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十八世紀初,此時歐洲正陷入規模罕見的大動亂之中。北方由俄國和瑞典挑起的“大北方戰爭”激戰正酣,而南方也不太平——圍繞著西班牙領土繼承權的問題,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英國等國家正醞釀著新一輪的爭霸。

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這個時期的法國。

公元十七世紀中葉,一個不滿五歲的小男孩登上法蘭西的王位,稱為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但他此時卻要面對諸多麻煩——不僅有外部的“三十年戰爭”,還有內部宰相馬紮然和貴族黨派“投石黨人”的權利角逐。

在路易十四登基五年之後,貴族間的矛盾和因戰爭導致的苛稅最終引發暴亂,憤怒的人民武裝將王室趕出巴黎,而這種情況多次上演。

公元1652年,投石黨人因為暴政而不得人心,又在軍事上失利,其領導者孔代親王被迫流亡國外。在馬紮然的策劃下,巴黎人民最終迎回了再一次出逃的王室。之後,久經離亂的青年國王路易十四親自掌權。

親政後的路易十四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到國家治理當中。他彈壓貴族和宗教,使這兩者馴服於王權;重用具有非凡才乾的中產階級,使國家有條不紊地運轉;透過非凡的外交手段,為國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公元十七世紀末期至十八世紀初,路易十四發起了數次大戰,包括遺產戰爭、法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等,這些戰爭最後基本取得勝利,使得法國和“太陽王”的名聲響徹歐洲大陸。因此,當西班牙的王位出現空缺時,早有預謀的路易十四當然不肯放過。

一,戰爭起因

公元1700年11月,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卻沒有子嗣。當時有繼承權的人既有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大公(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也有法國波旁家族的安茹公爵。路易十四自然是希望同宗的安茹公爵能夠繼位,使西班牙成為自己的本家人。因此在卡洛斯二世去世前就積極活動,透過各種手段最終使卡洛斯立下遺囑讓安茹公爵繼位。卡洛斯死後,路易十四馬上開始安排人護送安茹公爵前往西班牙登基為國王腓力五世。

法國此舉自然引起了哈布斯堡家族族長、時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盟主)的利奧波德一世的憤怒。他開始動員德意志諸侯以及與法國有隙的英國、荷蘭來幫助自己。於是,和當年“大同盟戰爭”時類似,德(神羅)、英、荷再次組成“反法同盟”。另一邊,法國也不甘示弱,和親法的西班牙站在一起,成為波旁陣營。

不久,德意志諸侯卻發生分裂,一些諸侯不再對哈布斯堡馬首是瞻。北德傳統強國漢諾威和勃蘭登堡積極地加入了老大哥哈布斯堡一邊,特別是漢諾威的領主後來當了英國國王,自然更加堅定地站在大同盟一邊;而南德小強巴伐利亞卻早已想挑戰奧地利的老大地位,身為神聖羅馬帝國一員卻站在了法國一側。法國的傳統盟友薩伏伊、西班牙的鄰居葡萄牙也加入了法國陣營。

至此,兩大勢力形成,並開始對峙。

二,戰爭經過

□首戰失利

公元1701年,路易十四決定先發制人,偷襲了北義大利。當年法國瓦盧瓦王朝就曾圍繞著義大利和哈布斯堡家族血戰(見《無盡的紛爭——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戰爭》),後者在此嚴加防守,致使法國未能得手。之後,雙方又在西班牙、地中海和大西洋進行了數次試探性進攻。

公元1702年,法國主動出擊,進軍荷蘭。英國任命馬爾伯勒公爵約翰-丘吉爾(二戰時英首相丘吉爾的祖先)領軍遠征。在馬爾伯勒公爵的指揮下,英荷聯軍擊退了法軍。法軍隨後轉向中歐地區,與盟軍巴伐利亞軍會合,準備直接攻打哈布斯堡的大本營維也納。但是英國與荷蘭的聯合艦隊卻在維哥灣海戰中殲滅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導致法軍的盟友薩伏伊、葡萄牙兩國的海上貿易受到威脅,兩國隨即倒戈加入了大同盟,從此戰局逐漸往對法國不利的方向發展。

公元1704年,馬爾伯勒公爵指揮的英軍與歐根親王指揮的奧地利軍於布倫海姆重創了法國與巴伐利亞的聯軍,後者傷亡過半。三年之後,歐根攻取都靈,使法軍退出義大利,同時英軍佔領直布羅陀,盟軍進入了西班牙,推舉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大公成為西班牙國王。至此,法國徹底陷入不利局面。

□陷入膠著

1707年,法軍調整戰略,先鞏固西班牙和義大利,對荷蘭與德意志方向採取守勢。4月,法軍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擊敗大同盟軍,7月又在土倫擊敗了歐根親王。隨後法軍開始反攻,並收復了大部分西班牙領土。

為了給法軍施壓,馬爾伯勒公爵與歐根親王於1708年從荷蘭方向再度進攻法軍,法軍一度受挫。但是在1709年的馬爾普拉凱戰役中,法軍主帥維拉爾元帥面對馬爾伯勒和歐根兩大名將完全不懼,率軍頑強阻擊大同盟軍,導致大同盟軍進展緩慢。之後法軍逐漸不支,維拉爾帶領法軍有序撤退,層層阻擊。此戰大同盟軍雖然贏得了勝利,但是傷亡竟是法軍的兩倍,還讓法軍主力撤走了,是一場完全的皮洛士式勝利。此戰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在隨後五年裡(1710年 - 1714年),雙方都只打消耗戰而避免再度決戰。

□法國反攻

公元1709年,北方的“大北方戰爭”落下帷幕,彼得一世帶領俄國獲得勝利。英國為了防止俄國獨霸北歐,權衡之後,決定與法國和談以抽身制衡俄國。與此同時,馬爾普拉凱戰役的慘重傷亡讓馬爾伯勒公爵的政敵找到了藉口,公爵因此被解除了兵權。英國的退出讓各國都萌生了與法國和談的意向。法軍趁機開始反攻,在旺多姆元帥的指揮下奪回了馬德里,腓力五世復位。

公元1711年,查理大公繼任神羅皇帝,於法理上失去了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合理性。隨後各國也不再支援神聖羅馬對西班牙的佔領。1712年維拉爾在德南戰役擊敗歐根親王,奧軍完全喪失了鬥志,不敢再主動進攻法軍。隨後到一年裡,各國先後與法國簽訂合約,承認波旁王朝對西班牙的統治,至此,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以法國慘勝而結束。

三,戰爭影響

此戰使法國的經濟受損嚴重,路易十四的所謂“盛世”也漸露頹勢,雖然在二十年後法國又在荷蘭戰爭中取勝,但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還是深刻地影響了法國。

荷蘭經過數次大戰的失敗,早已受創嚴重,失去了“海上馬車伕”的地位。而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內,德意志諸侯普遍受到削弱,而勃蘭登堡卻逐漸崛起,成為日後統一德意志的普魯士。

這場戰爭的最終得利者無疑是英國。在歐陸諸國普遍戰亂的情況下,不僅保全自身,還趁機加快了海外殖民的腳步,最終成長為所謂“日不落帝國”。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萬惡的舊社會,每一幕都是妓女的血淚史