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最近幾年《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盜墓一類的書籍很是熱銷,人們對墓葬文化的好奇之心也愈發濃重,尤其是光怪陸離的墓葬品十分奪人眼球,或是價值連城、或是考古意義重大,但也有令人觸目驚心的,那就是活人殉葬,陵墓被開啟時,墓主依舊沉睡在上好的棺木中,殉葬的皚皚白骨已不見死者當年模樣,可是殉葬的慘烈卻猶如親眼目睹、歷歷在目。

殉葬制度起源於何時?

殉葬制度由來已久,上可追溯到舊石器時期,以活人殉葬的人殉制度則出現得要稍晚一些,源於父系氏族時期,從甘肅永靖秦魏家遺址出土的氏族公墓可以窺探一二,在被挖掘出的十六座一次性葬入墓中,有男有女,男子呈仰臥姿態,女子則都保持跪服臥倒的姿勢,表現出一種服從的姿態,男女同時死亡的可能性並不大,十六座墓的男男女女一同死亡的概率微乎其微,因而考古學家都認為,這是以活人殉葬的大墓。

以人為殉成為一種制度應該是在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制時期,奴隸的性命完全屬於主人,供奴隸主驅策、打罵、買賣,也沒有反抗的權利,因此就有許多奴隸主將奴隸用以殉葬,但是在當時,人口是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雖然有奴隸被殉葬但卻不是十分普遍。人殉制度的真正鼎盛時期是在商代,據現有考古資料記載,一座被挖掘的商晚期時大墓白骨累累,這其中就是許許多多的殉葬者,多達幾百人。商代貴族的墓中,大多都有殉葬之人,少則一兩人,最多的甚至有四百人。

春秋時期,人殉制度也仍被沿用,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時就有一百七十七人陪葬。但是人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種方式的不妥,有人對這種行為加以抨擊,春秋之後,人殉就變得很少了,人們開始改用陶俑、木俑來為死者殉葬。

后妃為帝王殉葬始於何時呢?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病逝後,秦二世就下令將秦始皇后宮中的沒有子嗣的妃嬪、宮女全部給秦始皇陪葬。一時之間,陪葬人數竟然達到了上萬人,可謂是慘絕人寰,這也算是較早的妃嬪殉葬案例了。在之後的朝代中,這一制度也沒有完全被禁止,但是卻被披上了一個名為“自願殉葬”的幌子,在明朝時期,妃嬪人殉尤為興盛。

明太祖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出於個人享受以及避免後宮干政等政治目的,恢復了人殉制度,據載在其去世後,殉葬的嬪妃有近四十位;明成祖朱棣去世後,也有三十多嬪妃殉葬;明宣宗朱瞻基死後也有妃子殉葬,有記載的妃嬪就有十人,其中的郭嬪入宮才僅僅二十幾天,卻要一起陪葬,表面上是這些妃子殉葬以彰節行,其實就是為了粉飾殉葬這種令人髮指的制度。明英宗雖然不是個英明君主,但是下令廢止殉葬這點還是可圈可點的,明朝自英宗後不再行殉葬之事。

在清朝初期,人殉還仍有發生,比如清朝的順治皇帝死後,為他殉葬的妃嬪也有三十多個人。她們的棺柩跟隨順治皇帝一同下葬,進入陵寢,場面應當也是十分壯觀的。好在到了康熙皇帝時,這種令人髮指的殘忍制度才被完全廢除了,也不會有人再為殉葬而搭上自己的寶貴的性命。

妃嬪是活著下葬還是處死之後再下葬?

古代的妃嬪們看似風光無限,但是不僅可能一輩子都見不著皇帝,還可能在花兒一樣的年齡就被拉去給老皇帝殉葬了。筆者認為大部分妃嬪都是被處死之後再下葬的,在《李朝實錄》世宗卷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皇帝駕崩之後,就有人會將妃嬪們帶到堂上,堂上有著一張小桌,妃嬪們都站上去,將頭伸進預先放好的繩套裡,放好之後就抽走小桌,這些妃嬪們就都氣絕而死了,這些妃嬪死後就被葬入皇家陵寢,給皇上陪葬。

當然不止這一種說法,還有毒死的,據說會有人在這些將被殉葬的人的最後一餐飯食中下毒,將她們毒死,然後再將她們下葬。或是給這些妃嬪們強行灌食水銀,水銀毒性大,這些妃嬪們就會中毒而死,而且死後由於水銀的原因的屍首還不會輕易腐爛,十分便於儲存。

那麼是否真的有將人活著下葬的情況呢?有倒是有,但是在妃嬪的身上並沒有記載,畢竟妃嬪都是皇帝的女人,也算是有身份的人,活著哭哭啼啼的下葬似乎是有失體面。但是,對於一些沒有什麼地位的殉葬者,就會將他們驅逐進墓室,將他們困在提前挖好的殉葬坑裡或是墓室之中,然後封住墓室,讓他們餓死或是因為缺氧窒息死亡。或是將這些陪葬的人放進墓室,然後將他們在墓中斬首,活祭墓主。

人殉制度是一種以活人為陪葬品的殘忍習俗,一次殺殉就要搭上幾百條人命。如果遇上帝王駕崩,所需要的人命遠遠不止這些。所以,如此殘忍的制度能在華夏的土地上流傳千年,可見古代的某些觀念和制度都是落後的。好在,清朝康熙皇帝時期,這種殘忍的人殉制度被徹徹底底地廢除。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皇帝快死了卻沒兒子,一門衛偷偷說:其實在冷宮裡你還有一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