帥桓齮率領少量親衛逃脫(一說桓齮被李牧斬殺),秦國震動。

當然這點挫折影響不了咱們霸氣側漏的始皇帝,第二年便又派出李信、蒙騖兩路共三十萬大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出擊,誓要一舉滅趙。要知道這時長平之戰結束也不過二十來年,趙國又連年征戰,元氣遠遠沒有恢復,而且秦國這次直接派出兩大名將,三十萬大軍,差點把趙王遷給嚇蒙了。但李牧就是李牧,面對強大的秦軍,他採取了“南守北攻、各個擊破”的策略,硬生生地一挑二擊敗了李信和蒙驁的兩路秦軍,為趙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對秦作戰的勝利。

可以說,和秦作戰的多年間,除王翦之外的秦國名將,他幾乎獨自打了個遍(白起已死),可謂是打遍秦將無敵手,始終立馬橫刀在秦始皇的統一大業之前。

03 三御強秦,身死趙破、六國滅亡

這下秦國算是見識了李牧的厲害和趙國的頑強,消停了幾年。但可能是“天要亡趙國”,抑或者秦滅六國本就是大勢所趨,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趙國屋漏偏逢連夜雨,發生了百年難遇的大地震,加上連年戰爭,國內發生了大面積饑荒。秦始皇立即派出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再次進圍趙都邯鄲。

我們知道秦國國力這個時候可謂是蒸蒸日上、空前絕後,而趙國卻是在長平大傷元氣後又年年征戰,還備受自然災害的打擊,且六國短視無人與之共進退,趙國哪裡經得起秦國的年年強攻,這個時候國力非常衰弱。然而李牧就是李牧,這次他轉換思路,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對北部王翦以固守為主,集中僅有的精銳騎兵,猛烈打擊楊端的軍隊。這次雖然未取得大勝,但也打成了平手,成功地守住了趙國的邊境。

王翦就比之前的李信、蒙騖狡猾多了,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也討不了多少便宜,於是稟告秦王該花錢了,再次使出反間計,派奸細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郭開於是散佈謠言說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是正統的軍人,在強大的秦軍面前知道自己不能離開趙軍而不從命令,很快被趙王遷害死。李牧一死,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三個月就攻下邯鄲並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

從李牧指揮的戰事來看,其不但治軍舉世無雙,而且臨陣豪氣干雲、戰略戰術極其靈活,常常以弱勝強,哪怕是秦軍有如泰山壓頂之勢,但他總能夠找到敵軍破綻。第一次殲滅來犯的10萬秦軍,第二次擊退30萬秦軍,第三次也抵擋住了由王翦率領的超過前兩次軍隊數量之和的秦國重兵,這戰鬥力簡直爆表、讓人驚歎。如果說趙軍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軍正面硬扛的軍隊,還不如說李牧是唯一能和秦軍正面硬扛的人了,因為李牧一死,趙軍便一潰千里、秦軍勢如破竹,三個月趙國便滅亡了。

因此,若李牧不死,趙國能讓其專心抵禦秦國,即使趙國衰弱,未嘗不能堅持幾年乃至十年,期間若六國哪怕能出一位明君,肯定能夠看到趙國滅亡之後的後果,而不遺餘力支援趙國,這個時候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就很難說了。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李牧之死,只能說“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或者說滅亡趙國的其實不是秦國,而是趙王遷,就像杜牧在《阿房宮賦》裡嘆的那樣“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怪想之圓周率學歷史六十一 446(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